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回到古代开产科_分节阅读_第216节
小说作者:苏芷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611 KB   上传时间:2015-08-10 13:24:32

刘七巧这会儿正在床上闭目养神呢,听见李氏说了这么一句,只娇嗔道:“老太太你听听,难道我是长的歪鼻子小眼睛吗?我娘竟瞎操心呢!”

杜老太太只笑道:“长的像七巧也不赖,姑娘家要是长的像七巧这样小巧可爱的,那也是讨人喜欢的,这不着急,以后慢慢生。”

刘七巧听见慢慢生这三个字就一头冷汗,古代的女子除了生育机器以外,果然是很少有第二种职业。李氏见刘七巧脸上有些不愿意,只急忙笑道:“那是,七巧年纪小,以后少不得还要给你添个曾孙女什么的,老太太您福寿双全,儿孙绕膝,真是让人羡慕的紧。”

杜老太太原本觉得李氏太过拘谨,似乎并不怎么会说话,如今见李氏这一番话说的也让她心里甜蜜蜜的,只笑道:“我说这七巧一张巧嘴是像谁呢,原来是像亲家太太。”杜老太太只笑着继续道:“听说她兄弟考上了童生,这可不简单,我听七巧说,你们家八顺也不过就才十岁,将来肯定能有大出息。”

说起八顺来,李氏最近可没少风光,就连王府那边的人都全知道,刘二管家的儿子十岁就考上童生了,虽说王府的三少爷也过了童生,但人家眼看着就十三岁了,可刘八顺才十岁,这就是差距啊!

“老太太快别夸他了,我这几天还在家里训他呢,别以为过了童生就跟考了状元似的,这压根就没什么了不得的。再说了,他的先生可是状元,要是状元的徒弟连童生都过不了,说出去那才让人笑话呢!”

“对对对,亲家太太说的很对,小孩子心野,一定要让他沉下心思,好好继续念书才行,有多少人是考了一辈子,到老还是个童生的,这一点要引以为戒。”

刘七巧对这一点倒是不太赞同,虽然刘七巧知道读书少不得要用功的道理,但是作为填鸭式教育体制下的刘七巧,其实很理解天才和非天才学生在学习上的区别。而已刘七巧的经验看来,刘八顺的小脑瓜是很好用的,确是有那么一点天才的禀赋,但是如果家里逼得太急了,朝着书呆子的方向发展,只怕到时候得伤仲永了。

“娘,我都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八顺虽然贪玩了一点,可脑子还是聪明的,你得稍微满足一下他爱玩的天性,不然的话,以后变成个书呆子一样的人,有什么好的,你见过几个状元是书呆子的?不说别人,就大郎吧,你看着他温文尔雅的,其实骨子里别提有多爱玩了,那些个朋友更是一个比一个厉害,状元探花我都见过,就没见过书呆子。”

李氏也明白刘七巧的意思,刘八顺刚开蒙那会儿,每天都是刘七巧督促他看书的,连刘八顺都说,姐比私塾的先生靠谱。后来刘七巧进了王府,刘八顺也有了状元先生,所以刘七巧就不怎么管刘八顺了。不过刘八顺的学习习惯,倒是和以前刘七巧教他的差不多。

“七巧说的有道理,这叫劳逸结合,况且现在正是小孩子长身体的时候,要是为了功课耽误了身子,那可不行,就说我那侄孙吧,现在是我的大孙女婿了,就是因为熬坏了身子,弄的没考上进士,还要再等三年。”

李氏一边听一边点头,神色也一本正经,只开口道:“老太太这说,那我可真得注意着点了,这身子坏了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家那小身板看着平常结实,其实也是个没用的。”

刘七巧稍稍打了一个哈欠,奶娘上前把哥儿给抱走了,丫鬟们看着时辰也不早了,估摸着一会儿客人要到,只上前劝道:“老太太该回福寿堂去了,一会儿姨奶奶、还有大太太那边的舅太太都要来了,老太太还是先回去吧。”

杜老太太只点点头,又扫了一眼这房里的丫鬟奶娘们,只吩咐道:“你们好生服侍大少奶奶,这个月的百草院丫鬟们的月银翻倍。”

众丫鬟闻言,只都笑着谢过了恩典,才送了杜老太太出来,杜老太太往外头走了几步,只转身吩咐连翘道:“你们奶奶今天身子没好,需要静养,今天就不见客了,到时候要是有人来,只说是我吩咐的,让她们直接到福寿堂找我便是。”

连翘只笑着道:“就等着老太太这句话了,今儿是老太太的好日子,老太太不发话,我们这里还当真不敢闭门谢客呢。”

杜老太太只笑道:“你这丫头什么时候也学会贫嘴了?行吧,你们这儿就闭门谢客吧,今儿我替你们接客了。”

“那就辛苦老太太您啦。”连翘说着,只把杜老太太送出了院门,这才折了回来,见刘七巧在里面闭幕养神,又往小书房去看了一眼,见杜若也在炕上睡的正香,在外间服侍的小丫鬟们昨晚也累了一宿了,这会儿也都熬不住打起了盹儿来。

李氏见连翘进来,只笑着道:“连翘姑娘也去睡会儿吧,这边有我看着呢。”

连翘这会儿也是困劲上来了,只忍不住打了一个哈欠道:“那就辛苦亲家太太了,我就在这榻上靠一靠,要是奶奶醒了,你只管叫醒我。”

  ☆、321|7.01|

李氏就这房间里的凳子坐了,见钱喜儿还在一边站着,便道:“你去找你姐玩去吧,只不要乱跑,这儿可比不得家里,外头大,跑丢了我可不带你回去。”

钱喜儿最近个子拔高了不少,扎着两个鬏儿,上头缠着米粒大的珍珠串成的串儿,看着越发俊俏了。李氏是真心把她当亲闺女养,样样都给她好的,半点也没委屈她。便是刘七巧小时候,也是过着苦日来的,都没有丫鬟服侍过。

李氏见钱喜儿走了,只拿起桌上的针线,见上头的桃花才半朵,便搔了搔头皮,低着头做起了针线来。她在牛家庄算是有福的媳妇了,别的媳妇不光要会做针线,农忙的时候,还要跟着下地做农活。李氏是不曾下过地的,所以针线功夫在牛家庄算是拿得出来的。

因为今儿是杜老太太的寿辰,所以杜家院里也热闹了起来,太远的亲戚是没有请的,不过就请了两位杜太太的娘家人,赵氏和刘七巧的娘家人,以及姜姨奶奶、安泰街上的本家亲戚,还有几个杜太太的老姐妹。

王妃这几日身子不是太好,所以虽然知道刘七巧刚生了孩子,还只是命人送了礼过来,人并没有亲自来。原本王妃不能来,作为如今王府大少奶奶的于氏是要来的,可如今于氏有了身孕,自然也是不方便去的。

来的客人大多数都是来了之后才刘七巧刚刚给杜家生了一个男孩,可惜走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个消息,所以少不得没带什么见面礼。杜老太太这边正在和安靖侯老夫人还有安富侯夫人聊天,这两位老夫人如今也可以算是红光满面了。周蕙一个月前为安靖侯府生下了一个长孙,安富侯家,大少奶奶也生下了嫡长孙,真是喜事连着喜事。

“我们这几个老姐妹,如今瞧瞧,却还是你的福分最好。”安富侯夫人感叹了一番,只继续道:“想着我们那时候,父母削尖了脑袋要把我们往侯门嫁,如今瞧着,其实是不是高门大户也不打紧,重要的是这一辈子要活的开开心心的。”

杜老太太闻言,只笑道:“你这话说的,难道你如今有什么不开心的吗?说的好像受了多大的苦处一样。”

安富侯夫人只笑道:“难道我没苦处吗?年轻的时候生不出儿子,到了三十多才得了这么一个老来子,谁曾想儿子娶了个媳妇又是一个生不出孩子的,如今好容易才生了一胎下来,都已经吓的说是不敢再生第二个了。”

杜老太太只笑道:“女人头上一个忘字,这疼也不是白疼的,一时半会肯定是忘不掉的,你只等再过几年,让她在怀一胎就是了,实在不行,房里的姨娘也可以生,反正如今也有了嫡长子了,也不怕有什么不安分的人弄出什么幺蛾子。”

安富侯夫人听着也觉得很有道理,只点头道:“话是这么说没错,可我那儿子虽然轴的很,但对我那儿媳妇却是喜欢的很,当年我儿媳妇得了那么大的病,他也不肯跟妾氏一起过,如今我也只好随缘了。”

安靖侯老夫人听了,只羡慕道:“你有这样的儿子是福气,外头多少人家因为多宠了一些妾氏,闹得鸡犬不宁的,依我看,妾氏这东西,要是孩子真的需要,那就安置几个,要是孩子自己不想要,我们也懒得烦,我要不是那儿媳妇太不像话,我也不愿意管儿子房里的事情。”

老太太们都是过来人,很多事情花了一辈子才想明白,如今说起来,倒也通透了。

“可不是,我一直就是这么想的,妾氏这东西,儿子想要,你还得考虑几分,要是儿媳贤德,你再给儿子房里塞妾氏,那就是别人眼中的恶婆婆了。”杜老太太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在老姐妹面前也是脸上有光。

安靖侯老夫人只点了点头,又道:“还没恭喜你呢,曾孙和你同一天生辰,也不知道你是哪一世修来的福分。”

杜老太太只笑道:“可不是,这你们可是羡慕不来的,不过我可告诉你们,七巧今儿还虚弱着,你们要道喜的只管跟我道喜,就别去她那边了。”

“瞧你这老货,我们说了要去了吗?那时候你是怎么嫌弃七巧的?如今倒是疼了起来,可见你当初是瞎了眼了。”安富侯夫人对刘七巧一直很感激,和杜老太太说气话来也带着几分玩笑。杜老太太也不生气,只一个劲的点头道:“行行行,你说的对,我当初就是瞎了眼了,可我虽然瞎了眼,老天爷没瞎呀,所以七巧还是嫁进了杜家,你们是不是?”

几个老太太听了,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正这时候,外头有小丫鬟来传话道:“回老太太,水月庵那边了尘师太命人送了贺礼来,还有一串开过光的金刚结护身手链,是送给大少奶奶的。”

杜老太太闻言,只急忙站了起来问道:“水月庵来送东西的师父呢?”

“门房上要留了她下来喝茶,她说她是佛门子弟,清静惯了,就不进来了,人已经走了。”

“那行吧,改日我们再去水月庵捐香火钱,你只把那手链给大少奶奶送去,我估摸着应该是给小哥儿的。”

安富侯夫人和安靖侯老太太听了,只羡慕道:“也不知道七巧是哪一世修来的福分,连大长公主都这么为她上心。”

杜老太太听出她们话中艳羡的意思,心里只偷偷乐呵,笑着道:“行了行了,时间也不早了,我们出去入席吧。”

杜若昨儿折腾了一晚上,今天一早只睡到中午才醒过来,见守在门口的小丫鬟也已经累的趴在桌上睡了,就自己起来穿了衣服,往刘七巧的房里来。

李氏正在那边做针线,见杜若进来,只笑着道:“大郎可睡足了?”

杜若有些不好意思,只亲自倒了一杯茶给李氏道:“娘你歇一会儿,这些事情丫鬟们做就好了。”

“丫鬟们也都服侍一夜了,也要歇一歇,我就是顺手的事情,不打紧。”李氏说着,放下了绣品,只喝了一口茶,外面的小丫鬟正好进来道:“亲家太太,福寿堂那边来请您过去入席呢。”

杜若见了,只回道:“你出去说一声,一会儿我和亲家太太一起过去。”

这会儿连翘听见有人说话,也醒了过来,只揉了揉眼睛,见杜若正站着,忙起身道:“不好,这一睡就睡过头了,什么时辰了?只怕福寿堂那边要开席了。”

“你去把亲家太太家的姑娘喊过来,我们一起过去。”杜若交代了一声,连翘正要出门,李氏急忙喊住了道:“连翘姑娘不用去了,让她跟紫苏在一块儿吃就好,她们姐妹俩难得见一次,跟我去了那边,反倒拘谨的很。”

杜若见李氏这么说,便只点头应了,带着李氏一起去了福寿堂那边。

其实李氏这会儿心里还是有些七上八下的,王妃没来,她就是刘七巧唯一的娘家人,说实话这样的场面,她一个村妇真的没经历过几次,也不过就是在王府住的时候,远远的瞧着热闹的很。如今真的来了,她也怕给刘七巧丢脸。

杜若见李氏有些尴尬,也知道她的顾虑,只笑着道:“娘不必担心,我跟太太说好了,一会儿您就坐她那一桌,上头是我舅妈和她家的媳妇姑娘。”

李氏只小心翼翼的点了点头,有些紧张的扶了扶鬓角。说起来李氏容貌算是好的,可毕竟在村里过得时间长了,身上就有一股子乡土气息,那是不管穿什么衣服都遮盖不住的。而刘七巧之所以没有那种乡土气,是因为她是穿越来的,骨子里就又一种现代人的精练。

杜太太见杜若带着李氏过来,只起身相迎,笑道:“亲家太太来啦,坐吧。”

李氏谦和有礼的坐下了,和舅太太打了招呼,又受了礼数,脸上笑得很恬淡。杜老太太见李氏来了,只对桌上的三个姑娘道:“那是你们大嫂子的娘,你们是第一次见,都去行个礼。”

三位姑娘只都起身去给李氏行礼,李氏忙不迭起身谢了,忽然想起方才她出百草院的时候,绿柳给她塞的几个荷包,便只笑着一人一个拿出来当成了见面礼。

这般举动,饶是原本对她有些看轻的太太奶奶,也只都忍不住心道:原来没想到她居然还是这般有心思的人,怪不得刘七巧这样聪明伶俐,想必是随了她母亲。又想起刘七巧的爹是恭王府的二管家,恭王府那样的地方,便是一个普通下人都有几个心眼,更不必说还是个管家。

“亲家太太何必多礼呢,你是长辈,受她们的礼那是应该的,不用这么客气。”

“不过就是一些小玩意儿,第一次见,也就是意思意思,老太太这么说,我倒不好意思了,只怕姑娘们看不上呢。”李氏只陪笑道。

众人又寒暄了一阵子,见吉时已到,杜老太太便吩咐厨房上菜了。

大户人家的规矩都是食不言、寝不语,所以桌面上也静悄悄的,大厅里头是几桌女宾,外头还有几桌是男宾,女宾这边静悄悄的,男宾那边倒是欢声笑语不断。大家知道杜若喜得贵子,哪里肯放过杜若,奈何杜若这胃才刚刚好,自然是不能喝酒的,倒是杜蘅很讲义气,所以敬杜若的酒,他一个人全包了。

  ☆、322|7.01|

杜老太太见外头气氛活跃,里头的气氛未免有些沉闷,便笑道:“今儿都是自家人,大家不必拘谨,只管吃吃喝喝乐乐,也不要在乎那饭桌上的规矩了。”

这话一说,果然桌上就起了悉悉索索的声音。赵氏陪着她母亲还有杜二太太坐在杜太太下首的位置上,这会儿赵氏的母亲的视线就一直没离开李氏。赵夫人原本和杜家两位太太都是交好的,当初和杜二太太结亲的时候,齐家正是蒸蒸日上的光景,赵夫人自然是愿意的,可如今看着齐家败了,杜二太太比起杜太太来,实在也差了这么好多,心里边总有那么些遗憾。

“那就是你大嫂的娘?”赵夫人瞧了眼李氏,觉得这样的人,虽然穿着也算光鲜,可比起他们家上等奴才,只怕还差一点,便有些看不上眼,只笑道:“杜家倒也真是一个不嫌贫爱富的人家。”

赵氏听她母亲这么说,也不由往杜太太那桌看了眼,也跟着道:“可不是,不过人家虽然出身差,毕竟现在是恭王府的义女,娘你这说,让人听见了不好。”

赵夫人见赵氏这般小心翼翼,只稍稍皱了皱眉头道:“你如今在杜家当家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怎么当家人的气势还没拿出来,如今她也生了一个男孩,你有没有想过,这杜家到时候要是分家了,你怎么办?”赵夫人想到这里就忍不住叹了一口气道:“我劝你稍微为自己打算打算,别到时候辛辛苦苦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赵氏这几日原本就眼皮跳个不停,总觉得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昨夜她听说刘七巧生了一个男孩子,心也死了,这会儿赵夫人又提起这事情来,简直就是在她伤疤上撒了一把盐。赵氏脸色不由就有些阴沉,小声对赵夫人道:“依娘的意思,难道我现在就不当这个家了?”

赵夫人知道赵氏不是个笨人,只叹了一口气,悄悄凑到她耳边道:“我的意思你心里明白,凡事多留个心眼罢了。”

赵氏也跟着叹了一口气,抬起头又瞧了一眼李氏,心里只觉得憋闷的慌。如今她父亲已经是朝廷的三品大员了,可自己却要喊一个村妇做嫂子,赵氏的心一旦被这些给蒙住了眼,原先刘七巧的那些好,对她来说就都跟别有用心一般了。

李氏倒是没在意别人一直在瞧她,只客气的跟着杜太太一起吃了起来。杜太太平常就是一个很宽厚的人,倒也觉得李氏大方得体,舅太太更是一个爽气性子,听说李氏的小儿子考上了童生,只一个劲的夸奖道:“十岁就考了童生,那二十岁岂不就可以中状元了?”

李氏只一个劲谦逊道:“要是真有这么争气,那可就是祖上的庇佑了,看来我家公公前年回家的时候花银子修了祠堂,果真是有效果的,这不八顺就考上了。”

舅太太听了,只笑道:“那感情好,明儿我也请了匠人,去把祠堂重新粉刷一下,没准老祖宗高兴,我家志远后年也可以高中了。”

“亲家太太说笑呢,你还真当真了,若真这样,京城里头到处都是修祠堂的匠人了,谁家不指望着儿孙出息呢!”杜太太只笑道。

舅太太哪里肯罢休,只道:“别人家我暂且不管,宁家的祠堂,那是修定了。”

杜太太见她说的真真的,也不去劝她,只笑道:“那我就等着远哥儿高中了。”

杜老太太见她们这边一桌人笑得高兴,便问道:“你们说什么呢,这么高兴,说出来也让我们大家伙都乐乐。”

杜太太便起身道:“我们在说七巧兄弟考上童生的事情呢,亲家太太说,对亏了亲家老太爷回家修了祠堂,祖上保佑,这不我这弟妹就着急上火的要回去修祠堂呢!”

众人闻言,只哈哈大笑了起来道:“若真这么灵验,那以后这修祠堂的人可就多了。”

更有安靖侯老夫人蹙眉道:“莫非这是提醒着我们都要回家修祠堂呢,这事我记下了,祖上保佑,儿孙才能有福,是这个道理。”

赵夫人一听李氏有儿子考了童生,只小声笑道:“不过就是个童生而已,用得着说的跟中了状元似得吗?”

赵氏闻言,急忙就青青扯了赵夫人一把,可这话还是被坐在一旁的杜二太太听见了。杜二太太只装作没听见,开口问李氏道:“亲家太太,你家哥儿多大了?”

李氏见杜二太太问话,便只回答道:“回二太太,我家八顺十岁了。”赵夫人刚才没听见刘八顺的年纪,所以觉得不怎么样,这会儿一听刘八顺才十岁就考上了童生,顿时也觉得没话说了。

杜二太太只艳羡道:“这么小就考上童生了,亲家太太真是好福气,以后是要当状元娘的。”

李斯急忙谦逊道:“二太太快别这么说,我只求他能中个进士那都是前世修来的福分了,至于状元什么的,我们家八顺想也不敢想。”

杜老太太只点头道:“只要高中,便不管是状元还是进士,都是喜事。”

一时间大家用过了午膳,杜蘅喝多了酒,被下人搀着回房了。赵氏今天又里外张罗,忙得心情不太好。又加上赵夫人那些话,越发让她烦躁了起来。赵氏几次想忍下这口气,可看见醉倒的杜蘅,忍不住又怒火中烧。

“儿子是大伯家的,凭什么你替他喝酒啊?喝成这样算个什么?”赵氏一边替杜蘅擦脸,一边埋怨道。

“我……我高兴。”杜蘅打了一个酒嗝,倒也没完全醉死,只笑嘻嘻的搂上了赵氏道:“你……你不知道,我大哥不容易……”杜蘅口吃不清的继续说:“小时候明明是我哥,可是比我看上去还小,所以……我都是把他当弟弟长大的,你……你不懂。”

“弟弟、弟弟,你才是弟弟呢!你怎么就拎不清呢!”赵氏气的坐起身来,扭着身子不让杜蘅的酒气扑到自己脸上。

杜蘅见赵氏不开心,只一把推开了赵氏道:“什么叫拎不清?什么叫拎得清?你倒是跟我说说呢?一家人非要说两家话,这能好吗?”杜蘅咽了咽口水,翻身睡了过去。

茯苓见赵氏气呼呼的坐在一旁,只上前劝慰道:“奶奶别跟二少爷置气,二爷说的都是实话,小时候二爷虽然比大少爷小了两岁,可听说等到五六岁的时候,两位爷就差不多大了,等到我进府的时候,那时候二爷还比大少爷高了半个头,便是如今,二爷也是人高马大的,大少爷也瘦弱不少。”

赵氏也没空置气,只叹了一口气道:“我不是气这些,俗话说的好,亲兄弟明算账,可你看我们家这位爷,这种喝酒的事情都揽上身,难道他的身子就不是身子,喝醉了就没人心疼吗?”赵氏说着,只低下头稍稍的压了压眼角。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45页  当前第21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16/24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回到古代开产科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