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农门妇_分节阅读_第17节
小说作者:欣欣向荣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   上传时间:2015-07-11 13:25:41

那掌柜的愣了一下,打量碧青两眼,忽重新堆起个笑道:“哎呦,瞧我这眼拙的。”说着,目光在碧青的头上扫过,略意外了一下,才道:“这位小娘子,要买什么书?我这铺子里别的没有,书可是有的是,四书五经都有。”

碧青问:“有没有蒙学书?”

掌柜的脸都笑成了花,一叠声道:“有,有,三字经,百家姓,小店都有。”

碧青皱了皱眉,这些上头的字,二郎已经认的差不多了,买回去也没多大用:“还有没有别的?”

掌柜的还说话,就听身后一个熟悉的声道:“若三字经上的字都认全了,可念幼学琼林。”

碧青回头见杜子峰一身书生打扮走了进来,不好揭破他的身份,便蹲身行礼称呼了一声:“杜先生。”

杜子峰略愣了一下,称呼他公子的有,少爷的也有,先生倒是头一回,却也极顺耳,记得,曾经自己也想过做一个教书先生,跟他娘两人,安居一隅,即便日子清贫,母子相守在一起也别无所求,好过现在这般,在官场里蝇营狗苟,算计来算计去的。

每次见这丫头都让他意外,这次依然如此,杜子峰没想到会在这里看见她,她是来买蒙学书的,教谁吗?她丈夫王大郎如今在京城,想起她有个不大的小叔,莫非是他?脑子里划过那个憨笑的黑小子,就是个最平常的乡下娃儿,难道三字经跟百家姓的字都认全了?

杜子峰回礼,掌柜的急忙从靠墙的大书架子上拿下幼学琼林来,大约有些急,把旁边一摞新书碰倒在地上, 碧青看到一本熟悉的书名,弯腰捡了起来,翻着看了看,跟掌柜的道:“这本多少钱?”

掌柜目光闪了闪:“这本书可是宝贝,需得一百文。”

碧青不免有些犹豫,一百文可不是个小数目,正想讲讲价儿,旁边儿杜子峰却开口了:“这本齐民要术,上回我问你,你说五十文,这会儿怎又变成一百文了,做生意诚信第一,你这掌柜的好不厚道。”

被人当面识破,掌柜的脸色有些尴尬:“那个,小的说个笑话儿,五十文,五十文卖给这位小娘子。”

杜子峰却道:“三十文,不然,我就叫我家管家,四处说你是奸商,顾客临门,坐地起价。”

碧青有些楞了楞,怎么也没想到杜子峰这样的人,会说出这些话帮自己,以她看,杜子峰这人极清高,即便那天在周家做出礼贤下士的姿态,骨子那种骄傲,依然不知不觉透了出来,现在却这般,碧青都怀疑之前是不是自己看错了。

手里拿着齐民要术跟幼学琼林从书铺子出来,还有种做梦的感觉呢,两本书最后只花了五十文,就算碧青都觉得便宜,要知道,这个时候的书是最贵的。

不过,杜子峰怎么也跟着自己出来了,碧青刚想告辞,却给杜子峰叫住:“姑娘,且慢走一步。”

姑 娘碧青愣了一下,没想到嫁了人的自己,还有人叫自己姑娘,大概也觉得自己的称呼不大妥当,杜子峰的脸色有些不自然,也不过一瞬就恢复了自然,继续道:“番 薯之事在下已上奏,皇上发下谕旨,叫在间河县先种,若果真收成好,再逐步推广,在下找了几个村子的里长,他们嘴里应着,却说,地里早种了麦苗,没有闲地种 番薯,倒叫在下不知怎么办好,姑娘可有法子吗?”

碧青眨了眨眼:“我一个妇人种出番薯,纯属侥幸,至于旁的却不懂,先生问我,可是问差了人,刚多谢先生帮忙还价,小妇人告辞了。”撂下话牵着杏果儿走了。

走了几步,听见杏果道:“大郎嫂子,那个人还在书铺子门口站着呢。”

碧青停住往后看了一眼,在杏果儿耳边嘀咕了几句,杏果点点头跑了回去,到杜子峰跟前道:“我大郎嫂子说了,只朝廷说种番薯可免田税,就种了,还有,番薯可以晚些种,割了麦子以后种也不晚。”说完就跑了。

杜 子峰愣了愣,忽的眼睛一亮,是啊,大齐的农税规定五谷,可没说种番薯交税的,冀州府的老百姓一年两岔儿庄稼,大都是一茬麦子,一茬黍米,有些地富裕的人家 种不过来,才中些豆子芝麻的,豆子芝麻收成少,易招虫害,老百姓多不喜欢种,宁可一年交两回田税,也种黍米,若是番薯收成好,又可免甜税,何乐而不为,况 且,皇上的谕旨里说了,如果番薯种成了,这头一年的收成,官中可收上来做种署,分给各地府衙县乡,才能在大齐推广。

自己原先以为收成如此好的东西,老百姓知道之后,一定巴不得种,却忘了,番薯是新鲜物种,老百姓光听自己说收成高,不曾亲眼见过,哪会冒险在自家的地种,一旦收成不好,或者不能当粮食,可连哭都找不着地儿,倒是该说清楚才是,想着快步往县衙走。

进了县衙差人把县丞,主薄,司农司的主事都叫来,研究在间河县种植番薯,这过年可就开春了,此事耽搁不得。

碧青不止买了书,还买了两块棉布,婆婆交代的,说大郎在兵营里头费衣裳,眼看天热了,得做两身里衣叫人捎去,也好有个替换的。

碧青记得,当兵的衣裳从里到外都是国家管的,可自己这么说,婆婆只是不信,碧青也只能买回来,大郎穿不穿的,也是婆婆的一番心意。

回来的一道杏果儿都在问自己:“大郎嫂子的书是不是给二郎哥买的?二郎哥也认字吗?这么多字,二郎哥都认识?”叽叽喳喳没个完。

到了家,她娘戳了她脑袋一下道:“这么个话篓子丫头,看赶明儿谁家娶你这样的。”杏果却不跟她姐似的害臊,脖子一梗道:“没人娶才好呢。”一溜烟跑了,惹的几个妇人大笑起来……

☆、第31章

大年二十八,大郎的信到了,是个大郎的战友叫姜山的捎回来的,姜山是豫州人氏,为了捎信儿特意从冀州拐了个弯,三十上下的年纪,是个挺壮实的黑脸汉子,一身风尘,眼角一道斜斜的刀疤,添了几分令人惧怕的凶相。

致使他一进院,二郎就下意识上前一步,把碧青跟何氏护在身后,身子虽有些颤抖,可嘴里依然极力镇定的道:“你找谁?”说着伸腿踹了王小三一脚。

小三会意,不等大汉反应过来,嗖一下就跳过旁边的矮篱笆跑了,一边儿跑还一边儿嚷嚷:“来人啊,快来人啊,强盗来了大郎嫂子家了……”

碧青一愣不禁好笑,这两个小子日日在一块儿,倒真是配合默契,不用说话,一个眼色过来,就知道对方想干什么 ,就不想想哪有强盗大半天跑出来的。

目光落在二郎身上,心里不由一热,看得出来,小家伙也怕,可再怕也没有缩到后头去,知道护着家里的妇孺,十岁的孩子,很是难得了。

碧青刚要问汉子来意,那汉子却哈哈笑了两声,一把把二郎抄在手里:“你是二郎吧,你哥胆儿大,亲兄弟也不是孬种,小子,好样儿的,是条汉子。”说着放下二郎,对碧青跟何氏躬身:“在下姜山南边打仗的时候,跟大郎都是先锋营的,受了大郎所托,给家里捎信儿来了。”

说 着从怀里摸出一份信来,何氏接过递给碧青,招呼汉子进屋。有客人在,碧青不好立刻看信,再说,虽说大郎临走,婆婆嘱咐他要捎信家来,可蛮牛不识字,怎么写 信,即便捎信儿也是烦劳别人代写的,况且,心粗的蛮牛,碧青真想不出他会写什么,前头在军营五年也没给家捎只字片语,弄得别人都以为他死了,忽然回来还把 自己吓了一跳。

上回婆婆问他怎么不知道给家里捎个信儿,蛮牛说:“刚去的时候没人给他写,后来又不知道写什么,心里想反正大军回朝,自己就家来了,捎信怪麻烦的就算了。”

听得何氏攥拳狠狠砸了他几下子,蛮牛嘿嘿挠着头说:“娘打我不打紧,儿子皮糙肉厚只当挠痒痒了,就怕娘打的手疼。”一句话何氏抱着大郎哭了一场,说起来蛮牛倒真是个大孝子。

所以,这信还是等客人走了念给婆婆听才好,自从大郎走了,婆婆可是念叨好几回了,这会儿得先招待客人。眼看晌午了,预备饭食要紧。

刚 说叫二郎去打浑酒待客,忽听外头一阵喧闹,碧青抬头一瞧,不禁吓了一跳,里长王富贵带头,手里举着个刨地的铁镐,后头跟着他家三个小子,王小三夹在后头, 跟个地出溜似的钻来钻去,再往后王青山家的,王大宝家的,王锁子家的……呜呜泱泱来了半村子人,都拿着家伙,什么铁锨,锄头,镰刀,连枷……还有俩举着粪 叉子,一个个义愤填膺,那架势仿佛要把强盗碎尸万段。

到了跟前,王富贵左右看看道:“强盗呢,在哪儿?”

碧青差点儿没笑出来,知道笑出来不妥,忙正了正脸色道:“富贵叔,不是强盗,是大郎军中的同袍战友,回乡路过咱冀州给家里捎了大郎的信来。”

王富贵一听松了口气,抬手照着小三的后脖颈子就是一巴掌:“叫你小子胡说八道,差点儿就出大事。”

王小三委屈急了,捂着自己的脖子嘟囔:“明明就像强盗。”

碧 青退后一步行了礼:“虽是误会,也谢谢乡亲们,这会儿家里有客,等明儿一定登门拜谢。”乡亲们忙摆手:“大郎媳妇儿这话可远了,乡里乡亲的这不叫什么事 儿,大郎不在家,难免有个难处,你也别客气,言语一声,咱村里别的没有,人有的是,莫说一个强盗,就是来他七八个咱也能打跑了。”虽是大话,可听着舒坦, 这就是最朴实的乡亲。

碧青又谢了几遍,一群人才散了,王小三却不走,眼睛眨巴眨巴的瞅着碧青,那样儿十分委屈,碧青好笑,摸了摸他的发顶道:“小三是好孩子,一会儿嫂子给你做烙饼卷酱肉。”

小三眼睛一亮,口水差点儿滴答下来,他家算是村里富户,虽说不能天天吃肉,可比起其他人家可强多了,隔三差五的总能捞到点儿荤腥儿,前儿家里又宰了一头猪,预备着过年的,虽说大部分猪肉都要送礼,他娘还是炖了一大锅给孩子们解馋。

要 是搁以前,小三一个人就能吃三碗肉,可自打跟着二郎吃了一顿大郎嫂子炖的肉,就觉得他娘炖的肉一点儿滋味都没有,还有股子没褪尽的猪骚味,哪像大郎嫂子炖 的,五花三层的肉片子,炖的红亮亮,肉香二里外都能闻见,切的窗户纸一样薄儿,拿刚出锅的白面馍一夹,自己能吃七八个,还有酱肉……

昨儿听二郎小五哥送来一个老大的猪头,他嫂子昨儿收拾干净,用毛酱小火炖的酥烂,晾凉了切成片,用新烙的麦饼一卷,那个香就别提了。

今儿早上二郎说的时候,小三那哈喇子都流了三尺长,这会儿一听自己能吃着,自然心满意足,听说碧青要打酒,直接进去抓了墙上挂的葫芦就跑,连碧青给他钱都没听见,一溜烟跑没了影儿。

碧青摇头失笑,反正是刘寡妇家,先赊着吧,等回头再让二郎给她送酒钱去,进屋忙着收拾酒菜,昨儿酱猪头肉切了冒尖的一大碗,又把灶台边儿上新出的青蒜苗掐了,打几个鸡蛋炒上一碗,切几个咸鸭蛋,再拌一碗萝卜丝,端上桌有荤有素。

小三的打的酒来了,就让何氏陪着汉子吃饭,自己和面烙饼,这烙饼就得舍得放油,瓦罐里舀了一大勺雪白的猪油抹在面饼上,揉在一起,再擀开,出锅切开,每张饼都有七八层,干吃饼都好吃。

碧青手快,没一会儿功夫就烙了十几张饼,看了眼身后咽口水的两个馋猫,笑了一声,把一张大饼切两开,刚切剩下的酱头肉,往饼里一卷,塞给两个小子,两人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碧青端了两张饼进去,扫了眼炕桌,四碗菜吃的剩了一半,瞧那汉子的目光就知道,收着劲儿呢,大概头一次来,不好撒开性子吃,别人她不知道,蛮牛的饭量她可见识过,就些菜都不够塞牙缝的,军伍出身的汉子,力气大,吃的自然也多。

碧青直接把酱肉夹在大饼里递了过去:“乡野里没什么好吃食招待,姜大哥不要嫌弃,好歹吃些,不然,大郎回来知道我慢待他的同袍战友,不定要发多大的脾气呢。”

碧青这话说的姜山黑脸直泛红,在南边打仗的时候,姜山跟大郎都是校尉大人的手下,虽说年纪比大郎大了不少,却是实实在在生死里头趟过来的兄弟,先锋营一百人,有命回来的不到二十人,像他跟大郎这样全须全影儿的,就更少了。

校 尉大人最护自己的兵,他们几个没白品名,如今个个身上背了军功,便进不了骁骑营,也能混个正经的兵差,就算自己年龄有些大,有校尉大人的推荐也在顺天府当 了捕快,拿着军功挣来的金子,在城门边儿上买了个小院,这才回乡,就是想接老娘媳妇儿跟孩子们进京的,从此一家人亲亲热热的在一块,比什么都强。

校尉大人为了让大郎回家瞅瞅,特意在冀州停了三天,那小子回家之前,没听说有媳妇儿,不想就三天的功夫,就蹦出个媳妇儿出来,哥几个本来还说大郎吹牛,可瞅着大郎那一身洗的干净清爽的衣裳,就真有些信。

更何况包袱里还有那个叫番薯的东西,用火烧熟了,几个人一开始不敢吃,等有一个胆大的吃了一口,剩下的一哄就抢没了,抢着的,后悔没多抢一口,没吃上的,更是悔的肠子都青了,恨自己怎么就没扑上去,让这帮馋鬼抢了先。

还有大郎媳妇儿蒸的那个叫啥发糕的东西,甜丝丝,软绵绵,比他娘冀州府的点心都香甜,大郎嘴里更是一口一个俺媳妇儿,俺媳妇儿的。

什么俺媳妇儿长得大眼小嘴儿,怎么瞧怎么俊,俺媳妇儿的肉皮儿白,比刚出锅的白面馍还白,俺媳妇儿手还巧,做的饭别提多香了……

总之,从大郎回去成天就没别的,到最后校尉大人都好奇的问他:“你媳妇儿多大了?”

大郎说十三,众人哄一声笑了,十三的小丫头再俊再白,有啥用,这媳妇儿娶回家不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吗,好生养比什么都强。

姜 山想起自己媳妇儿,相看的时候,自己一见就中意,两个绵软鼓的老高,屁,股跟磨盘一样大,一看就是个好生养的婆娘,果不其然,过门三年就给自己生了俩小 子,黑怎么了,身子骨壮实,一边儿奶着孩子,地里的活儿也没耽误,这才是女人,大郎娶个十三的小媳妇儿,能干啥,手巧能巧到哪儿去,饭做得再好吃,不就是 那么个滋味儿,还能做出花儿来不成。

刚一进院,只瞧了一眼就觉着王大郎那小子是吹牛不上税,这么个没长成的丫头,娶家来纯属浪费粮食,这瘦弱的小身板儿,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都能看出细胳膊细腿儿,可见身上没有几两肉,赶明儿能不能生养都是问题,亏大郎还当成了宝贝显摆。

可这些都是个刚头的想法,这会儿却变了,别看这王家的房子有些破旧,可收拾的干净舒坦,一瞧就是过日子的,暖暖的炕头上一坐,没一会儿小媳妇儿就端进来四碗菜。

庄稼人一年到头就冬天最难过,外头冰天雪地,屋里也暖和不到哪儿去,吃的就更别提了,赶上风调雨顺能吃一年饱饭,若是赶上灾荒,不饿死就得念佛了,能吃上肉就除非过年,平常日子做梦去吧,有点儿荤腥就了不得了。

可瞧人家大郎媳妇儿,收拾的这几个菜,手脚麻利不说这滋味儿比京城馆子里的都香,怪不得大郎一吃饭就念叨他媳妇儿呢,这样的菜别说自己,就是京里那些贵人们见了,估摸也得多吃半张饼。

尤其这个酱猪头肉,怎么就这么好吃呢,弄的自己吃了两张饼之后还有些意犹未尽的,琢磨等大郎在骁骑营混出点儿样儿来,非撺掇他把小媳妇儿接过去不可,要是大郎在京里安了家,以后哥几个打牙祭吃酒就算有地儿了。

不过,头一次见,也不好太没出息,强忍着把筷子放下,眼睛却仍若有若无的盯着桌子上剩下的几片酱肉。碧青没笑话他,这才是军营出来的实诚汉子,真要是藏着掖着反而虚假。

姜山没待太长时候,何氏留了,他说,今儿都二十九了,惦记着家里,得早些赶路,何氏便不好再留,碧青叫二郎把褡裢给他挂上,三口送着他走了。

姜山着急赶路没在意,等觉得肚子饿了的时候,伸手向去褡裢里摸在冀州府买的馍馍,一摸到摸出两卷饼夹肉来,拿出来咬了一口,吃完了抹抹嘴,心说,大郎这小媳妇儿手巧,心灵,娶的实在不赖。

送着汉子走了,何氏忙拉着碧青问信里写了什么,碧青扶着婆婆进屋坐下,才拆开信上的火封,抽出信纸倒是先是愣了一下,暗赞了一声好字,人都说颜筋柳骨,这信上的字竟杂糅了颜体跟柳体的精髓,自成一格,真是很难得。

不过,碧青看到上头的内容,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一边儿探着脑袋看的二郎,也挠着脑袋呵呵的笑。

何氏却着急的不行:“你们俩还笑,想急死娘不成,快着念给娘听听,到底写的什么?”

碧青递给二郎:“二郎给娘念吧。”

二郎点点头,接过信大声道:“娘,媳妇儿,我在京城很好,二郎不许淘气,听你嫂子的话,不然,等哥回去揍你,大郎。”

何氏愣了愣,也不禁笑了起来,把信递给碧青道:“你别嫌大郎的话粗,他虽不识字,这却是他的一片心意呢,惦记着家呢。”

碧青点点头,晚上做饭的时候,从怀里拿出来又看了一遍,看一遍,笑一遍,这才是蛮牛啊,要是真之乎者也的写一封信,才没意思。

只不过,骁骑营里都是当兵的,行伍出身还能写这么一笔好字的,莫非是那些世家子弟,若是世家子弟,自然眼睛长在头顶上,又怎会跟大郎这样一个草根出身的大头兵来往,能代写家书,说明颇有些交情,这写信的人跟大郎,怎么想怎么不是一路人。

碧青实在好奇究竟是谁替他写的,等他回来问问他好了,不过蛮牛写信也太简单了些,就一句很好就完了。

姜山说骁骑营是有假期的,一年三个假,春耕,麦收,秋后,一次十天,过年反倒不放假,可见皇上多重视农桑。

一想到开春大郎就会回来,碧青说不上自己心里是高兴还是害怕,说高兴吧,有那么一点儿,蛮牛人还不错,在的时候没感觉,这走了,心里还真有点儿惦记,可也有些害怕,那是头随时都会发情的蛮牛,若自己防备不及,可就出大事了。

算了,想这个做什么,还是想想开春怎么收拾水坑吧,小五说跟冀州府卖种子的掌柜讲好了,过了年就能弄来莲子,一开始掌柜的不乐意,说那东西冀州府没人种,得从南边儿进货,小五足出了一贯钱,掌柜的才勉强答应。

还有鱼苗也解决了,小五说:“过了莲花山走不远就是白河,河沿子边儿的浅水里,有的是小鱼儿,做个纱网,一纱网抄下去就能抄上来十几条,等过年一开河,我跟二郎走一趟,半天就能捞回来一桶,就是不知道都是些什么鱼?”

碧 青现在还管什么鱼,只要能放到坑里养活就成,哪怕不能卖,自己吃也好。碧青这些日子没少琢磨,最后还是觉得,把莲藕种在坑东的浅水区好一些,哪边儿的淤泥 深,水面浅,正适宜种藕,水太深了,一个是不好扎根,再一个,采收的时候也麻烦,这可是明年全部的指望,得好好想想。

对于莲花山周围那些山桃林,碧青想缓缓,硬生生买一百亩地,不说自己手里有没有这些钱,就是周围的乡民也容易眼热,这发财也不能一蹴而就,需慢慢的来才稳妥。

见灶膛的火落下去,忙又添了两块炭,看着灶膛里的炭,又不禁往外头望了望,地窖旁的墙根儿码着整齐的圆木,是大郎砍了挑回来的,生怕家里的炭不够,还把柴火棚里晒干的木头劈了许多。临走还说了一句,等他家来整治鸡窝鸭舍,想垒猪圈也等他回来。

一想到这些,碧青又觉自己嫁给这头蛮牛也不错,至少这是头顾家的蛮牛,至于骨子里的大男人主义,自己可以慢慢来,早晚让这头蛮牛变成听话的小羊羔儿。

一想到蛮牛变成小羊羔,冲着自己卖萌的样儿,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

☆、第32章

“嫂子,怎么不写信叫姜山大哥捎回去。”碧青正出神,忽听二郎的声音,把信收起来看了他一眼:“你姜山大哥走的急,嫂子没腾出空来,好在你哥开春就家来,也不过不几个月,有什么话等你大哥家来再说也一样。”

二郎点点头,拿着鸭食盆子出去喂鸭子了,入了冬坑里上了冻,放不了鸭子,没有水里活食儿,鸭子有些没精打采,吃的也少多了,只能一天喂两次剁碎的番薯藤,盼着冬天早点儿过去就好了。

等 二郎出去,碧青不禁有些脸红,糊弄一个十岁的孩子,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什么没腾出空来,说白了,就是不知道写什么,自己跟大郎满打满算就待了三天, 虽有夫妻之名,若认真说起来,只能算刚认识,自己写不出他那样奇葩的内容,所以还是装糊涂算了,反正过了年他就回来了。

却不知,自从姜山走了,大郎就眼巴巴等着,这个年都没过好,骁骑营的职能是护卫京畿,属于禁卫军管辖。

平南大军一回朝,主帅赫连大将军把手里的虎符印绶一交,就卸了军职,即便这会儿大将军还带兵,也不干大郎的事儿,进了骁骑营,也只是个无名小卒,而且,是个没背景的无名小卒。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9页  当前第1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7/11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农门妇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