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红楼之黛玉为妻_分节阅读_第109节
小说作者:双面人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737 KB   上传时间:2016-01-27 12:49:20

柳襄有些读书人的呆气,立志要考进翰林院去修书,性情倒是不错,在世家子弟内算是出挑的一个,从不做眠花宿柳吃酒赌博等事,贾雨村看中理国公的势力,欲将女儿许给他,谁知柳芳看不上,可巧后来又出了贾雨村以妾为妻的事儿,后来贾氏就嫁到了梅翰林家。

听黛玉说完这节缘故,湘云拍手道:“竟有这事?倒解气。”

邢岫烟却道:“什么解气不解气,谁想那些?唯盼琴妹妹平平安安罢了,那梅翰林家也好,贾雨村家也罢,横竖和我们家不相干。”

迎春颔首道:“妹妹这话说得不错,咱们也算是历经世事的了,见识过人情冷暖,什么荣华富贵能比得上平安无事?柳夫人和我们太太交情甚好,是厚道慈悲的老人家,素日怜老惜贫,她既相中琴妹妹,必然觉得四角俱全。等小定大定出阁的时候,千万打发人去告诉我一声,咱们这些姊妹,就剩一个琴妹妹了。”

湘云道:“怎么就剩琴妹妹?大嫂子寡婶家的纹妹妹绮妹妹也没听说有人家。”

突然听她提起李纨和李婶母女三个,房中想起往事,登时寂静无声,只有贾萱兄弟几个不知是非,兀自顽笑,闹得不堪。

贾母却是一笑,一字一句地道:“无妨,我这么大年纪,什么事情没经历过?我听得,你们也说得。他们孤儿寡母的,日子艰难,必是在府里时吃了苦,出事后怕受了连累选择这样的路,咱们亦不必怨天尤人。”

宝玉叹道:“只怕是因我之故才觉得兰哥儿受委屈了,可恨我这样无能之辈,受祖宗庇佑,在府里享尽了别人都不及的荣华富贵,我心里也觉愧疚。”

可巧这时凤姐和巧姐儿已将酒席整治妥当,母女两个进来请她们去园里,又亲自叫人抬了竹轿,也抬贾母去看看热闹,一行人忙掩住话题,各自披上斗篷,簇拥贾母之轿前往,吃完赏景,又做诗词歌赋,至晚方散。

薛宝琴的亲事很快就定了下来,宝钗回娘家帮衬薛蝌和邢岫烟料理,回家却听说李纨和贾兰回京了,正在贾赦家向贾母负荆请罪。

  第151章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衰败后,在长安城内,贾赦一家有黛玉和南安王府的照应,史家有葛家打点,并收留女眷人等,王家只剩王仁一房,和薛姨妈和薛蝌兄妹夫妻等人托庇在贾家门下,虽无昔年横行无忌的威风八面,也常有墙倒众人推之事发生,但好歹博得一个平安。

然而,留在金陵的各家人就都没有这份运气了。

从前仗着天高皇帝远,又有京城里的照应,金陵地面这四家的子弟族人嚣张跋扈惯了,无所不为,哪怕是家奴也一样胆大妄为,地方官员不敢轻惹,早已引起众怒。

贾史王薛四家荣耀时,其势在金陵一手遮天,当地人受了欺侮只能忍气吞声,如今这四家一败涂地,仅剩贾赦一房远在京城,也不敢生事,更别提庇佑金陵这一干人,先前受其迫害的苦主没有任何顾忌,反过来收拾当日欺凌自己的人,以致贾史王薛四家泰半子弟、家奴锒铛入狱,下剩无罪的在金陵也没有容身之地,尝到了被达官显贵之家欺凌的滋味。

李纨携子带物地南下,投奔娘家兄弟,其父已逝,其家衰败,故娘家早回金陵,方有那年寡婶带女进京投奔兄弟之事。不想,和贾家结亲的李家族中子弟亦曾倚仗贾家之势,虽非无恶不作,但也着实有几件作为引得当地不满,正自顾不暇,如何庇佑李纨母子?而且,李纨母子是出嫁之妇,南下归宁实有伤族中名声,李纨之兄自幼秉承父教,便将之拒之门外。

李纨手里约莫有几万两银子的家私,虽然连遭噩运,但爱子已成年,又文武兼备,他们南下时贾菌母子也跟着同行作伴,兄弟二人齐心,并非没有男丁打理门户事宜,路上亦无损失。李家拒绝收留后,李纨黯然神伤,只得自己买了宅子安置下来。

不料,贾兰是荣国府的嫡长孙,哪怕清白无辜,不曾为非作歹,可是在世人眼里,他既享受了荣国府带来的荣华富贵,就该承受苦主的怨气,毕竟贾家的锦衣玉食多是源自民脂民膏,因此李纨母子和贾菌母子没有过上一天安生日子。

一面是苦主报复,一面是权贵欺压,又有地痞骚扰,李纨起先想息事宁人,难免破财免灾,谁知这些人得寸进尺,又看贾兰母子孤儿寡母,无人庇佑,亲朋好友避而远之,愈加贪得无厌,不到半年光景,李纨的财物就去一多半儿,更兼她母子名下虽有几个庄子,奈何鼠盗蜂起,旱涝不定,竟致颗粒无收,愈难立足于金陵,更别提打点贾兰的前程了。

不独贾兰前程渺茫,便是李纨想替贾兰娶亲也不得,但凡她看上的,人家看不上他们,人家看上他们的,他们又嫌对方穷酸。

此时此刻,李纨方后悔莫及。

这日忽然听说贾赦一房在长安城中颇有余威,贾琏攀上了南安王府,作了五品的长史官儿,惜春又嫁给了韩奇,虽说南安王府和韩家的势力都大不如以往,但较之平民百姓犹胜百倍,不禁又想起卫若兰位高权重,深受当今信任,几乎是无人敢惹,黛玉又常出入皇宫,在皇后娘娘跟前极有脸面,李纨忖度再三,遂带贾兰返京。

及至到了京城,别处都不敢去,亦来不及安置箱笼等物,李纨一身风尘地带着贾兰奔向贾赦的宅邸,向贾母负荆请罪,哭诉在金陵走投无路的境遇。

宝钗和宝玉抵达时,李纨荆钗布裙,满身风霜,满脸疲惫,跪在贾母床前,似已叙说完毕,正伏地泣道:“我原想替大爷保住一点血脉,不受风言风语之苦,这才回了南京,如今想来却是罪孽深重,无地自容,不敢求老太太饶恕,只求老太太和大老爷看在大爷早逝的份上收留兰儿,赏他一个安身之处,别叫他跟着我一个寡妇人家处处受人欺凌,日日不得安宁。我这一生守着兰儿过活,别无所求,只要兰儿平安,我便是立时死了也甘心。”

李纨说话时,贾兰亦跪在她身后,满脸都是泪痕。

宝玉想到父母流放至今生死不知、兄姊俱亡在青壮年之时,今日李纨孤独地守着贾兰十余年,原以为他们手里攥着李纨的梯己足以度日,再不曾想到他们在金陵竟过得格外不好,不得不千里奔波回京,不禁生出十二分的怜悯之意。

宝钗却有些不自在,一则李纨是自作自受,二则贾兰已非垂髫小儿,年纪只比宝玉小两三岁,业已成人,母女二人作这般涕泪交集之状,实有些让人不得不接受的意思。

宝钗自知自己在这里没有说话的余地,故给贾母请过安后侍立一旁,不言不语。

贾兰久不见宝玉和宝钗,此时亦不敢多看,哀声向贾母道:“母亲都是为了我!若不是为了我,母亲决计不会这般行事。我不敢祈求老祖宗宽恕我的一身罪孽,只求老祖宗容我替代母亲承受一切惩处,赏母亲一个安度晚年之地。”

望着床前的贾兰,容貌俊秀,气度清雅,宛然便是贾珠再生,思及往事,贾母眼里闪着点点泪光,纵有千言万语,也难连贯吐露,只得以目示意鸳鸯,道:“起、起来。”

若论揣测贾母之意的人,阖府都不如鸳鸯一个。

幸得贾琏和凤姐感念鸳鸯从前的一点交情,才没叫得志后的贾赦掀起旧账,仍然叫她总管贾母房中大小事务。

鸳鸯得到贾母的指示,叹了一口气,原原本本且不露自己丝毫想法地道:“大奶奶,兰哥儿,千里迢迢地回来,想必已经累得很了,老太太叫你们起来坐着说话。”说着,吩咐两个丫鬟扶李纨和贾兰起来,按在床前两张鼓凳上。

就在李纨和贾兰忐忑不安的时候,鸳鸯又道:“老太太的意思是事情已经过去了,再追究也没有任何意思,毕竟谁都有自己的私心,不过是私心有大小罢了。圣人都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大奶奶和兰哥儿幡然悔悟,意欲改过自新,老太太便没有不饶恕的道理。况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咱们赫赫扬扬的荣国府败落到如今地步,并非一人之过。如今,当今隆恩,咱们一家老小侥幸保住性命,嫡孙辈只有琏二爷和宝二爷,重孙辈只有萱哥儿和兰哥儿,凋零至此,更该守望相助,方可再现祖宗的荣光。”

听到贾母愿意饶恕他们,李纨和贾兰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当即离了鼓凳,一前一后跪倒在地,砰砰砰给贾母磕了好几个头,直至额头淤青。

贾母心疼贾珠仅剩的一点血脉,急忙道:“别!别!别!”

鸳鸯忙道:“大奶奶,兰哥儿,老太太体恤,你们万不可再这般不知痛地行大礼了。”

贾母赞同道:“对!对!”不管李纨如何,她到底替贾家养大了一个儿孙,且贾母素来喜欢李纨清净守节的安分守己。

李纨含泪道:“我携着满腹的后悔前来,其实是不敢奢望老太太的谅解,如今老太太大恩大德,我竟不知如何回报,只能给老太太多磕几个头,回去天天吃斋念佛,替老太太向上苍祈福,好让老太太复旧如初。”

彼时凤姐正好赶了过来,她和李纨私底下不和久矣,听到这番话,忍不住撇了撇嘴,正欲出口讽刺,就见贾母目光转向自己,似有几分哀求。

凤姐明白贾母的用意,她抿了抿嘴,终将几乎出口的话语咽了下去。

贾母忙又传达自己的意思与鸳鸯,鸳鸯无奈,只得道:“二奶奶,老太太的意思是想把大奶奶安置在厢房里,兰哥儿和环三爷、琮三爷住在一处,彼此督促着读书,好有进益。”她和凤姐交好,从心里不想表示贾母的意思,奈何贾母偏有此意。

凤姐心里颇有不满,大房二房早已分家了,宝玉都识趣地搬了出去,凭着自己的手艺过活,不肯登门求庇佑,一个寡妇奶奶带着儿子住在大伯父家里像什么样子?自己答应了这件事,回头怎么向贾赦和邢夫人交代?要知道他们疼爱宝玉还罢了,对别人可没那么些怜惜。李纨在荣国府管家理事的时候,大房的处境比自己管家的时候还差。

别的事情犹可忘记,唯独贾萱诞生后的种种全在凤姐心头沉浮,而且贾萱是贾赦的掌中宝眼中珠,贾赦每常闲了还念叨贾萱在府里的待遇不如珠玉二人,亦不如贾兰。贾兰是第五代长孙,其时贾珠尚在人世,那真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洗三、抓周热闹到了不堪的地步。

因此凤姐听了鸳鸯这番话,断然拒绝,道:“老祖宗疼爱重孙,原不该说出此等言语,可是毕竟是一姓两家,哪有再聚居在一处的道理?再说,如今我们家的府邸可不是当初的荣国府,我们家房屋狭窄,空院又少,自己家住得尚嫌拥挤,如何供得起菩萨?”

李纨顿时涨红了脸,嘴唇蠕动片刻,竟不知如何应答,昔年在凤姐跟前的锋芒尽数消失不见,唯有拿着手帕抹泪,一脸狼狈。

凤姐挑着柳眉,吊着凤眼,冷冷地哼了一声,态度极是冷酷无情。

倒是宝玉念着贾兰是长兄唯一后嗣,自己又多承李纨照顾,忍不住软语解围道:“老祖宗心疼大嫂子和兰儿,想让他们就近住着,本在情理之中,凤姐姐因为房屋狭窄而难招待远客,亦在情理之中。依我看,倒不如各退一步,大嫂子和兰儿另寻住处定居,或者与我和宝姐姐为邻,妯娌叔侄相互照应,我们出自同姓同支,若遇到难事儿,还请凤姐姐念着往日咱们好歹相处多年的情分,替我们排解排解。”

宝玉说话时,凤姐早已转怒为喜,笑嘻嘻地极是亲热,全然没有针对李纨母子的冷言冷语,道:“宝兄弟,你果然是大有长进,通情达理之至,明儿该叫萱哥儿好生效仿效仿才是。咱们是姊妹,又是叔嫂,不必再说这等言语,难道我能眼睁睁看着你受人欺侮不成?至于别人,未必就稀罕我一个破落户的照应。”

李纨含羞忍耻,上前深深一揖,悲悲切切地道:“琏二奶奶,都怨我素日不识抬举,又做下天理难容的罪过,恳请二奶奶给我一个赎罪完劫的机会,让我看着兰儿平平安安地娶妻生子,我就是立时死了也心甘情愿。”

凤姐飞快地避开,淡淡地道:“我虽是管家媳妇,但上有老爷太太,中有琏二爷,事关两家,不能由我一人做主。”

说着,吩咐丫鬟去禀告贾赦和邢夫人。

风水轮流转,贾赦和邢夫人听闻此事,都觉得心胸大畅,他们蜗居于东院的时候,谁能想到有今日今时?如今虽无昔年的富贵滔天,但是万事顺心,日子过得比从前还自在。

对于李纨,贾赦本无甚接触,邢夫人在李纨管家理事时亦无半分体面,今日他们想托庇在自己门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因此,贾赦和邢夫人命人传话道:“一姓两家,无同居一宅之理,然而,若是置之不理,又似不近人情,倒不如就依从宝玉之言,毗邻而居,瞧在同姓同宗的份上,总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尔等遭遇灭顶之灾。”

作为一家之主和贾赦都这么说了,李纨和贾兰自然不能死皮赖脸地住下,所幸二人心里早有准备,求得庇佑已是大善,不敢再痴心妄想。

宝玉在外面行走,颇知人情,忙打发茗烟帮他们跑腿办事。

这里地段甚是贵重,轻易无人出租房舍,李纨和贾兰遍寻不到合适的居所,倒是贾环念着和贾兰一起读书之情,提议他们暂时阻住贾赦当年分给自己的一处房舍,等有了合适的房舍再搬出去,横竖自己尚未娶亲,仍旧依附贾赦而居。

黛玉近来未曾留意贾家的动静,等她知道这件事时,已经是大半个月后了,还是巧姐带着功课来请她验看时知道的。

不过黛玉并无心思关注此事,概因卫家出事了。

  第152章

起因并不是卫家出事,而是明悌郡王及其门下一干人等做下了不可饶恕之过。

今年秋天直隶发生一起流民叛乱,偏生直隶距离京城极近,消息却直至上个月才报到京城,长泰帝龙颜大怒,立刻派了卫若兰带兵前去平叛。

叛乱之地距离京城仅有两日路程,快马加鞭一日足矣。

长泰帝素来看重卫若兰那份赤胆忠心,不似别人总有顾忌,心思不够坦诚,亦命他调查此次叛乱的根由,如今盛世太平,百姓无不安居乐业,直隶去年大旱亦已派了官员携带大笔钱粮赈灾,时隔大半年,忽有流民作乱,必有缘故。

卫若兰领命前往,抵达当地后一面明面布阵,一面暗中调查,结果却查出一起极大的贪污案来,因当地官员上下勾结,私自加重赋税徭役,并私吞赈灾钱粮,本来长泰帝已命人免去灾区三年赋税,岂料这些官员置若罔闻,又命百姓交税,以至于民不聊生,便在几个流民的怂恿下拿着农具攻打入当地衙门、富户等等。

若是寻常的贪污案倒也罢了,不料卫若兰查到有很大一部分钱粮去向不明,追查数日后发现竟有人在此地趁乱养兵,地点在一个大田庄里,借口是为了自保,但这批近两千人有铠甲、有兵器、有马匹、有粮草,纪律严明,决计不是流民那些乌合之众。

既是乌合之众,自然很快就被卫若兰拿下了,奉临行前长泰帝的旨意,首恶尽诛,底下追随者按罪过轻重而惩处,凡是他们掠夺来的财物大多数归于原主,无主之物入官。

当地富户之富并不是任由流民掠夺的理由,虽说有为非作歹者,但亦有乐善好施者。

平叛之时,卫若兰已将上下一干官员尽数拿下,又命兵士看守其家眷,以免潜逃,这件事不归他管理,自有长泰帝派人来处置,有罪严惩,无罪释放。

而卫若兰则专注于那起暗中养兵之事,查出那大田庄竟是卫家所有,当年分家之时,这处约有六七千亩的大庄子分给了卫大伯,每年产粮甚多,不过随后没两年,就以府中入不敷出不得不变卖田产为由被卫太太给卖了,继而转到了自己名下。

牵扯到卫家,卫若兰自当避嫌,他只把私兵拿下,禀明长泰帝等人接手调查后他就回京了,虽说他早已和卫家是两家了,但是卫大伯是他生父,这是改变不了的血脉。

黛玉与卫若兰分别半月,如隔十数个三秋,好容易盼他回来,却知晓这么一个消息。

因此,验看完巧姐的功课,黛玉没有心思留她顽耍,只拣些新鲜瓜果点心命她带回去孝敬贾母、贾赦夫妻,再送些给贾琏夫妻和宝玉夫妻。

巧姐才走没多久,卫若兰下班到家,一面摘去冠带,一面叹道:“这件事情可不小。”

黛玉不喜丫鬟在跟前伺候,接过他脱下的官袍挂在衣架子上,又拿了鞋与他换,疑惑地道:“豢养私兵自然不是小事,就是不知道卫家牵扯到什么程度?我竟有些不明白,谁给那边的胆子,竟敢养私兵?谁不知道凡是养了私兵都按谋逆论处。”

平常人家养的是护院、家丁,亦有看家守夜的本事,可养兵却是大事,官至卫若兰这样的品级,也只得一百个亲兵名额,皇子亲王亲兵数目被当今削减到五百。

卫若兰嗤笑一声,对于卫太太和卫源母子他并无深恨之意,心下所憎者乃是卫大伯,此时也没有幸灾乐祸之意,只是淡淡地道:“无非是心有不甘罢了。”昔年在卫伯府,卫源金尊玉贵,自以为将来前程必远胜于他,谁知如今恰恰相反,位高权重的是他,籍籍无名的是卫源,他们投效明悌郡王,无非就是铤而走险,想博一个从龙之功,压倒自己。

黛玉寻思片刻,摇头道:“不像是他们的手笔。大太太母子再胆大包天,也不该不知道不能豢养私兵的律例,这可是自寻死路。大太太和源哥儿想博富贵是人之常情,但富贵尚未到手就先自己给自己弄个罪名,不太符合常理。”

卫若兰赞许道:“你也看出来了?可见并未因两家不和就以恶意揣测。不错,确实不是他们做的,但亦和他们有关,最后逃脱不了罪责。”

说着,他把已经查得的详细经过告诉黛玉。

原来卫源在国子监出事之后,卫太太为了让他东山再起,四处找门路,后来见明悌郡王极赏识卫源,她就把这处庄子敬献给了明悌郡王府。

按照常理,庄子过户才算是明悌郡王府的产业,卫太太管家理事一二十年,自然明白其中的门道,也有此意,但得明悌郡王府的人去衙门办理这件事,可是明悌郡王府怕担任收受贿赂一罪,就说受了她的孝敬,暂且不过户存档。

卫太太一心巴结明悌郡王府,没有任何异议,又为了表白忠心,把自己的人手撤出了庄子,换上了明悌郡王府的管事下人。

“也不对,换上的管事下人并非明悌郡王府的。”卫若兰叹了一口气,其中七拐八绕的瓜葛弄得他都有些头晕目眩,“那些人中的大管事在名义上是明孝郡王府管事的妻舅,一向和妹夫走得亲近,不过是大太太以为是明悌郡王府的人。”

黛玉呆了呆,一双明眸凝视着卫若兰,见他脸上满是苦笑,不由得脱口道:“这么说,在名义上,养兵和明悌郡王府没有一丝一毫的瓜葛?”

卫若兰微微颔首,明悌郡王的心思向来比明孝郡王缜密,做事滴水不漏。

若不是长泰帝手里有一批人专司打探,还真查不出其中的隐秘,因为那个现今接管庄子的大管事从来没有和明悌郡王府有任何接触。

黛玉奇道:“既无接触,如何听令?”

“听其妹夫之命。”卫若兰回答道,见黛玉目露疑惑,解释道:“那个大管事的妹夫是明悌郡王安插在明孝郡王府上的细作,接管田庄、豢养私兵等都是他传达给妻舅,后者自始至终都以为是明孝郡王府的命令。”

说到这里,卫若兰又提起前头的事情,道:“难怪我抓到那个大管事时,他口口声声说是明孝郡王命他这么做的。因我知道那是大太太的田庄,心里觉得不可能,毕竟本源是明悌郡王府的长史官,怎么可能会冒险将自己家的田庄拿出来给明孝郡王府养私兵?可惜那时我为了避嫌,已经不再管这件事,故而直到今儿才知道真相。”

显而易见,卫源是弃子。

或者,从一开始,他就是明悌郡王府的弃子,不然明悌郡王为何不用别人的庄子,非用卫太太孝敬的庄子,而且还不愿意过户。

果不其然,卫若兰这边正和黛玉谈论此事,那边卫家正被查抄,卫太太和卫源夫妻皆入狱。两三个卫家的下人侥幸逃脱,慌里慌张地拍打他们家的后门,直言要见卫若兰,个个气色不成气色,脸上犹带惊恐之色,拍打后门的时候不忘往后看是不是有人追赶。

下人报到卫若兰和黛玉跟前,夫妻二人齐齐皱眉,几乎可以料到他们的来意。

卫若兰冷声道:“把他们领到前厅,我听听他们有什么话说,再叫几个亲兵在厅里厅外等候吩咐,等我问完了,就将他们送官。”他和卫太太母子本就没有什么情分,怎会答应他们的求救?这可是谋逆大罪,不牵连他已是幸事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2页  当前第10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09/11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红楼之黛玉为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