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宫日常生活_分节阅读_第109节
小说作者:洛浮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739 KB   上传时间:2014-11-11 20:01:50

如果说李忠从来都没想过那个问题,那也太假了。

他这个年纪虽然是孩子,但是周围人一群人围着,却也早就明白太子跟其它普通皇子的区别了。

虽然同为皇帝的儿子,但只有太子是不需要出京的。他们所有人见到太子都要下拜,将来太子继承皇位成为皇帝之后,他们所有人都要称臣。

至于普通的皇子,只会得到一块封底,然后离开京城,去别的地方生活。如果运气好,或许父亲死前会留下遗诏,令你陪葬。但是这种几率十分之低,据他所知,埋在皇帝身边的藩王数量,远远少于公主们。

也就是说,平凡如他,这一辈子很有可能从出府开始,就要永远的离开京城,再不能回来。

所以,他怎么可能没有生出过一种如果我是太子就好了的幻想呢。

况且他又是皇长子,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的。

但是,李忠知道自己比李孝活得好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他命好,养母待他比李孝要尽心的外,另外一部分则是因为他知趣,从来不肖想他不该获得的东西。

从小长孙颖就一直告诉过他,坐在那个位置上要承担多大的责任,她给他讲过皇伯父的故事,所以相比较兄弟们垂涎那个位置,他看到的更多的是位置背后的狰狞。

所以,他想,但是他告诉自己不该想,于是便也不想了。

如今长孙颖骤然发难,他还以为自己的心思被人看出来了,吓得整个腿都软了,若不是被长孙颖拉住,只怕早就跪了下去。

“母亲,我,对不起,我不该去想,我,”李忠结结巴巴的回答道,泪水却先一步的落下来了。

母亲从小到大一直在教他拒绝那个位置的诱惑,告诉他能平安的生活便是幸福,若她知道自己仍然对那个位置充满渴望,肯定会失望的。

李忠很怕她对自己失望。不仅仅因为她是自己的养母,自己现在享受的一切都赖于她的照付,更多的还是一片孺慕之情。

他的生母不愿意要他,所以养母对他来说就跟亲母一样,他从她这里得到了所有关于母亲的温暖,他很害怕自己再被人抛弃。

没娘的孩子有多可怜他是亲眼看到的,李孝便是个例子。他与自己是兄弟,出身相似,都是由宫女产下的皇子。年龄也相仿,只差几个月。但就是因为没有“母亲”,整个人都活的一塌糊涂。幼年没有人教导,不知书,不知礼,对外怯懦,对下却狠毒。

父亲的厌恶是显而易见的,宫人的鄙夷以及伴读们恶意的嘲弄,他都是看在眼里的。他常常同情那个兄弟,却也更加珍惜自己的一切。

虽然有些小心思,但毕竟还是个孩子。李忠见着长孙颖没有出声,心里头更加惶恐不安,干脆一把扑过去抱住了长孙颖的腰,呜呜的哭泣着道歉,“母亲,是我不好,我改,以后再也不敢贪心了,你千万别不要我。”

“我怎么会不要你。”长孙颖扶起了他,拍着他的背哄着,然后轻轻的说道,“你有上进之心,母亲很高兴。你放心,你想要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罪,只有没有心气儿的人才会真的什么想头都没有。”

“你要,我便为你争过来。”长孙颖替着李忠擦干了眼泪,然后微笑的说。

李忠一愣,看着她的脸一片呆滞,仿佛是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话。

“以前不争,是因为我觉得可以保护你平安,所以你只要做个孩子就好。”长孙颖看着他稚气的面孔,然后慢慢的帮他擦拭着脸上的泪痕,“但是我现在发现,我错了,我大概护不了你一辈子了,所以你得自己立起来。”

“能自由自在的当个孩子固然很好,可这世上哪有那么轻松的事情,有的时候你觉得你是无害的,不与人争,却少不了有些人斗鸡眼似得觉得你碍了她的路,非要你死不可。”

“我们不想害人,可我们也得有自保之力,对吗?”

“我,”李忠张了张嘴,听着长孙颖这一串话,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你以后会很辛苦的,是我对不起你。”长孙颖拍了拍他的肩膀,将他揽在了怀里。

“我,我不怕。”李忠思索了很久,最后爆出一句话,“娘,放心,我,我会长大,我会保护你和妹妹的!”

☆、第199章

长孙颖不让李忠想着太子这件事,便是先入为主的以历史上的他为蓝本,本能的觉得他做了太子便只能被废。

可现在跟以前一样吗?李忠并不是那个胆小如鼠的女装癖爱好者,他跟着皇后也没有捆绑在一起,甚至由于自己的原因,他一定程度上跟皇后还属于敌对,所以他当太子的话,有几成把握可以走下去?

脑洞一旦开开,就关不上了。太子能不能成为太子,除了血统出身外,最重要的还是利益。

从李治的计划来看,李忠的条件其实符合他的要求。身份低微的母亲注定了他不会有外戚的援助,世族对于他的影响已经被压低到了最小。而另外一方面,长孙颖这个养母的存在,让他跟真正的寒族出身的皇子相比,却也跟世家多了几分香火情。

李治的这一票,李忠是可以拿到的。他在这里唯一的减分项就是,李治不喜欢他。

对于皇子来说,能不能当上太子,在一定程度上皇帝的喜好很重要。君不见历史上那么多废长立幼的,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偏爱小儿子。而另外一批太子则是栽在了“不类己”上。具体案例可以参考汉武帝对戾太子,如果不是汉武帝一直觉得儿子仁善文弱不像自己,那么就算是有人诬告,太子也不会倒台的那么利索。

但是皇帝的喜好,并不是绝对的。毕竟国事即家事,朝廷大臣的意见以及“民心”,很大程度能左右皇帝的判断。很多时候即使皇帝不喜欢,但如果太子能占到民心所向这条,皇帝就算是再想废掉他,也得掂量掂量。这种案例可见刘邦想要废掉太子刘盈,就算是刘邦再宠爱小儿子,但看到商山四皓所代表的民心时,还是放弃了。于是哪怕惠帝羸弱不堪到司马迁写史记都懒得给他立传,直接写吕太后本纪,但他仍然做了皇帝。

所以说,如果李忠想要成为太子,要么自己帮他在李治面前刷好感度刷到李治愿意立他,要么就谋求朝臣们的支持。

对于朝臣们来说,李忠的加分点是他是长子,无嫡立长在如今李治没有长子的情况下还是很能得到传统儒家人士的支持的。但减分项则是,他没有外家这桩天然的支持,有人不介意锦上添花,但是却未必愿意为他拼上性命。

这也是为什么几次提到立他为太子时,虽然看起来闹闹嚷嚷,但李治一坚决拒绝,大家也都偃旗息鼓了。

因为犯不着。反正不是自家孩子,到时候好处也落不到自己身上,那么卖力做甚么。

一内一外的两条路,李忠都有加分项和减分项,看上去想要攻略成功的难度都差不多,但是长孙颖还是选择了从外部争取朝臣的支持。

原因很简单,长孙颖自己都不敢完全信李治了,又怎么会把自己和李忠的前途押在他身上?

利益比喜好更可靠。

对于长孙颖来说,李忠不仅是从自己角度来说最好的选择,对于国家来说,他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诚然,李忠不够聪明,不是天赋神童,但他很认真,很豁达,并且难得的有一颗容人之心。

李唐经过三代帝王的开拓,等到李治晚期后,面临的不是开疆扩土的外患,而是内忧重重的问题。这个时候需要的不是开拓进取之辈,而是能放缓步子调理自身的守成之君。

武周的存在,对于某些人来说,或许是一项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对于长孙颖来说,却是一个倒退。

虽然唐朝衰亡转折点是的是安史之乱,从安史之乱之后,蓬勃的大唐被彻底的折了元气,后代帝王们无论如何努力中兴,藩镇之患已经积重难返,但这祸根的埋下,却是从高宗晚期就开始了。

府兵制的崩溃,王朝赖以生存的均田制的破坏,都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接下来的时间里,继任者们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让这个问题愈演愈烈,于是几百年之后,一个失地的农民带领着义军一把火的烧了大明宫,让这个灿烂的时代彻底结束。

从这个角度看,武则天跟着唐朝整体的皇帝并无太大区别,不能将着历史的责任全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但是这也说明,她跟着其皇帝一样,并无特别值得夸耀之处,因为她也未曾将着这脱轨的车轮掰向正处。

她之所以千古留名,是因为她是唯一的女帝。作为女人的长孙颖在年幼时十分崇拜她,因为这种天命所归的主角实在是太合玛丽苏小女生的口味了,但是等着长大,等她真正爱上一个时代时,她忽然就对这个人物失去了热爱。

武则天的成功,其实与她女人的身份关系不大,这是一场政治家的胜利,或者说姨太太的胜利,而非女人的胜利。她当女皇之前,女人过着那样的日子,她当女皇之后,女人们也过着那样的日子。她并未为女人做过什么,女人的地位并未因她而得到提高,反倒是无数普通的女人,用着自己的吃苦耐劳,一点点扭转着人们的印象,在世俗中为着女人赢得了地位。只有唐朝女人地位普遍高,才会有女皇这种事情,所以与其膜拜这种偶像,不如膜拜女人们自己。

等后来熟悉她的作为之后,长孙颖对于她更是从喜爱变成了厌恶。因为她一个人在败坏时代风气方面,实在是功高劳苦。

礼崩乐坏,或许是孔夫子哭这四个字太厉害了,倒是很多人都将着它当成了一个笑话,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传统的礼仪道德对于社会的潜移默化以及危害,远远超于人们的想象。

武周之前的世风,皆以清廉为美德。宰相尚书之类的大官去世时,家无余财的比比皆是。而武周之后的宰相,夸豪斗富已经成习俗。武周之前的皇帝,皆崇尚俭朴,武则天当皇后时,为了讨好皇帝,甚至裙子都不超过八幅,但是等着武周以及武周之后的时期,武则天,太平公主,安乐公主韦后乃至再晚些的杨玉环,衣裙之奢华,再几千年后仍然被人津津乐道。

在着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时代,她们的享乐耗费的都是民脂民膏,当她们宫苑连成,一座别庄好几个山头时,百姓却都快活不下去了。

当皇帝节俭时,不管是真心也好,做作也好,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当一个时代,以奢华腐化为荣,以骄奢淫逸,争权夺利为荣时,你觉得它还能成为一个最好的时代?

除了奢华糜烂的生活,她给时代带来的最大后果,莫过于告密以及酷吏的横行。为了维护统治,她鼓励告密,不需要确凿的证据,诬告无罪,如果“查证”真实,可以有高官厚禄。想想吧,一个可以随意诬陷他人而不用负任何责任的时代,那是有多么的可怕?

你唯一要做的,只是揣摩那个人的心思,将着矛头对准她想要对付的人就够了。

时代的风骨需要许多人铸就,但毁掉却十二分的容易。当一切敢于反抗的人被杀掉之后,自然都是跪着的人了。

诚然,她统治时期大唐仍然有条不紊的发展着,但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着前几代的积累,继任者哪怕是李显那种昏庸无能之辈,国家不也是欣欣向荣?

人才的蓄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偶像言情电视剧,要不然每个朝廷的朝臣中最中流砥柱的,恰恰是那些四十余岁的中年人。因着这个时间差,太宗时期的人才高宗时期用,高宗时期的人才武周与玄宗初期用,但是等着姚崇宋璟这帮人辞世之后,朝廷还有多少可用之才?这天下的治理,是要靠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是欺上媚下的杨国忠?

当栽赃陷害成为晋升的阶梯,当阿谀奉承成为官员必备的品德,这样的时代能够培养起忠贞贤良的人才?连她称之为国老的狄仁杰,都险些在酷吏下丧命,不得不承认对自己诬告保命,那其他不够圆滑的人,又有什么样的结局?当宰相都要为她的男宠牵马执辔,那这样的宰相又有什么气节和风骨?

她死后引发的夺位之乱可以结束,但是她在风气上的败坏却无法消除。而后窃国弄权者纷纷上台,大唐自安史之乱之后,唯一能形容的,也就只有“苟延残喘”四个字了。这与初唐诗奔放刚健的画风截然不同,经常会让人怀疑是否是一个时代。

武则天为帝的奢华与腐化,在历代帝王中都是十分可观的。若一个男人为帝,用酷吏管理国家,给自己的男宠封侯拜爵,好大喜功,只怕早就被骂成了昏君吧。可是当她是一个女人时,就成了值得赞扬的事情?双重标准也不是这么来的吧。

身为帝王的文治武功,她做了多少?原本缓和的边境问题,在着她当政时因为错误的政策而变得尖锐,民生的惨烈,更是因为上层沉溺于享受和争权无人问津。而那段狂欢的来源,却只是源于一个女人的私欲。

长孙颖并不喜欢武则天那样一个自私到连亲情都可以抛却的女人,人们津津乐道的杀女栽赃王皇后,毒死李弘之类的充满戏剧性故事其实多半是谣传,但是她对于儿子李贤,李显,李旦的手法,却是实打实的残酷。在这个时候,她完全是以对手而非母亲的形象出现的,这样灭绝人性的事情,也只能用极度自私来解释。

虎毒尚且不食子,若一个人为了利益连儿子都可以除去,那你还能指望她能爱别人?别笑了,爱民如子,爱的跟她那几个儿子一样,那百姓也真是没什么活路了。

武则天的被吹捧,大约就是成王败寇的光环。因为是胜者,所以无论多么自私冷血,都可以被包裹为金光闪闪的神像,被人跪舔。可是无论是作为女人,还是作为皇帝,她都是不合格的。她唯一的成就,也许就是将着所有技能点都点在了宫斗上,于是可以一路踩着血淋淋的尸体上位,然后让自己的私欲膨胀到最高。

长孙颖不想把她妖化,却也不想神话她。她当女皇,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创举,在着永徽四年,也就是她刚被立为皇后的那年,有个叫陈硕真的平民女子睦州举兵造反,自立为女帝,比着武则天早了四十多年。而哪怕是靠着巫术等愚昧的方式,陈硕真登基也是靠着自己的能力而非老公儿子,于是要真论起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个乡野村妇的觉悟明显比一代女皇高多了。

于是,要蝴蝶掉一个可能出现的女帝时代,长孙颖觉得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如果能够建立起一个文明昌盛的国度,让百姓吃饱穿暖,不但给女人,是给所有人以一个体面的方式有尊严的生活,让所有人都能靠着自己的力量美好的生活,让着大唐雄健开朗的风格持续下去,那哪怕是牺牲掉一百个武则天也划得来。

作者有话要说:我一直不觉得武则天是女权的代表,实际上她应该是女权者最讨厌的那类女人才对。因为她得到的一切,都靠着谄媚男人获得。她的权利来源于她的丈夫儿子,并非她自己。没有谄媚皇帝的那类人,早就被她干掉了。她是宅斗高手,但实在不是一个好人。

武则天的故事,如果剥去皇帝的外衣,有几个女人喜欢?有谁敢跟她做朋友?

☆、第200章 废后

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长孙颖想有所动作的时候,已经有人先动作了一把。

长孙无忌在朝堂上联合一帮文武大臣,要求废后。

这消息一出,长孙颖整个人都震惊了。

老爹你拿错剧本了吧?你在历史上不是死都不允许废后么?你不是就算皇帝给你送礼,让你松松口立他的小美人儿,不,老美人儿为宸妃,你都不愿意,最后逼得皇帝直接给皇后套了个巫蛊的帽子才把她废了。

如今王氏并无过错,你怎么就一反常态要求废后起来了呢?

不过长孙颖也就是心里头吐槽一下而已,褪去最开始的震惊之后,稍一思索,也就明白长孙无忌为什么这么做了。

无非是屁股决定脑袋。

历史上的长孙无忌不同意李治废后,不是因为讨厌武则天,而是因为王皇后一派跟他是利益相关体,他跟皇帝都在利用皇后这个位子扳手腕,他当然坚决不肯松手认输。

但是如今,虽然柳爽以他为马首是瞻,但王家却仍然清高,而他家自己又有女儿在,那么当然长孙颖为后更加符合他的利益了。

长孙无忌他修书看着闲了许久,但等着一出手,李治明白这种人你用晾着是没办法削弱他的势力的。

不管之前沉默了多久,长孙无忌一张口,群臣响应,都证明他依然强大如昔。

长孙无忌不是疯子,他张口自然不是说我要你立我女儿当皇后这种话,他只是在群臣攻讦王婵不贤时点了点头,说了句“的确有失妥当”,便将王婵订在了耻辱柱上。

对于王婵的弹劾是从御史台开始的,起因只是一个小小的御史为萧氏打抱不平,说萧氏只是身染恶疾,就被送出宫廷,身为六宫之主的王婵未免太过不慈。

那个不知名的小官发完这通厥词后,若无意外,很快就会湮没于众人之中,不会有任何回响。毕竟自李唐立朝开始,御史台就以弹劾皇帝一家子为乐,鸡蛋里头挑骨头,不管是骂人的还是被骂的都习惯了。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这回这个小官骂完之后,很快又有人出声,指责萧氏的病并不严重,皇后此举其实是借机清除异己。这种狭隘善妒的女子,怎可为后,怎能甘当女子的典范?

王婵又不是完人,只要想找,怎么可能找不到错误。除了冷酷无情,心胸狭窄之外,很快就又有人八出她在皇帝都俭朴少餐的情况下大肆铺张的制作锦衣华服,吃饭更是摆出远超皇帝数倍的珍馐美味……

这个罪名,别说别人了,就是长孙颖听了都忍不住为她叫冤。因为别的长孙颖不敢打包票,但是奢华浪费这条,她知道王婵绝对不是这样的人。要论奢华无度,萧氏比王婵厉害多了,但王婵坏就坏在,她是一个极其守规矩的人。

王婵身为皇后,吃穿用度的规格上本来就高出众人,她又不是一个懂得做面子主动消减自己用度的人,所以她一丝不苟的执行者那些规矩,哪怕她自己并不喜欢并不需要。

她这番举动并不算错,如果是平常也就好了,有皇帝和宠妃在,她一个守规矩的皇后也并不会多刺眼,但问题是,她有一个很糟糕的对比对象——李治。

李治是个俭朴的人,尤其是当了皇帝之后,连续遇到两年大旱,以及对西北和东北用兵,让朝廷财政颇为有些拮据,于是他所以便一直维持着一个对皇帝来说堪称清苦的生活了。李治这样一方面是符合儒家对皇帝的要求。儒家的天人感应认为天下发生灾害是君王失德,君王自罚会平息上天的怨气,于是来年风调雨顺。李治日常保证这种状态,不管他自己信不信,在别人眼中皇帝都是十分虔诚的在“服刑”,那么来年风调雨顺便全是他的功劳。若来年仍然灾害,便是百官失德,与他也没关系了。

另外一方面,他只要稍微表现出一点喜好,下而且面便有无数逢迎拍马的人进献无数的奇珍异宝,官场上也会以进宝为荣。不管他收与不收,都会有无数人因此而受害,百姓被骚扰到破产的更是不知凡几。所以为了休息民力着想,他自己少些享受根本不是什么要紧的,顺便还可以在百姓和大臣那里刷一下好感值。

有李治这样一对比,端着皇后架子的王婵自然就显的奢靡浪费了。

更糟糕的是因为等级限制的缘故,就算是萧淑妃再奢华也赶不上等级上的差异,所以当萧氏走了之后,王婵当之无愧成为后宫中吃穿用度最高的一个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7页  当前第10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09/12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唐宫日常生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