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家再醮记_分节阅读_第117节
小说作者:华飞白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773 KB   上传时间:2015-03-17 13:15:43

  崔澄垂目细想,忽然道:“阿爷、叔父,我们崔家不能涉入夺嫡事。而且,若是此时支持晋王,也有可能给晋王带来危险,反倒容易横生波折。”

  “我与晋王结交,也只是亲戚、知交之间有来有往罢了。”崔渊回道,“大兄说得是。不但我们崔家不能涉入夺嫡事,晋王也不能蹚浑水。只有置身事外,才能随机应变。剧变,应该离得也不远了。”

  崔敦意味深长地看着他:“你倒是想得很远。”

  崔渊端起茶来,饮了一口:“毕竟,有人想与我过不去,我多想一些才不至于遭了暗算。”

  崔敛道:“我倒是将崔泌那头狼给忘了。这几日的事,莫非就是他在背后捣鬼?但,贵主昨日命人查访,说祁县王氏也很有些干系。魏王,难不成得了同安大长公主的支持?”

  “成不了晋王妃,或许那位贵主觉得能成为四妃之一也不错。”崔渊懒懒地应道。

  “阿翁、叔父,女眷们之间的交往,也可打听出一些蛛丝马迹。”王玫出声道。

  “不错。”郑夫人接过话,“这些时日宴饮也多,我便带着媳妇们四处走一走,看看各家都有什么变化。阿郎方才也说人心浮动,究竟如何浮动,我们也很该注意着些。或者,亦可互通有无。”

  “好。”崔敦颔首,“二郎,待贵主从禁苑中回来,皇后殿下的心思或许也能更清楚一些。不过,不论如何,你们都须得记住,夺嫡事绝不可沾上。否则,家族倾覆,或许便只是一夜之间而已。”

  “是!”崔澄、崔澹、崔滔、崔笃、崔敏皆齐声应道。

  崔渊却再一次提醒道:“阿爷,你可别忘了,你并不只有我们三个儿子。”他还有一位庶兄崔游崔子谦,目前在兖州任畿县县令。妻儿皆与他同赴任上,至今已有三四年未归,也到了四年大考官职迁转的时候了。若有诱惑在前,毫不动心之人少之又少。便是自己不动心,内眷若是起了心思,迟早也会将枕头风吹成了。“以崔泌的心思手段,阿爷以为他会忘了庶兄?”

  崔敦一怔:“我会给他去信。”

  “阿爷不必着急。”闻言,崔渊微微一笑,“信我已经送去了,部曲也派过去了,大约再过些时日,庶兄便会回信了罢。”

  “……”他想得如此周到,崔敦、崔敛、郑夫人一时无言以对。

  崔渊却并未向他们说明,倘若崔游不信他所言,坚持投奔魏王,他又将会如何应对。他与这位庶兄并无多少兄弟情分,对不在意之人也并没有什么耐性。所以,能使的法子,也不过是釜底抽薪那一招了。

  ☆、第一百六十一章 阿实生辰

  一日一夜过去,也不知有多少人因圣人斥责太子之事而辗转反侧、坐卧不宁。窃喜者有之,忧虑者有之,淡定者亦有之。虽则真定长公主仍然在禁苑中陪伴皇后,崔家上下却一如往常。该上朝的上朝,该会友的会友,该参加的宴饮活动也不落下。崔简的生辰庆贺也自然而然地筹备着,点睛堂内内外外,每一个人脸上都充满了喜悦的笑意。

  因是一年一度的生辰,崔简也得了一日假,不必早早地起来练武,也不必去进学。不过,他却仍在卯时初就准时地醒了过来。小家伙躺在床上,眨了眨眼睛,听着寝房内外的动静。往常这个时候,侍婢们早就备好了洗漱之物,卢傅母也必定会过来看一看。昨夜她们却得了王玫的叮嘱,让他多睡一会儿,卯时正再起来也不迟。崔简原也以为,就像王旼、崔韧所说的,若能多睡一会儿,便一定会觉得异常满足高兴。但很可惜,他醒来之后,却再也睡不着了。

  不多时,他听见外头传来门的轻响,一个熟悉的脚步缓缓来到床边。悄悄掀开床帐,带着温柔笑意的双眸与他睁圆的眼睛对视,而后勾起嘴角笑了起来:“本还想着趁你睡着来瞧一瞧你,没想到你已经醒了。还想再睡么?若不觉得困,便起来罢。”

  崔简拥着衾被坐了起来:“母亲手里拿着什么?是给我的生辰礼?”

  王玫颔首:“是我前一阵给你做的中衣。好不容易才做好了,你试试看?”她早便答应给父子俩各做一身中衣,断断续续地做了好些时候。不过,给崔简的生辰礼,自然不止是一身中衣,还有她仿照后世的样式做的套头睡衣、系带睡裤,上头绣了几只可爱的小猴子,正应了小家伙的生肖。她原本还想给他做个类似半臂的短袖小褂,让他在习武的时候穿,也方便活动。但样子画出来了,时间却不够,也只能以后再说了。

  崔简高兴地试了中衣,又穿上了那身睡衣睡裤。他原本便生得极为俊秀,披散着一头乌黑的长发,看起来竟有些像一个漂亮可爱的后世小姑娘。王玫不自禁地将他揽在怀里,笑道:“这是睡衣睡裤,专门在入睡的时候穿的。因活动方便,你也可在点睛堂里随意穿。只是别穿到外头去,不合礼仪。”

  “孩儿知道。”崔简点着头,跳下床,“我去给二郎看一看!”说罢,他便快步出了寝房,穿过堂屋,朝另一头的寝房去了。王旼如今与他同住在东厢房里,两间寝房一左一右,只隔了中间的堂屋。虽是住在一起,但他们之间却并未发生过什么矛盾冲突。反倒是因同进同出的缘故,亲热得如同嫡亲的兄弟一般。

  王玫含着笑,微微摇了摇首。丹娘、青娘也抿嘴笑起来:“小六郎难得这般孩子气,想是十分高兴。”“是啊,以前都只见他照顾体贴二郎,哪里会刚得了生辰礼物就去炫耀?二郎若是瞧着眼红,说不得还会央娘子给他也做一身呢。”

  果然,青娘话音方落,王旼就拉着崔简奔了过来,指着他的睡衣:“姑姑,我也想要!”

  “这是阿实的生辰礼,待你生辰的时候,姑姑再做给你。”

  “明年?”王旼的生辰在二月初,算算还有半年呢。他折起了手指头,颇有些失落。

  “你的属相是狗,正好有时间想想喜欢什么样的狗儿。姑姑也好画样子,绣上去。”有些不忍见他这般模样,王玫便换了话题转移他的注意力。

  王旼认真地想了想,回头瞧了瞧崔简睡衣睡裤上那些活泼可爱的小猴儿,又拉着他走向堂屋:“阿实,你也替我想想?我想要威风的大狗儿,不过……小狗儿也挺有意思……”两个小家伙嘀嘀咕咕地又是磨墨又是勾画,煞有介事的样子,引得王玫生出了几分好奇。不过,当她无声无息地走到他们背后瞧了瞧,却一时认不出那画在纸上的动物究竟是什么精怪。

  两个孩子画得意犹未尽,王玫不得不催他们先去洗漱。待用了朝食之后,得了空再来画也不迟。卢傅母也帮衬了几句,使侍婢们端着洗漱用物立在他们身边,这才让他们不依不舍地放开了自己的大作。

  进朝食之后,崔渊也送出了他的生辰礼——他亲手临摹、装帧的名家真迹摹本册:“既然九娘说,送生辰礼将成为咱们家的新家规,我也随着送上一份。往后你也不必寻什么法帖,且按着里头摹本的顺序习字就是了。秦篆、汉隶、楷书、行书、草书,都习得九分神韵之后,融会贯通,书道便可大成了。”

  崔简喜出望外,立即打开册子翻起来。他认得出来,秦篆、汉隶都是自家阿爷的笔迹,后头楷书、行书、草书却是各种举世大家的真迹摹本汇聚,如钟繇、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二王”的行书、草书,先祖崔瑗的草书等。“阿爷怎么不写行书与草书?”

  崔渊瞥了他一眼,微微一笑:“你若想临摹我的字,书房中处处都是。不过,你太熟悉我的字了,临摹过多恐怕容易影响你自己的风骨。习字,须得采诸家之长,方能形成自己的书道。我的字,留待最后再摹也不迟。”

  崔简点点头,郑重地将摹本册子放在檀木盒中收起来。

  “四郎,今日还去夹缬工坊?”王玫又问。

  崔渊颔首,揉了揉崔简的脑袋:“如今才只做出《兰亭序》摹本的雕版,其余雕版也很该早些准备好。毕竟,离省试也不过五六个月了——而且,也不知那时候会不会生出什么变故。圣人见晋王与我如此用心,说不得也能高兴一些。”便是晋王欲争宠,也不必在明面上争什么。与四处勾连的魏王相比,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就已经足够了。明眼人自然能辨认出谁才是更好的选择。

  “光是《兰亭序》摹本的雕版,做出来便费了十余日。还有上百份摹本雕版呢,能赶得及么?”王玫仍有几分担忧,“原本我还想着是否能将这些真迹按字体分成不同的册子。喜好楷书的就临摹楷书册子便是了,喜好行书的也不必再另外翻找,你觉得是否可行?”方才崔渊送给崔简的生辰礼物,足足有数百折页,厚厚一册,携带、收藏都不算方便。虽说装订符合孩童习字的顺序,但若给有不同喜好的人看,却须得翻来覆去地寻找。

  “另外,书册上最好加一页目录,将收录的名家真迹摹本按顺序列出来,更方便查找。若是便宜,不妨将临摹者的名字也写上,也能让选中的诸位更广为扬名。”

  崔渊双目微微一动,笑叹道:“还是九娘想得周到。既然行书已经印了《兰亭序》,我们便先将行书一册印出来。如此,时间也宽裕许多,不必再急着赶着。行书中约有八成都是伯染(崔渲)与我摹的,他也能得空去夹缬工坊亲自打磨雕版了。”崔渲这位监察御史的公务并不算太多,但毕竟不像校书郎、正字那般清闲。平时抽出些许时间已经十分不易,这几个月的休沐之日也都贡献给了摹本一事。

  说罢,他又对崔简道:“阿实,今日你和二郎都放一日假,跟着九娘去东市走一走也好。”

  “阿爷去忙罢。”崔简回道,伸手牵住王玫和王旼,“有母亲、二郎陪着我过生辰呢。”能收到生辰礼,他已经觉得很满足了。毕竟,前年他们父子俩是在荒郊野外过的生辰。别说生辰礼了,便是吃食都有些惨不忍睹。

  于是,一家人去了内堂给郑夫人问安。接着崔渊就去忙了,王玫则与郑夫人说了些今日的安排。郑夫人听得连连点头,慈爱地看向孙儿:“你想得十分周到。也幸得你将生辰宴放在了夜里,不然我到时候就凑不成热闹了。阿实,祖母待会儿便须得去外头饮宴,你跟着母亲好好松快一日。”

  “祖母放心。”崔简答道。

  王玫便向小郑氏、清平郡主行礼:“烦劳两位嫂嫂替我侍奉阿家了。”

  “安心罢,你都这般请托了,我们必是会替你再多尽一份心。”小郑氏笑道。清平郡主也弯了弯嘴角:“你将阿家托付给我们,我还想将英娘托付给你呢。与其带她去饮宴,倒不如让她跟着阿实、王小二郎去顽耍。”

  “二嫂放心。”王玫立即答应了,“我必会将英娘照顾妥当。便是我看顾不到,也还有阿实呢。”

  崔简认真地接道:“我会好好照料妹妹。”

  “儿也不想去饮宴。”崔蕙娘忽地道,抬眼望向郑夫人与小郑氏,“祖母、阿娘,儿也想留在家中,给阿实庆贺生辰。听闻四叔母的茶铺今天开业,也正好去瞧一瞧热闹。”

  郑夫人、小郑氏神情皆微微一变,丝毫不掩饰她们的担忧之色。本以为去京郊避暑之后,崔蕙娘的心情也能开阔一些,不料她却仿佛对各种热闹的饮宴都失去了兴趣。便是昔日的闺中密友下帖子邀她,她也不见多少欢颜。豆蔻年华的少女,心思敏感而多变,且什么都不愿与长辈说,她们也不知该如何开解是好。

  “有蕙娘在,二嫂更可放心了。”王玫笑道,把着崔蕙娘的手臂,“阿家、大嫂,便让蕙娘留下来帮儿罢。”

  “去罢。”郑夫人颔首。

  小郑氏略作犹豫,叹道:“如此也好。九娘若是忙不过来,蕙娘也可帮衬着些。”

  送了她们出门后,王玫便带着一串小尾巴来到厨下,打算亲手做手擀面。她在后世时吃的寿面十分简单,面条里卧着两个鸡蛋、一把青菜,寓意能活到上百岁。虽是再简单不过,但寓意吉祥,做一小碗尝尝便足矣。

  崔蕙娘、崔英娘都挽起袖子跟着学,崔简、王旼却蹲在一旁练习起鱼脍的手艺来。如此忙碌了一番,到得中午时,崔简面前便摆着三小碗寿面。王玫她们几人的食案上则放着两个小家伙做的鱼脍。

  “阿实不妨尝一尝,猜猜这三碗面分别是谁做的?”王玫笑道。

  “母亲也猜一猜,到底哪些鱼脍是我切的。”崔简道,举箸夹起面试了试。他猜得十分顺利:滋味奇妙难言的寿面自然是年幼的崔英娘做的;滋味不错,品相却并不太好的寿面是崔蕙娘做的;滋味品相都可称中上的寿面,便是王玫做的了。她毕竟比两位侄女多了不少下厨的经验,因此做出的吃食也很是过得去。

  至于鱼脍,王玫几乎不用尝:一眼看过去,那些最厚的鱼脍必定是王旼所做。崔简因习武的原因,年纪又大些,手快眼快,切鱼脍也干脆利落。只是,毕竟仍然生疏,切出来的一片片厚薄不一,配上佐料食用,味道着实非常一般。

  王玫先将两个小家伙夸赞了一番。毕竟许多小郎君在这般年纪的时候恐怕连做鱼脍的想法都没有过呢。他们能有勇气举刀切鱼,又能坚持切完整条鱼,已经很是不容易了。当然,她也中肯地指出了两人的不足之处,勉励他们向崔渊取经。

  崔蕙娘说话也很是滴水不漏,着重强调这尚是她头一回吃到兄弟们所做的鱼脍,十分难得。至于崔英娘,只天真直率地评论了两个字——“难吃”。与他们一起用午食的崔会则提出了下一回做鱼脍一定要叫上他的美好希望。

  午食就这样愉悦地结束了。而后,王玫便带着这群孩子上了崔家最宽大舒适的牛车,赶往位于东市、即将开业的茶铺。

  ☆、第一百六十二章 茶铺开

  东市西街路口处,或悠闲或匆忙的行人们在经过那座焕然一新的暗红色二层小楼前时,皆不由自主地往半开的门内瞧了瞧。有识字的,抬首望向二楼窗边架起的深绿色旌旗,上头赫然便是四个风骨斐然的楷书字“风雅茶肆”。

  “风雅茶肆?啧,区区一个商铺,居然也敢自称风雅。”

  “可不是?也不知是卖什么的,总不会是文房四宝罢!”

  “这位郎君,什么是茶肆哩?‘茶’又是什么哩?”

  “且不说其他,这四个字却写得极妙。光是这几个字,吾辈便远远不及,称一声‘风雅’,却也不为过。真不知这到底是何人所写,某且去问一问罢。顺带也帮这位老丈问问掌柜,‘茶’到底是何物,又与‘风雅’有何干系。”

  说罢,那年轻文士便推门而入。只见这一楼约莫三间四架大小,显得极为宽敞。靠墙的三面都立着一排类似书架的柜子,摆满了或朴拙或精美的竹盒。大堂中央则砌了一方青石铺就的矮台,上头安置着几张翘头案,旁边还生着火炉,煮着一铜瓮清水。

  清水咕咚咕咚地沸腾起来,丝丝缕缕水汽弥漫,竹香与一种莫名的清香交杂在一起,竟有种置身于野趣盎然的郊外的错觉。年轻文士略有些好奇地走近柜子边,端详了片刻,实在是猜不出那些竹盒里都装了什么,只得唤道:“掌柜可在?今日你们这茶肆开业了么?”

  “贵客稍候。”三两个身着素色圆领袍的男子从后头转了出来,举手投足却全然不似寻常那些精明的商家掌柜、伙计,反倒像是识文断字的文人一般。他们有礼有节地朝着年轻文士行了叉手礼,掌柜模样的中年男子便道:“茶肆正是今日开业。”

  “这‘茶’究竟是何物?吃食?零嘴?”

  “不,茗茶可用来做平常饮的浆水,亦是养生的药材。寺庙里的大和尚们便常饮茶,有解腻健胃的功效。不同的茶,功效也不尽相同。某家的茶,不仅有寺庙大和尚们饮的蒸青,亦有前所未见的炒青,滋味各有所长。贵客可想试上一试?”说罢,掌柜便登上矮台,坐在翘头案前,掰开蒸青茶饼,开始煎起茶来。

  他的动作如行云流水,让人看得格外赏心悦目。在外头看热闹的行人们实在忍不住了,便一窝蜂地涌了进来,瞪大了双眼看他煎茶。掌柜煎茶之后,分了数盏,与众人品尝。有人赞好,也有人觉着太过苦涩。于是,他便又用炒青泡茶,再分与众人。泡茶的滋味正合适,清清淡淡,得了不少人喜欢。

  人群中,有人低声议论起来:“你可曾记得,当日在雍州府衙前,崔子竟与晋王……”

  “不错,当时听说他们就是在煮茶、煎茶。”

  “你们自然不知,这饮茶近来在各大世家高门中很是风行。据说,连当今圣人每天也都饮茶呢!”

  “想不到,这茶……果然是风雅之道啊。”

  “可不是。当日崔子竟煎茶——啧,简直让人看得目不转睛,那才叫风雅呢!”

  掌柜听着底下的议论,微微一笑:“某的主家说了,茶是新鲜之物。因而开业十日内,买两盒便赠一盒。诸位客人若想试试,不妨买些家去尝一尝。家中有女眷、孩童的,还可再另外买些花茶、果茶。”

  当各种茶的香气徐徐漫溢的时候,楼上某间茶室中,王玫勾了勾嘴角,对璃娘道:“做得很不错。你阿爷也很下了一番功夫,方才与我们煎茶、泡茶的手法都很是老道。你在这么些时日里教会他们,也不容易。”

  璃娘松了口气,笑起来:“幸而娘子想到了这一层。不然,客人们家去之后,都不知道该如何饮茶呢!我也是一时寻不着人了,又不方便教陌生人,这才想起了我阿爷。横竖娘子京郊的庄子都交给了我兄弟管着,他也闲得很。”

  “你们很用心。”王玫颔首,双眸中透出喜意,“说不得数月之后,我们便需在西市再开一间茶肆了。待上品茶炒制出来,还可再开几家专门品茶闲谈的茶楼,配上抹茶点心、抹茶零嘴。”她所设想的茶楼,一切都应该与茶相关,也容易形成品牌效应。

  “母亲。”崔简坐在一旁,轻轻扯了扯她的袖子,“为何要犬风雅’为名?方才好像引起了许多人的争论,若是他们因此不满,又该如何是好?”

  小家伙提出的问题十分独到,王玫想了想,答道:“正因为他们会争论,‘风雅茶肆’之名才能传得更快更远。而且,茶之一道本便蕴含风雅,他们亲眼见到,就不会再怀疑了。另外,你阿爷在府衙前坐的大半日,也不是白坐的。他开了这么多回文会,亲手煎茶、煮茶待客也不知有多少次了。”自家这位长安文士偶像所做的各式各样的活广告,也是时候验收宣传效果了。

  崔简认真地思索着,又问:“为何母亲还设了二楼作为茶室?”

  “阿实可还记得,我们去酒肆、食肆时,都会径直去雅间。”王玫回道,“有些身份较为富贵的客人不喜在下头品茶、买茶、观看煎茶。设茶室,既符合他们的身份,也能满足他们静静品茶的需求。女眷们尤其需要这样一间茶室,细细品味、精心挑选。”

  “所以,掌柜、伙计们都须会煎茶、泡茶,才能招待客人?”

  “不错。给客人煎茶、泡茶,举动赏心悦目,让客人心里高兴,他们便更容易买茶。”所谓服务业,便须得体贴周到而又专业。一切为客人着想,自然更容易赢得回头客,口碑经口耳相传,亦会越来越好。

  崔蕙娘在旁边静静听着,忽然道:“既然招待女眷,叔母可是准备了婢女?”

  “璃娘已经调教了几人,由她暂且领着。待过些时日,再看她们能不能独当一面。”王玫道,“不过,因来不及招工,伙计、婢女用的都是我陪嫁的家生奴婢。”王家给她陪嫁了好几房人口,总计有数十人。尤其身边贴身侍婢们都是整户陪嫁来的,一家子的身契都握在她手中,李氏也能更放心些。不过,点睛堂不需要那么多人伺候,她的嫁妆也早就安排妥当了,许多人一时都闲了下来。如今茶园、茶铺之事正好需要人手,她便令王四喜、璃娘好生考察了一番,将这些人都妥善安置好。

  “家生奴婢总比现买的更容易调教一些。”崔蕙娘道,饮了一口茶,“叔母身边的人,只教了一个多月,煎茶、泡茶的技艺便已经胜过我的侍婢了。”

  王玫轻轻笑了起来:“若是你觉得合口味,便多过来散散心也好。东市离得近,茶室也幽静。约上几位闺中好友,聊聊天、饮饮茶、尝尝茶点,岂不是惬意得很?”她说罢,便听外头一阵欢庆的乐声响了起来。

  王旼、崔简、崔会、崔英娘都忍不住走到窗前,踮起脚往下看。却见街上走来一队载歌载舞的百戏,引来了一群围观的行人。走到茶肆前时,他们停了下来,敲锣打鼓地说起了庆贺开业的吉祥话。一边说,这群百戏一边或舞剑,或跳胡旋舞、胡腾舞,或表演吞火吐火,一时间更是吸引了无数目光。不多时,便有更多行人闻声而至,看热闹的几乎将整条街都堵住了。更有些人干脆便去了对面的酒肆、食肆,占了临街的好位置继续看,时不时还大声喝彩。

  几个小家伙都看得津津有味,崔蕙娘却轻声道:“叔母,这种热闹场面,与‘风雅’大相径庭,是否有些不合适?”

  “‘风雅’与‘热闹’并不矛盾。”王玫弯起嘴角,“人愈多,了解我们的饮茶之道的人便愈多,其中能欣赏我们的人也愈多。而且,煎茶、泡茶、品茶虽说确实风雅,但归根到底,茶也不过是一种养生之饮,终究是要喝下去的。大俗即大雅,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此。”对于高门世家与文人骚客而言,饮茶是风雅;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饮茶也只是为了解渴或解腻罢了。可看性与实效性,是茶的一体两面,并不冲突。任何人都能从茶中寻找到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或许是养生,或许是雅致,或许是兴趣,或许是炫耀,或许只是解渴而已。

  崔蕙娘深深地看着她:“儿越来越觉得,叔母果然有些与众不同。”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38页  当前第11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7/1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世家再醮记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