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农门妇_分节阅读_第9节
小说作者:欣欣向荣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   上传时间:2015-07-11 13:25:41

她问过小五,这年头最肥沃的良田,也不过五六两银子一亩,就算没有凶地之说,王富贵家的两亩盐碱地,也值不了几个钱。

庄稼人靠的就是地里的收成,什么都种不活的地,一文不值,五两绝对不会让王富贵吃亏,桃花娘心里也知道值不了这么多,却瞧着银子实在眼热,虚虚的推辞了两句就收了。寻了中人来,过了地契,水坑包括水坑边儿上的地就归了碧青。

碧青买地的事,事先跟婆婆打过招呼了,不然,碧青也不敢如此大包大揽的做主,碧青觉得,自己的运气实在不错,这个时代人们对吉凶神鬼相当在意,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对于风水看的极重。

自己的婆婆何氏也不例外,经常嘴里念着祖宗保佑菩萨保佑的人,哪会是个无神论者,之所以没拦着,是对自己的信心战胜了对凶地的恐惧。

想想也是,即便知道水坑是凶地,娘俩不一样喝水坑里的水吗,说句最白的话儿,两只脚已经踩在泥地里拔不出去的人,还有什么可怕的。

地攥在手里,碧青心就踏实了一大块,三口人一起,赶着上冻之前把地翻了一遍,施了基肥,平好,就等着来年开春,种下杨树苗就成了,接着就该收拾着过冬了。

庄稼人的冬天不好过,地里头没了青儿,就靠着囤下的萝卜咸菜下饭,这还是好的,之前碧青没嫁过来之前,何氏母子的冬天更难过,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哪还敢奢求别的。

碧青却不想一冬天都吃萝卜咸菜,故此,一早就晒了菜干,制作菜干最简单,豆角,茄子,白菜,丝瓜,南瓜,就连番薯藤都成,切好,洗净,院子里拴绳子吊着也成,地上铺了苇席子晒也成,总之就是脱水,水份没了,再放到干燥的地方挂起来,吃的时候洗干净,往锅里一扔就可以了。

收菜干的活儿交给婆婆何氏,碧青带着二郎在坑边儿上找了块空地,垒土窑,砖用不起,只能挖坑,用黄土活泥掺上麦草,盖了一个。

二郎跟碧青干了一天才算弄好,二郎围着土窑转了两圈,终于忍不住问:“嫂子,这是做什么用的?”

碧青笑了:“烧炭啊,你砍来那么多木头不烧炭不是可惜了吗。”

“什么是炭?”

碧青愣了一下:“你不知道炭?”

大郎大脑袋连着摇了好几下,这还真把碧青难住了,她以为炭是最寻常的东西,却忘了二郎还小,又是乡下长大的孩子,乡下人取暖都是直接烧麦秆或柴火,这个时候的炭是金贵物件,是城里有钱人才消费起的奢侈品。

其实,碧青也不知道自己这个烧炭的法子对不对,当年去云南旅游的时候,去过侗族的寨子,那里的人有烧炭的土窑,大概觉得她们这些城市人都是没见识的土老帽,那个导游炫耀般的把烧炭的土窑介绍的巨细靡遗,致使碧青现在都还记得,并且用上了。如果这个炭窑能成功,自己真的该感谢那个话多的导游。

回过神,见二郎一脸问号,想了想,决定还是用自己那个万能借口,顺便鼓励二郎努力学习,于是碧青跟二郎说:“书里头说木头烧成黑的时候就成了炭,炭比木头更好烧。”

二郎立马就信了,指了指上头,碧青叫他留的口:“我明白了,上头这个大口是放木头的。”

碧青愣了一下,心想,别瞧着小子憨憨的倒真聪明,点点头:“等土干了,就能烧了。”抬头见日头落下去了,催着二郎去坑里洗了手,叔嫂两人准备回家吃饭。

刚走到半截,就听二郎道:“嫂子,您瞧那边儿道上过来的牛车,是不是小五哥?”

碧青急忙看过去,夕阳的余晖中,一辆牛车吱吱呀呀的正往这边儿走,不紧不慢的,近了些瞧见车辕上坐着的小五,碧青扔下手里的铁锨就跑了过去。

心里太急,没留意脚下的石头,一下摔在地上,二郎吓了一跳,急忙过来扶起她,碧青这会儿哪还顾得上,甩开二郎就冲了过去。

到了跟前,小五也跳下了车,看着小五,碧青张了张嘴,半天竟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她的手下意识攥着,攥的那么紧,指甲都扎进了肉里都没知觉。

她知道自己是怕,怕从小五嘴里听到最不好的结果,碧青发现,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胆小鬼,都到了这会儿了,仍然不敢去面对。

好在小五机灵,一见碧青的样子就明白了,忙道:“嫂子别担心,家里人都好着呢。”这一句进耳,碧青只觉支撑自己全身的力气,嗤一下就散了,腿一软就栽了下去。

小五跟二郎急忙扶住她,二郎吓的脸都白了:“嫂子,嫂子……”见碧青不应,忙看向小五,想起沈家的境况,小五忍不住叹气,怪不得大郎嫂子一个劲儿嘱咐自己多带粮食呢,自己若是再晚去几天,说不准那一家四口都得饿死。

虽说嫁出来了,到底是爹娘,弟妹,哪有不惦记的理儿,这是松气了,不打紧,放下心跟二郎一边儿一个扶着碧青家去了……

☆、第17章

碧青遣二郎去街当刘寡妇家打了两角浑酒,温在灶台后,利落的刷锅,炒了几个菜,菜出锅,酒也差不多热了,里屋放了炕桌,何氏招呼着小五在炕头坐了。

碧青倒了两碗浑酒,推过去:“这一趟辛苦小五兄弟,外头天冷,且吃一杯酒暖暖身子,等身子暖和了,一会儿嫂子给你下面条。”

小五也没客气,端起碗一仰脖干了,撂下碗道:“也不是外人,嫂子就别忙乎了,听我跟嫂子说说家里的事儿,也能放心。”

小五如今还记得那一路上的荒凉,一进了雍州的地界,越往前走越荒凉,越走人越少,到后来,牛车走半天也瞧不见一个人影儿,从牛车上望过去,只能瞧见光秃秃的黄土地,连点儿绿颜色都没有,莫说树叶野草,树皮都啃没了。

估摸朝廷派人清理过了,倒是没瞧见多少死人,偶尔发现一两根骨头,曝在荒野里,看的人打心眼儿里发冷。

到沈家村的时候,一村子就剩下两户,其他的不是逃荒跑了,就是饿死了,村口那个努力挖着树根的妇人,看见小五的牛车,呆楞了半天才摇摇晃晃的过来,一看就是饿的,脚下都没准头了,人瘦的比荒野上的骨头强不多少,眼睛直勾勾盯着小五牛车上的粮食袋子,一动不动。

小五见她实在可怜,把昨儿剩下的半块饼递了她,明明饿成那样了,却只吃了一口,就小心的揣在了怀里,仿佛那半块饼是什么宝贝。

小五看着心里难受的不行,庄稼人谁没经过荒年,老天爷仿佛见不得庄稼人过好日子,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儿不多,大多时候不是旱就是涝,要不然就闹蝗灾。

自己刚记事儿的时候,冀州府闹过一次蝗灾,平常庄稼地里捉着玩的蝗虫,不知从哪儿飞过来的,遮天蔽日,大白天黑漆漆的不见日头,嗡嗡的声音震的人耳朵生疼,一家子急忙躲进屋里,小五更是给他娘搂在怀里,捂着耳朵都能听见蝗虫撞在窗户上,噼里啪啦的声音,等声儿没了出去,再也见不着一点儿绿,树叶都给蝗虫啃没了,更别提庄稼了。没了收成,就得挨饿,那年饿急了的自己吃土坷垃充饥,想想都怕。

妇人吃了一口饼,仿佛有了些力气,这才问小五来做什么,说村子里就剩下两户人家了,若是找人恐找不见了。

直到小五说自己是从冀州间河县来的,那妇人楞了楞,忽的一把拽住小五:“你,你,可是碧青丫头……”

小五点点头,指了指车上的粮食:“俺是大郎嫂子的兄弟,大郎嫂子惦记家里 ,让我过来瞧瞧亲家二老跟弟弟妹妹们,顺便送些粮食来。”

小五一说完,那妇人放开他踉踉跄跄就往回跑,一边儿跑一边儿嚷嚷:“碧青娘,碧青娘,快出来,快出来,你家碧青送粮食来了……”

饿的早没了力气,喊了几嗓子就坐在地上直喘气,小五忙过去扶起她:“婶子别着急,我既来了就不会走,婶子帮我指个门,我自己去就成了。”说着,扶妇人上了牛车。

到了碧青家门前,就见院门口坐着两个孩子,两张小脸上除了骨头就剩下眼睛了,说话都没力气,可小五还是一眼就看出来,那个小丫头的脸庞模样儿跟大郎嫂子活脱了一个影儿,想来是大郎嫂子的亲妹子,只不过,饿的都没人样儿了,眼巴巴望着小五,望的小五一阵阵心酸。

刘氏出来,小五说明白了来意,刘氏那眼泪啪嗒啪嗒的往下掉,小五忙道:“婶子就别难过了,粮食咱家有的是。”说着就把牛车上的粮食扛了进去。

刘氏做梦也没想到,碧青会叫人送粮食来,瞧着那黄澄澄的黍米,磨的细细的白面,真仿佛做梦一般,一时竟傻在当场,一动也不敢动,就怕一动这梦就醒了。

还是刚那妇人道:“碧青娘可是欢喜傻了,瞧孩子们饿的这样儿,还愣着做什么,做饭要紧。”说着忙着舀水刷锅,灶里塞了两把柴火,水滚了,抓几把黍米进去,不大会儿就熬熟了,不等着凉,两个孩子就吃了两碗,嘴烫红了都舍不得放下。

刘氏这会儿也回过神来,跟小五说:“这是邻居王大娘,亏了她常周济着,我们一家四口才没饿死,不知青儿提过没?”

小五道:“提过,提过,说王大娘最是个心眼好的。”寻口袋装了半口袋黍米,半口袋白面:“这些算大郎嫂子的一点儿心意,您可别推辞,我给您背家里去。”说着大步走了出去。

王大娘愣了一会儿,那可是半口袋黍米半口袋白面啊,自己一家子的命也值不了这些粮食,刚要推辞,却被刘氏抓住手:“当日若不是嫂子给大丫头找了条活路,今儿我们一家子都得饿死,嫂子快给孩子们做饭去吧,就别跟我客气了,能活命比什么都强。”王大娘含着泪儿点点头,这才去了。

小五在沈家住了三天才走,驾着牛车去几十里外找了个郎中来给沈家爹瞧病,又抓了药,把种番薯的法子说给了刘氏,才往回走,故此晚了几天。

碧青在炕沿儿边儿上坐了,听小五说家里的境况,一时听,一时忍不住落泪,也不知是喜还是悲,应该喜多些,毕竟爹娘弟妹都好好的活着,没饿死,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就能过上好日子。

交代清楚了,小五就要告辞,碧青知道小五惦记着家里的媳妇儿孩子,就没拦着,送他出了院门,小五走了几步却又回来了。

碧青愣了愣:“敢是还有什么事儿?”

小五点点头:“嫂子,我瞧着雍州那边儿不成了,连着好几年不下雨,这么下去哪有咱庄稼人的活路,嫂子那个村如今就剩下两户,其他人都逃荒走了,再说,即便风调雨顺,亲家叔病的那样儿,一时半会也下不得地,弟妹又小,终不是个法儿,倒不如接到咱们冀州府来,好歹有个照顾,嫂子也不用天天惦记着。”

说着,往后瞧了一眼:“婶子哪儿,嫂子不用担心,只咱的日子越过越好,婶子哪会计较这些。”撂下话去了,一会儿就没了影儿。

碧青有些出神,自己当初就这么想过,可现在却还不是时候,不说她婆婆答不答应,便是答应了,也没法安置,统共就这么三间屋,怎么住两家子,所以,还得赚钱,有了钱就能盖房,盖了房爹娘弟妹来了才能住下。

而怎么赚钱,除了种地的收成之外,那个水坑就是现成的聚宝盆,等一开春先把杨树苗栽上,莲藕要四月种,莲子不算什么稀罕东西,买些来种在坑里试试,如果成功,明年年底就有收成。

碧青问过小五,莲藕这个东西在冀州还算稀罕东西,有钱人都喜欢尝鲜儿,这东西时令短,冀州又少,故此价格不菲,冀州府的各大饭馆子最喜欢,若是能种出来可是条发财的门路。

碧青早先就跟小五说了自己的想法,碧青虽然满脑子想法,到底不是这个朝代的人,对这里很多东西都不熟悉,尤其市场,好在有小五这个聪明人,碧青才敢放开手去干,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

想着这些,碧青便不在难过了,因为难过一点儿用都没有,倒不如多想想怎么赚钱更实际。

晾了十天土窑终于干了,不用碧青管,二郎天天盯着土窑,时不时的按一按,就盼着土窑干了好烧炭,他对嫂子说的炭异常好奇,想不出明明是柴火,怎么烧成炭就比柴火好了。

颇有兴奋的照着嫂子说的,把十几根一捆的圆木添进去,土窑不大,只能放三捆,用麦草泥重新封口,留下出烟口,开始往下头的烧火口添麦草,等出烟口冒出烟,碧青让二郎接着搬麦草,等出了的烟渐渐成了青色,才叫二郎把出烟口跟烧火的口全部封死。

闷了三天,碧青估摸着差不多了,跟二郎掘开出烟口,二郎看着焦黑的木头发愣,碧青用斧子砸开一块儿,点点头,虽不精细,烧火取暖应该足够了,至少比柴火强,叫二郎给小五两口子送去一捆,剩下的都搬到了屋里。

天冷了就在外间屋烧火做饭,外间屋的灶跟屋里的炕连着,往年到了冬天是娘来最难熬的日子。

虽有灶炕,可为了省着柴火,哪舍得死命烧,就做饭的那点儿热乎气,哪烧的热土炕,晚上钻被窝的时候冰刺瓦凉,能冻死人,加上被子又薄,一层窗户纸哪抵挡得住外头刺骨的寒风,哪天晚上都得冬醒几回。

以往何氏最怕过冬,一入冬就开始愁,愁粮食,愁柴火,愁过年,愁明年的日子,总之千愁万愁的愁不完,住在冷呵呵的屋里,冻得唧唧索索,心里比外头的大雪天还凉,唯一的指望就是大郎能出息了家来。

今年却不一样,今年娶了儿媳妇儿,儿媳妇儿有本事,跟二郎捣鼓了足有半个月,弄了两捆黑漆漆的焦木头,不想竟比柴火好,好着还禁烧,夜里埋上灰,能烧一晚上,把灶炕烧的滚烫,烘的屋子里都是暖的,坐在炕头上做针线一点儿都不觉着冷。

何氏活了四十多年,还是头一遭过上这样的舒坦日子,这都是托了儿媳妇儿的福,想着,抬头瞧了瞧对面纳鞋底子的碧青,看她有些笨拙的动作,何氏不禁摇摇头,这么巧的一双手,会写字,会画画,会做饭,会种地,样样儿都成,可就这女人家都会的针线活,怎么也做不好。

伸手把她手里的鞋底子拿过来道:“大郎个子大,鞋底不纳厚些穿不住,今年的鞋还是娘做吧。”

碧青巴不得给她婆婆呢,她是真不大理解婆婆的固执,这人死活都不知道呢,年年的鞋倒是不落下。

把油灯拨的亮些,侧头听了听窗外,呼呼的北风一阵紧着一阵,这还没进腊月呢就这么冷,比碧青记忆中所有冬天都冷。

想起院子里的鸡鸭,担心有黄鼠狼子来偷嘴,套上棉袄,下地穿鞋出去了,点了外间屋的灯,准备去院子看看。

刚一开外屋的门,呼啦啦一阵寒风吹进来,冻得碧青打了个寒战,裹了裹身上的棉袄,才迈了出去。

借着月光先瞧了鸡窝里的鸡一只没少,就去灶房瞧鸭子,没来得及盖鸭舍,好在院里的灶房冬天不用,便暂时当了鸭舍。

碧青刚关上灶房的门,还没来得数鸭子,就听院外头有响动,碧青暗道莫非有贼,前儿小五来还说让她小心门户,说快过年了,没准就有贼摸进来。

这么想着,手往门后头一摸,把扁担抓在手里,侧着身子扒着灶房的门缝往外头看,虽说冷,可月亮大,也能瞧见,影绰绰见一个影子在院门口晃了两下就进了院子。碧青咬了咬牙,心说,好大胆的狗贼,偷到你姑奶奶家来了,今儿不给你几扁担,你记不住教训。

碧青知道,村子里的贼也没什么江洋大盗,大都是嘴馋的懒汉,不好好种地,竟干这样偷鸡摸狗的营生,估计来自己家也是冲着鸡鸭来的,一吓唬就跑,所以碧青才敢抄扁担。

手里攥着扁担,琢磨自己就躲门后头,只他一进来偷鸭子,兜头就给他几下子,不过这懒贼的个子怎么这么高,就算瞧不底细,可就瞧月亮地里的影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庙里的大力金刚呢,身背后背着什么东西鼓鼓囊囊的。

碧青想仔细瞅瞅,就往外探了探身子,不想脚下不小心踢到了鸭食盆子,哐一声响,院子里的贼,脚步顿了顿,就往这边儿走了过来。

碧青抓着扁担,手心都出汗了,等门一推开,举起扁担,使出吃奶的力气打了下去,人是打着了,可震的碧青胳膊都快废了,跟打在石头上一样,这是什么怪胎。

碧青还没回过神儿,脖子就被一只铁钳般的大手掐住,抵在后头的麦草堆上,男人力气大的,碧青直翻白眼,心说这死的也太怨了,正想着,忽然脖子上的力道松了下来。

碧青刚喘了口气,男人却又抓住她的手臂一扭,把她按在了麦草堆上,声音跟闷雷似的响起:“你是谁?”

☆、第18章

碧青发现这男人力气奇大,她能感觉的出来,男人手下留情了,没用多少力气,可自己仍然动不了,以一个极其难看的姿势被人按在麦草堆里,旁边还有二十只嘎嘎嘎叫的鸭子,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看来自己估计错了,这不是个摸进来偷鸭子的懒贼,是江洋大盗,想起小五说过江洋大盗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心里怕起来,想也没想大声嚷了一句:“抓贼啊,快抓贼……”

嚷完了才察觉自己有多蠢,家里算上自己一共就三个人,婆婆还不如自己呢,二郎还是个半大孩子,她们过来岂不更麻烦。

而且,她家这边儿早没什么住户了,最近的邻居也有一段距离,这会儿深更半夜,北风呼呼的,自己就是嚷破了喉咙,也没人听得着,若是激怒了这厮,只他那只铁钳般的大手掐住自己的脖子一扭,这条命就搭进去了。

心里正后悔呢,不想胳膊的大手却松开了,碧青一咕噜爬起来,还没来得及往外跑呢,就听偷鸭贼喊了一声:“娘,俺是大郎啊,俺回来了。”碧青傻在当场。

里外屋的油灯都点了起来,晕黄的灯光下,何氏的眼泪就没断过,拉着大郎的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半天才哽咽的说:“是我家大郎,是我家大郎……”一句话竟说了好几遍,仿佛除了这句,就没别的可说了。

一向坚强懂事的二郎,一进屋就扑进了他哥怀里,号啕大哭,仿佛要把这五年的难过委屈都哭出来。

碧青心里酸涩无比,这个看起来憨厚早熟的孩子,其实心里什么都明白,只不过用憨厚样子遮掩着心里的委屈害怕。

兄长不再,爹病死了,孤儿寡母的日子差点儿过不下去,还受人欺负,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经历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怎会不委屈。

碧青猜,没人的时候,不定这小子哭多少回,却仍然是个懂事的小男子汉,不管心里多委屈难过,在婆婆跟自己眼前,始终装出一副孩子样儿,这不是讨欢喜,这是不想让婆婆跟自己担心,这会儿兄长家来了,终于撑不住了。

碧青悄悄的抹了抹眼泪,看了娘仨一眼,这会儿娘仨眼里没别人,就是彼此,目光落在中间那个抱着兄弟的汉子,碧青也说不清自己心里是个什么滋味儿。

大半年的日子,自己已经彻底跟王家儿媳妇儿的角色融为了一体,自己就是这家的媳妇儿,何氏是婆婆,二郎是兄弟,可王大郎这个丈夫,却异常陌生。

嫁过来的之前,碧青以为王大郎不会回来了,后来觉着,自己这样的想法对不住婆婆,又希望他能活着回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9页  当前第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11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农门妇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