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农门妇_分节阅读_第54节
小说作者:欣欣向荣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   上传时间:2015-07-11 13:25:41

老 太太道:“你糊涂啊,这才是正经事儿呢,再说,也耽误不了多会儿功夫,这门亲事成了可是超哥儿的造化,别说咱家如今是罪臣,就是之前在京里的时候,想攀这 门亲事也难啊,王家虽看上去是庄户人家,可你仔细想想,却极体面,最要紧,这一家子都是善心人,碧兰这丫头又如此能干,不是明钧贬官儿来了武陵源,这样的 好闺女那轮的上咱家啊,快着叫人去,这事儿得尽早定下来才成。”陆超娘忙遣人去冀州府找丈夫家来。

碧兰跟陆超这桩亲事异常顺利,两家都乐意,两个小的瞧着也颇有些意思,陆明钧找了杜子峰做这个大媒,也是看重这桩亲事的意思,过了定,在柳泉居摆了几桌酒,亲事就算定下来,陆超也依依不舍的搬回家去了。

这里的习俗是,定了亲就得避嫌,不过碧青没太多讲究,虽说陆超搬家去了,可有事没事儿的,还是泡在这边儿,那边陆家睁只眼闭只眼的由着他,碧青更是不管,恨不能两人能提前相处谈谈恋爱,将来成婚也顺理成章。

故此,陆超有事儿没事儿的就跟碧兰凑到一处,碧兰也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娇小姐,常得下去查账什么的,以前碧兰出去,都是陆超拽着小海跟着,现在依然是,只不过以前陆超总跟小海在一块儿,现在变成陆超总跟碧兰在一处说话。

两人一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后来见两边大人不管,干脆就放开了,反正名份都定了,在一块儿说话怕什么。

每每碧青看到这俩人在一块儿的时候,都会想起自己跟大郎,也不知那头蛮牛怎么样了,因为秀娘出事,走的时候太匆忙,自己给他布置的课业,不知学的如何了?

这么想着,便提笔写了封信,正好定山要去京城送桃子,就叫他捎了过去,顺便给大郎捎了几件冬衣。

冬衣是婆婆做的,自己做了两双手套,比着现代露指头那种样式做的,找人买了块软牛皮,一点一点缝起来的,针脚还算过得去眼儿。

想着蛮牛大冬天的在外头拉弓射箭,就替他冻得慌,还有一见重要的是,过了年自己就该看看帮他准备些出门打仗的东西了,北胡苦寒,冰天雪地的,怎么也得想法子给他保暖。

碧青能想到的就是睡袋,登山露营的必要装备,不能用棉花,得用轻便保暖的羽绒,就是鸭绒的来源有些麻烦,因为灰包蛋跟咸鸭蛋的畅销,以至于如今冀州府很多村子都开始养鸭子,只不过,人家养鸭子是为了下蛋,没谁乐意宰了的,不宰鸭子,自家往哪儿收这么多鸭绒去啊。

既然做了睡袋,就不能只做一个,战场上讲究的是同进退,就大郎一个活着也没用,得大家伙一起活着,才有可能打胜了,胜了,蛮牛才能全须全影儿的回来跟自己过日子。

碧青考虑是不是回头去一趟柳泉居,教给老掌柜几个鸭子的菜,尤其烤鸭,只要柳泉居卖上了烤鸭,冀州府的馆子就都会卖,都卖了,自己就不愁鸭绒了。

想到此,碧青觉得自己这个媳妇儿当得真是称职极了,连这种事儿都的替蛮牛想着,回头等他家来,得好好的表表功。

对于大郎这种男人的脾性,碧青早就摸清了,蔫不出溜的为他干了什么事儿,没用,得跟他说,表了功,他才会记住,然后心存感激,然后,就更加疼自己了。

至于怎么疼,碧青脸一红,想起大郎在自己身上又啃又咬的样儿,整个身子都是热烘烘的,仿佛发烧了一般,也不知蛮牛想没想自己,怎么想?

大郎这么直接的汉子,还能怎么想,想媳妇儿就是想那事儿呗,以前没跟小媳妇儿睡过还不觉得,自从搂着小媳妇儿睡了些日子,再变成孤家寡人,可就真有些受不了了。

只要一躺下,不用闭眼小媳妇儿的影儿都在眼前晃,那白净的小脸儿,滑溜溜的身子,红润润的小嘴,细软的腰肢……就算小媳妇儿那双小脚也生的格外好看,还有胸前两团软乎乎的肉团……

大郎想着,就觉嗓子眼干的很,这都秋天了,仍热的他浑身难受,一个鲤鱼打挺从炕上起来,蹦到地上穿鞋。

旁边的安大牛揉揉眼:“我说,你大晚上的干啥去啊,外头黑灯瞎火的。”

大郎瓮声瓮气的道:“俺热的难受,去井台上冲个凉水澡。”撂下话就没影儿了。

安大牛眨眨眼,推了常六一下:“俺没听错吧,这可都几儿了,入了夜,外头冷的都打哆嗦,大郎竟还觉得热。”

常 六道:“他那不是热,是燥,想媳妇儿想的,他跟咱俩不一样,咱俩孩儿都有了,家里的黄脸婆,早抱的不想抱了,大郎这还没圆房呢,他媳妇儿又在京里住了些日 子,两口子短不了腻乎,再说,就大郎那鲜嫩的小媳妇儿,别说他想,我看着都眼馋,那肉皮细粉的,一掐一嘟噜水儿,要是我也有这么个小媳妇儿,我也宝贝疙瘩 似的搁嘴里头含着,大郎这正在劲儿头上呢,不想才怪。”

安大牛道:“你这话可别让大郎听见,回头这家伙蛮劲儿上来,揍不死你。”

常六嘿嘿一笑:“咱就这么说说罢了,一个营里头混的,就是兄弟,惦记兄弟媳妇儿还是人吗,再说,大郎那媳妇儿是咱这种人能惦记上的吗,不瞒你说,到这会儿,我都没想明白,大郎媳妇儿瞧上大郎哪儿了,就人那本事,攀上个世家公子也不叫啥难事啊。”

安 大牛道:“这就是姻缘啊,月老一早就配好的了,哪是你随便就能挑拣的,就说我哪婆娘吧,一见面我就知道她是我媳妇儿,当初去南边打仗走的时候,我就跟她 说,等着我家来过好日子,这一等就是五年,我是活着回来了,我媳妇儿却还在家守活寡,我想好了,这回去北胡要是能活着回来,就不当兵了,家去守着老婆孩 子,这年头哪有比老婆孩子热炕头更熨帖的日子呢。”

常六沉默半晌儿道:“大牛,听说冀州府普惠寺的香火灵验,等过年咱去冀州府喝大郎喜酒的时候,去一趟呗,咱也诚心的拜拜佛,请个平安符挂脖子上,叫佛祖也保佑着咱活着回来。”

大牛点点头:“是啊,我也听说哪个庙里的佛爷灵,咱这次好好的磕几个头,不求别的,留咱一条命就成,只不过,听说去普惠寺拜佛的人多,也不知咱挨不挨的上个。”

大郎进来,正好听见这句,开口道:“俺媳妇儿跟普惠寺的方丈大师相熟,到时候,叫俺媳妇儿垫句话儿就成。”

常六蹭一下坐起来,揪着大郎的脖领子道:“大郎,这事关佛爷,可不能瞎胡说,普惠寺的方丈是得道高僧,你媳妇儿才多大,怎会跟这样的高僧相熟。”

大郎挠挠头:“俺也不知道,听二郎说,俺媳妇儿仿佛跟普惠寺的方丈,好像做了啥买卖……”

安大牛拍了拍常六:“睡吧,大郎这是烧糊涂了,满嘴胡说呢。”常六也松开大郎躺下,侧过身,不搭理大郎了,认准了大郎胡说呢。大郎挠挠头,心说,俺说的可都是大实话。

转过天儿,刚过了晌午,骁骑营门口轮值站岗的过来告诉大郎外头有人找他,大郎还纳闷呢,出来见一辆马车前站着个脸生的汉子。

大郎不大记人,跟沈定山也就当年去沈家村接老丈人一家的时候,见过一回,这一晃几年了,哪还记得。

再说,沈定山也跟那时候大不一样了,那时候饿的人都脱了形,穿的比要饭的强不了多少,又黑又瘦,如今沈定山可是桃林的大管事,那一百多亩桃林都归他管着,接人待物早就历练出来了,即便一身青布衣裳穿在他身上,也颇为体面,大郎哪儿认得出。

不过,沈定山倒是认得大郎,一见大郎出来忙躬身道:“姑爷安好。”

大郎一愣:“你是?”

沈定山道:“姑爷不认识俺了,俺是沈定山,当初跟着姑爷一路从深州来冀州的,如今在桃林当管事,这次进京是姑娘遣俺过来送桃子的,顺便给姑爷捎了封信。”

大郎还是没想起来沈定山是谁,不过一听有小媳妇儿的信,忙道:“信呢?快给俺。”

沈 定山从怀里把信拿出来,大郎翻来覆去的看了看,封皮上有大郎亲启,是小媳妇儿的字,刚要拆开,想了想不妥,小心翼翼的放进怀里,才道:“麻烦你跑这一躺 了,家里咋样了?有啥事不?俺媳妇儿好不好?俺媳妇儿跟小五那媳妇儿最是要好,小五媳妇儿没了,不定多伤心呢。”

沈定山道:“小五媳妇儿没的时候,姑娘是伤心了好些日子,还在普惠寺住了几天,后来就好多了,家里人都好,就是二姑娘定了亲事。”

大郎一愣:“碧兰定婆家了?她还小呢,怎么就定了亲?”

沈定山道:“是大姑娘做主定的,不是外人,是普惠寺陆大管事家的小少爷,姑娘说知根知底,比外头的强,知县杜大人做的大媒,先定下,等过几年才过门。”

大郎记得小媳妇儿说过陆家来着,仿佛是什么罪臣,没记住,算了,不想了,反正小媳妇儿定下的,就不会错,他这小媳妇儿最护犊子,不会委屈了小姨的。

沈定山留下两筐桃子,一包袱衣裳,就走了,沈定山的马车刚走,门口几个站岗的一阵风就扑了过来,一眨眼的功夫,地上的两筐桃就没了。

听见信儿赶过来的大牛跟常六连根儿桃毛都没落着,后悔的什么似的,早知道就跟大郎一块出来了。

大郎倒是不以为意,这些桃家里有的是,哪怕不回家,自己要是想吃,贵伯哪儿也有,他现在急不可待的想看看小媳妇儿信里写了什么?如今自己认识了不少字,应该不用崔九念了。

想着,没回住处,而是跑到营区边儿上一个僻静处,靠着大树坐下,把怀里的信小心的拿出来,拆开,有些费劲的念着……

碧青怕自己写了生僻的字大郎不认识,信写的极简单,就是问他北胡志坚持背了没?那本兵书看了多少?还有告诉了他一些家里的事儿。

碧青一般不跟大郎说买卖上的事,知道跟他说了也没用,就跟他说家里的日常琐事,例如,今年的番薯收了多少斤?麦子种上了长得如何?明年打算种些什么?家里又添了几个小猪仔儿?坑里养的大鲢鱼有多大了等等……

最后,还把自己如何给他缝手套说了一遍,怎么费劲的找软皮子,缝的时候,手指头上扎了几个眼儿……

大郎看着心里都疼的慌,虽说觉得小媳妇儿信里没说想自己,有些不爽,可看在手套的份上,大郎决定不计较了,从包袱里翻出手套,套在手上,对着树叶间隙落下的秋阳照了又照,心里别提多美了……

☆、第66章

过了小年就数着日子过年了,家家户户都不得闲儿,武陵源更是分外热闹,深州的灾民们,去年来的时候还愁呢,愁一家子的嚼谷,愁往后的生计,虽说得了安置,可谁知道能不能长久。

今年可不一样了,住进了新房,还在武陵源落了户,手里有存项,心里就有底,这个年过起来才有滋味儿。

更何况,今年武陵源还有一件大喜事儿,庄稼人嘴拙,可心里什么都记着呢,比谁都明白,没有碧青就没有如今的好日子,赶上大郎跟碧青圆房的事儿,就成了武陵源头一等的大事,甚至,比过年还大。

家家户户从老到小都做了一身新衣裳,预备着到时候过来贺喜,就算最抠门的,也没说在这上头省的,新衣裳做好,妥帖的收起来,就开始琢磨贺礼。

碧青倒没想办多大,不过就是圆房,没必要弄得人尽皆知,可她婆婆跟爹娘都不干,还有她师傅,老爷子一迭声说:“成亲是大事,不可轻忽。”

几位老人拍板了,下头的也都跟着附和,平常碧青说一句没有不听的,唯独这件事,她说什么都没用,所有人都当她的话是耳旁风,嘴里应着,背过去该干嘛还干嘛。

把这点儿事儿折腾的整个武陵源都不消停,碧青婆婆更是早就发了话,当天家里摆流水席,叫村民们得空的都来喝一杯喜酒。

为了这个特意把个闲院子收拾出来,搭起大灶,请了柳泉居的大师傅过来掌勺,不止他一个,冀州府有名儿的厨子请了好几个,食材也源源不断的送到了武陵源,家里每天进进出出的都是人,几乎所有人都忙的脚丫子不在鞋上,唯一闲着没事儿干的就是碧青。

过了小年,没等大郎家来,碧青就让师傅拖去了冀州府的崔家老宅,不知几位老人怎么商量的,反正,碧青得从冀州崔家的老宅这儿嫁出去。

她跟师傅说自己早就嫁过了,老爷子眼睛一瞪:“谁家娶媳妇儿没有三媒六聘,尤其,还是老夫的弟子,以前的不作数,这回才算。”

老爷子一句话,碧青就只有听着的份儿,在这上头,几位老人出奇的固执,碧青就是觉得麻烦,而且,明明大郎已经家来了,却连一面都不能见,这叫什么事儿啊 。

想着,不禁往窗户外望了望,刚望了一眼,额头就挨了一记:“丫头看什么呢,该你走了。”

碧青摸着额头,嘟嘟嘴:“还走什么啊,您老又赢了。”

自从碧青教会了老爷子下五子棋,老爷子算有消遣的了,没事儿就拽着她下棋,老爷子摇摇头:“能让你这么死心塌地的想着,那傻小子傻归傻,倒是个有傻福。”

碧青不乐意了:“瞧您老说的,大郎哪儿傻了。”

老爷子颇不给面子:“我瞧着哪儿都傻,也就你这丫头瞅着顺眼。”

碧青笑了:“夫妻吗,瞅着不顺眼,岂不坏了。”

见桌上的水滚了,开始泡茶,崔家根儿上就是冀州府人氏,后来才搬去了京城,这栋宅子是崔家的祖宅,怎么也有一百多年了吧,维护的相当完好,即使修缮了无数次,仍然保存住了原来的风格,墙上的砖雕都异常完整。

碧青刚来的时候,好好逛了一圈,对这种保存完好的百年老宅颇有兴趣,主人不在,老宅里依旧有仆人打理着,碧青估计是崔家给老爷子预备的,想老爷子什么时候回来,就有伺候的人,所以,她跟师傅搬进来就住,很是方便。

只不过,江婆婆依旧不满意,自打搬进来就开始指挥着仆人收拾打扫,大红绸子挂的到处都是,连院子里的树也让丫头扎了仿真的树叶跟花,用线绑在了树枝上,远远看去就跟真的一般。

碧青把冲好茶递了过去,老爷子接过抿了一口道:“如今喝惯了麦子茶,倒不怎么喜欢这些了。”

碧青笑道:“师傅,这喝什么也得应景儿才成,这里不是武陵源,要是拿大碗喝麦子茶可不合适。”

说着,叫冬月把窗户打开,屋里通了地龙,又烧了两个炭火盆子,有些热,再说,炭火盆子这个东西,碧青实在怕,暖和是暖和了,回头命没了不值当,反正就透透气,一会儿就关上了。

窗子一打开,就见零星星的小雪飘了下来,冬月高兴的道:“下雪了呢。”

碧青点点头:“是啊,下雪了。”

老爷子忽道:“过了这个年,估摸朝廷就要对北境用兵了,丫头你怕不怕?”

碧青道:“大郎要去打仗,哪能不怕,只不过怕也没用。”

老爷子点点头:“这话是,怕没用,身为大齐男儿,上阵杀敌抵御外侮是应该的,我泱泱大国华夏子孙,要是连几个胡人蛮子都收拾不了,岂不是笑话。”

碧青愣了一下,不禁笑道:“还是头一次听师傅说这些呢。”

老爷子道:“师傅如今是老了,拿不动枪,骑不得马,不然,也要去斩他几个胡人的头颅回来,这些胡人侵我国土,杀我百姓,真真可恨之极。”

见碧青表情有异,不禁道:“怎么,师傅说错了不成?”

碧青摇摇头:“您老没错,胡人侵我国土,杀我百姓,实是可恨,却从他们的立场来说,或许也是无奈的选择。”

老爷子皱了皱眉:“丫头这是大义,不可胡言。”

碧 青:“丫头并未胡言,东篱先生的北胡志里记的相当清楚,北胡苦寒,唯一可依赖的生机,就是那片一望无际的草原,祖祖辈辈都靠着游牧维持生计,可游牧却最靠 不住,闹上一场雪灾,一个部落就可能消亡,他们几乎天天都过着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而近在咫尺的大齐,却如此富足,岂能不生歹心,至于他们不知廉耻,不知 仁孝,不知礼节,师傅,有道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方知荣辱,叫一个朝不保夕,连饭吃不饱的人,讲礼节,讲仁孝,知廉耻,岂不可笑。”

老爷子沉吟半晌道:“依着你说,因为胡人穷,咱们大齐就得任他们抢掠不成。”

碧 青:“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想说,打仗或许不是唯一解决北境的法子,就如同南蛮,咱们跟南蛮打了五年仗,大郎说已经打到了南蛮的老巢,几乎灭了族,可如今 呢,大军一撤,南蛮子又开始跑出来作乱,换句话说,就算咱们把南蛮子北胡人灭了族,天下就消停了吗,胡人北边有突厥,再往南还有个南诏呢。”

老爷子倒吸了一口凉气,虽这丫头的话太过大胆,仔细想来,却颇有道理,想了想,看向碧青:“依你的意思,这仗不该打?”

碧青道:“自然该打。”老爷子糊涂了。

碧 青:“胡人之所以如此嚣张,一是劫掠我大齐百姓,尝到了甜头,二一个,也是觉得我大齐好欺负,胡人游牧为生,男女老少都善骑射,也养成了彪悍的性子,东篱 先生的北胡志里记载着胡人以能者为先,说白了,就是没有规矩法度,谁强谁就是老大,所以,想要北境得安,就得先把这些胡人打服了,让他们知道疼,疼了就会 记住,以后再想劫掠我大齐百姓的时候,就得掂量掂量怕不怕疼。”

说着,顿了顿道:“师傅,其实胡人的好东西不少,就是卖不出去罢 了,胡人的草原上有最珍贵的药材,胡地有天然的草场,牛马羊不计其数,最简单,咱们大齐一头牛至少要几十两银子才能买来,因为牛能耕种,能拉车,在我们庄 稼人眼里,一头牛比一口人都金贵,而在胡地,几十两银子说不定能买十头牛,或者更多,咱们大齐缺的战马,胡地也有,胡人最多的东西,是咱们大齐急缺的,何 不互通有无,用粮食换也可,用钱买也成,有了粮食能吃饱,有了钱,就能过上稳定的日子,吃饱了,日子好了,兵祸自然就消弭无形,这或许才是一劳永逸的法 子。”

老爷子愣楞看着她:“丫头,这些都是你想出来的?”

碧青:“前些日子我想买块软牛皮,就去找了个 皮货商人,他说他手里的皮子是从北胡来的,都说北胡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可这个皮货商人却一年要跑胡地两趟,也没见胡人杀了他,或是抢了他的财物,由此可 见,胡人虽野蛮,一定程度上,也是明白些事理的,知道把这些皮货商人杀了,自己家的皮子就卖不出去了,所以,这个商人才可平安来去胡地。”

老 爷子沉默了很久,不知该说什么,他发现这丫头的话乍一听像异想天开,可越想就越觉得有道理,穷兵奢武,劳民伤财,终归不是长久之计,跟南蛮打了五年仗,国 库都空了,要不然,一个深州大旱也不至于延耽数年之久,说白了,就是没钱,这好容易缓了两年,又要对北境用兵,如此再折腾几年,弄不好就民怨沸腾,民怨可 是会灭国的啊。

雪下大了,叫冬月合上窗户,把桌上的棋子收拾起来,见师父还在想事情,也不打扰他,轻手轻脚的出去了。

这些话自己也只能跟师傅说说罢了,自己没有足够的智慧应付国家大事,但,至少可以提一提自己的意见,毕竟自己可不想一辈子担惊受怕,大郎的性子,碧青相信,只要朝廷打仗,他必然身先士卒挺身而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9页  当前第5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4/11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农门妇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