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临凤阙_分节阅读_第17节
小说作者:司泽院蓝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707 KB   上传时间:2015-09-18 16:03:10

  “这位想必就是元司马了,久仰久仰。”萧欥首先开口。面对闺阁女子,他不好说话,对元光耀有什么怕的?

  “的确是我。”元光耀愣了愣,随即明白过来——这个年轻男人来找他,却不知道他去了宁阳书院,这才和自家女儿撞上。“敢问郎君贵姓?”

  “免贵姓鱼。”萧欥回答。萧是国姓,不好在大庭广众下说出口。更何况他来峯州并没有奉旨,严格算起来,还是违抗军令擅自外出。所以他便折中了下,说的是母姓。

  元光耀眉头不可察觉地皱了皱。

  岭南当地可没什么人姓鱼。若一定要说他有什么印象的话,那肯定是泸州鱼氏。

  当今皇后鱼含双,便出身泸州鱼氏。她深得圣上敬爱,膝下育有二子二女,便是太子萧旦、德王萧欥,还有太华公主萧月宁和长乐公主萧月珺。公主先不提,不论是太子还是德王,元光耀当年都在宫中宴饮里见过。

  这么说起来,面前这人的轮廓倒确实与圣上有些近似?

  元光耀猛地一凛。太子长居东宫,若是出远门,绝不可能没有消息。德王萧欥驻守凉府,远离长安,还据说深得军心,倒有可能瞒住他人耳目……但若真是德王,他来岭南做什么?

  见元光耀眼中露出深思之色,萧欥便知道自己说的足够了。“素闻元司马聪明绝顶,今日一见,果然不差。”

  此时,几个元家仆从也围了近来。元光耀能从一个姓氏里推断出许多,他们又做不到,所以一个两个都云里雾里。江婆依旧躺在地上,根本没人去管。

  至于元非晚,在刚听到鱼这个姓氏时,心里也咯噔一跳。无论是皇帝还是太子,她都没见过,所以第一反应便是去看她爹。而元光耀神色略微变幻后归于慎重,很明显地指向一个结果——

  这一张冷脸,八成真是德王萧欥的!

  那也就是说,她刚才的确看到了他的玉鱼?另外,这种贵重身份的人,为什么会无声无息地出现在岭南边陲?是身负机密要务,还是长安的风向发生了什么改变?

  元非晚微微敛睫。“父亲既然回来,女儿就先告退了。”虽然她对萧欥的来意很有兴趣,但从萧欥嘴里打探,这种事不适合她做。反正,那些消息,她爹一定会告诉她的!

  这话是对元光耀说的,但萧欥的反应比元光耀快得多——话音未落,他就转头,注目元非晚,眼神一瞬不瞬。

  元光耀张了张嘴,刚想说好,就注意到了萧欥的视线,心中不由暗自叫苦。

  当年在长安时,元非晚就不怎么抛头露面。除去身份和家风的因素,还有一条很重要的理由,避免麻烦。

  女孩长得美貌,自然是好事;然而,若是因此过分地招蜂引蝶,那就大大不妙了。以萧菡为例,她便长得不错。再加上吴王手里的兵权,求亲的人络绎不绝,简直能踏平门槛。

  然而,这并不能给吴王带来一个满意的女婿。他认为,那一大票子人,眼里看到的都是脸蛋和权柄,根本不是萧菡本人。美貌终归会消逝于时间,而权力更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若是哪天,美人迟暮,大权旁落,那萧菡的日子岂不就会非常难过?

  正因为如此,爱女心切的吴王后来直接闭门谢客,就差拿着自己的丈八长槊把人统统赶出门。要不是萧菡自己看上了元光耀、而元光耀也的确是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满长安城的人都认为,以吴王的高标准,汝南县主肯定嫁不出去了。

  当然,元光耀没打算把元非晚这个宝贝女儿放在家里捂一辈子。

  他想的是,学习他岳父吴王,在女婿人选上把好关,再安安稳稳地把女儿嫁出去。或者,女儿自己看上了谁,他再去考察考察,说不定会更合适。

  反正无论怎样,在定亲之前就被别人——还是德王——看到脸这种事,完全不在元光耀的计划表里!而且,皇家水太深,他就从来没想过把女儿嫁到那里去!

  可计划外的现实已经发生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实在是人之常情。元光耀深信,只要是长了眼睛的人,看见他女儿都会有些想法的。萧欥只是多看两眼,不仅是正常,还能算克制了;怕就怕后面还有别的!

  “你去吧,芷溪。”元光耀道,声音略有些干巴巴。然后他转向萧欥,语气就更干了:“别院尚未收拾完毕,待客不便。如果你还有别的事,就请移步一叙。”

  元非晚得了话,便闪身回到里面。但她总觉得有两道视线如影随形,便低声吩咐仆从,让他们先把帘子挂上。

  不管德王是为什么来的,她都得先当做什么都没发现!

  萧欥目送那道倩影消失在重重帘幕之后,还觉得有些可惜。然而,正事还是更要紧的。“我听说,顾先生在这附近设了个书塾?”

  “没错。”元光耀毫不惊讶萧欥知道顾东隅也在这里。凉府到岭南有几千里路,萧欥既然来了,就肯定已经做好了准备。他一边哀叹自己宝贝没藏好、以至被人看了去,一边还得打起精神揣摩对方的来意:“我们这就上山去?”

作者有话要说:  岳父:我辛辛苦苦养的好白菜要被猪拱了!

  女婿:……猪的问题先搁一边,我才说了几句话啊= =

  ps,作者考试去了,这两天都是存稿箱~

  

  ☆、第29章 长兄

  天登山顶有座寺院,名叫花严寺。寺庙规模不大,常驻僧人不过十几个。每逢春天,满寺山茶盛放,让人目眩神迷。而且小庙的规矩少,地方僻静,没有外人,是文人雅客喝酒夜谈的绝佳去处。

  只要有空闲,元光耀总愿意和二三好友一起来坐坐。不论是茶还是酒,不论吟诗还是作对,他们都能待到后半夜乃至天明。

  这会儿,元光耀和顾东隅都坐在各自的老位子上。石竹正艳,日光如金,赋诗也是好时机。只可惜,他们面前的石桌上摆的不是茶点也不是酒水,而是一尾莹润的玉鱼。

  顾东隅一早见到元光耀两回,本就十分疑惑。这会儿,有了确定身份的玉鱼,他终于把眼前的一张冷脸和当年就很沉默的七皇子对上,不由无声地出了口气。“真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你,殿下。”

  “久闻两位先生文采殊渥,我早就想要结识。此次有机会亲自拜访两位,实在是我的荣幸。”萧欥客气道。

  顾东隅之前担任中书令,负责草拟诏令事务。虽说同是正三品,但中书令自谢安担任后就是个清贵华重的官职,比元光耀的礼部侍郎尤甚。进士前三甲状元榜眼和探花,通常探花才是皇帝最喜欢的那个,由此可见一斑。而且,论起繁华富庶,钦州也比峯州强不止一个档次。

  这也许有顾东隅出身名门望族的原因在,但不管是元光耀还是顾东隅,他们都不关心这个。萧欥这时把他们并列而提,又谦逊地不摆王爷架子,实在是个聪明举动。

  顾东隅听了这话,又仔细看了看萧欥。“殿下太客气了。”他说,“便是身处偏远,我也听说,殿下率领的青甲军在战场上攻无不克、所向披靡,真正是天纵英才。”

  萧欥微微一笑,冰雪般的神色融化了一瞬。“不过是奉旨平定边疆,所做的都是该做的,顾先生谬赞。”

  做的都是该做的?那包括从凉府跑到岭南来吗?顾东隅和元光耀交换了一个眼色,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同样的疑惑。

  “殿下不远万里而来,我等本该扫榻相迎。”元光耀终于找到机会提出困扰他一路的问题:“只不过,峯州有什么战事,能劳动殿下亲自出马?”

  这话就有些直接了。峯州一片风平浪静,哪儿有战事可言?只不过萧欥明面上的职务是监军,元光耀也只能拿明面上的理由去问——

  不然,难道让他直接问萧欥长安是不是出事了吗?毕竟,如果没有皇帝病重、又或者兵力调动这样的强大理由,萧欥干什么要把自己弄得这么累?下岭南的道路出了名的难走,谁都不是没事闲得慌!

  萧欥摇了摇头。“若是有事,两位一定先于我听说了。我来岭南,其实是打算看看西南边防。”

  元光耀和顾东隅面面相觑。岭南西边全是深山,居住着南诏之类;除非吐蕃挑拨,平时交流的时候都少,更别提打仗。而近些年,吐蕃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它东面的白兰羌上。南边再过去则是寮国,真正的穷乡僻壤,大盛的军威就足以吓得他们不能动弹。

  这种边防,到底有什么好巡视的?一个两个都用这种借口?

  萧欥把两人的疑惑都收进眼里,却不动声色。“把这件事做完,我可能就要回长安去了。”

  “啊?”这下元光耀和顾东隅都惊讶了。

  按照惯例,大盛的皇子在成年——也就是二十岁——前住在太极宫,之后便分封到外地建府。萧欥早就外出监军,还差两年成年,理论上应该就近分封凉府。

  结果,却在这节骨眼儿上让萧欥回长安?怕不是正常调动,而是有人就不想让萧欥分封凉府这个西北咽喉要地吧?就算是名义上的也不行,更别提萧欥在凉府乃至大半边防军中几乎一呼百应?

  “可能回长安的意思是,陛下还没正式颁布诏令?”元光耀压低声音,试探性地问了一句。

  萧欥点头。“但不管父亲如何想,这都是早晚的事。若我回去之后,诏令还未下达,我便自动请回。”

  元光耀和顾东隅再次面面相觑。到底是谁想要萧欥回去,弄得萧欥不得不回?

  如果不是皇帝,就是诸王,或者……太子?

  最可能的答案最危险,他们谁都没吭声。

  对两人讳莫如深的反应,萧欥早有预料。京城的水本来就浑,皇家更是有过之无不及。五年前,他还有一丝天真;五年后,那天真已经被现实打磨成了狠厉。什么兄弟友爱都是纸糊的假象,一戳就破;到底只有永恒的利益和自己最可靠!

  “瞧我,光顾着说自己,正事还没做。”萧欥又微微一笑,恍若毫不在意。“元司马,”他转向元光耀,从袖中摸出一封信,“知道我要下岭南来,令郎便托我带了家书。”

  “非是?”元光耀浑身一震,激动混合着忧虑的感觉立时涌上心头——

  激动是自然的。由于道路艰阻,自从被贬峯州,他就和大儿子断了联系,望穿秋水都不足以形容他的期待。至于忧虑,就是有关大儿子的近况了。

  元非是在松府,萧欥在凉府,相距足有千余里。便是元光耀想破头,也不可能想到,原本就不认识、根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人会搭上线!

  如果说萧欥亲自带信只能说明他礼贤下士,那元非是知道萧欥下岭南这件事就很值得考究——

  萧欥下岭南,这事肯定没有经过皇帝的允许。就算有几个人知道萧欥的去向,那也肯定是萧欥的心腹,或者是萧欥绝对信任的人。

  那么,问题就来了:元非是什么时候和萧欥这么熟了?

  不管是激动还是忧虑,都太过汹涌;以至于接过信时,元光耀手都抖了。

  顾东隅看着挚友,意识到萧欥不仅是有备而来,而是志在必得!可怜天下父母心,就算元光耀再不想趟浑水,也会为子女重新考虑的!

  萧欥大概看出了顾东隅的想法。“一封平信,不过举手之劳。若元司马愿请我喝茶,我跑这趟也就值得了。”

  这时候,元光耀怎么可能拒绝?当然只有满口答应。“若殿下不嫌弃粗茶味淡,元某自当一尽地主之谊。”

  “先生客气了,我正是求之不得。”萧欥真心实意地笑了,一张冰雕似的脸终于带上了温度。

  他帮元非是带信,除了想让元光耀放下戒心外,大部分原因还真是顺便。毕竟,元光耀和顾东隅都是文官,身份并不敏感;如果他们不愿意搀和皇子之间的事情,也行,他只求这两人不和他做对。

  然而,见到传说中的元家宝树后,萧欥改主意了。也许,比之路人,元光耀更适合做他的岳父?

作者有话要说:  男主你脸皮这么厚,女主她知道吗?

  ☆、第30章 盘问

  至于元非晚这边,在元光耀和萧欥上山之后,她便有些心神不宁。萧欥对她几乎一见钟情,她不知道,也没猜到——因为她最关心的问题是回长安,而萧欥的王爷身份更勾起了这种情绪。

  也不知道萧欥来到底是为了什么?元非晚不由寻思。能让德王跋山涉水数千里,一定有些坚不可摧的理由——

  临时要务?岭南有什么临时要务值得一个骁勇善战的王爷亲自来?

  而说到骁勇善战……该不会是谁嫉恨萧欥在军中的地位、从而想要做点什么吧?

  元非晚微微敛眉,因为她觉得这事很可能。好歹她也是经历了四位帝王的公主,虽然因为深受宠爱,腌臜事儿轮不到她头上,但见识确实不少。比如说,在她哥哥驾崩时,她大侄子和她亲弟弟领着各自的军队,差点在长安干起来。

  而换到现在分析,如果萧欥在军中威望太高,最可能对此感到威胁的人只有两个:当今皇帝,和未来皇帝。

  虽说他们一个是萧欥亲爹一个是萧欥亲哥,但在权力面前,亲情能当饭吃?

  按照元非晚的估计,这事儿和太子脱不了干系。

  当年,让十三岁的七皇子顶替十八岁的太子去凉府所辖的甘州平定内乱,就够扯的了——太子的命是命,皇子的命就不是了?就算太子是国之储君,不宜以身犯险,也不该推自己亲弟上啊?莫不是又怕死、又想借助萧欥之手把兵权捏在自己这边?

  要真是这样,太子的算盘也太响亮了。天底下哪有鱼和熊掌得兼的好事?

  至于皇帝,不说是主导意见,也至少是个默许态度。

  看起来,德王人前风光,实际日子不大好过啊!

  元非晚心中啧啧。如此一来,摆在萧欥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其一,乖乖地继续听别人的话;其二,让别人听他的话!

  然后,今天,她在岭南看到了他。似乎,这位德王殿下已经做出了选择呢……

  元非晚意味深长地勾了勾嘴角。她开始对萧欥有点兴趣了。

  “……江婆要怎么处置,大娘?”

  这个问句把元非晚的精神从神游状态拉了回来。她垂下眼,就看到老婆子还躺在地上,直挺挺的,和尸体一样僵硬。“这个嘛……”她蓄意拖长音,敏锐地注意到对方紧闭的眼皮微微颤动,显然在偷听。“先帮我打点水来,河水就行。”

  仆从不明其意,但还是很快提了一只装满水的木桶回来。

  “不过是初夏时节,天气就这么热了。”元非晚倚在榻上,懒洋洋地道。“水提过来给我,我要洗洗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46页  当前第1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7/14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临凤阙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