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穿越之侯府嫡次子_分节阅读_第168节
小说作者:小懒虫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912 KB   上传时间:2019-07-15 16:20:10

  点头答应废帝是顺从民心,更是对嘉安帝造下的罪孽的愧疚,身为臣子不能规劝辅佐君王行正道,而是使生灵涂炭,是他的失职无能,做这一切是出于他的本心。然而身为臣子背叛了君王,使江山易主,不管如何冠名堂皇,背叛就是背叛不忠就是不忠。他愧对先帝,辜负了他的信任,还有何颜目屹立朝堂,在新帝眼皮底下为官?

  忠义不能两全,即使他已经做出了选择,然而痛苦在撕扯着他的心灵。嘉安帝的死亡,让他心下难安,他做不到踩在旧主的尸体立于朝堂上。

  看着登基大典顺利的进行,就是他最后一项任务,此后他将退出朝堂再不涉政!

  最后再望一眼庄严巍峨的宫殿,甄太师拿掉官帽,慢慢的走出身后的热闹。但愿韩重会是个好皇帝,但愿天下安定苍生饱暖,但愿不负他曾经所为!

  同一片天空下,京城的永宁侯府是意外的安静,仿佛是将满城的喧嚣欢腾关在了墙外,只余萧瑟冷清。

  韩家竟然出了个皇帝,韩氏一族一跃成为了皇族,一人得到鸡犬升天,凡是和韩家沾亲带故的差点没乐疯了,谁人不想青云直上?

  作为韩重最亲近的兄弟血亲,韩毓他们就是板上钉钉的王爷啊,虽然赦封还没有下来,他们已经当自己是未来的皇室成员了。

  韩重的登基大典他们自然不能错过,盛装打扮得意洋洋的出席盛典,早早就进了皇宫。

  他们不明白的是老爷子自己不进宫不算,还不许他们参加,怒气冲冲的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明明是光宗耀祖的好事,老爷子到底有什么不开心的?

  虽然惧于老侯爷的威势,但他们心痒痒的,到底还是瞒住了老爷子,偷偷的进宫了!

  如今永宁侯府了,恐怕只有老侯爷夫人这对主子还不动弹,因为老侯爷令人不解的举动,压着府里的下人都不敢露出欢喜的笑容,安静得出奇。

  是对,还是错?

  祠堂里,老侯爷漠然的擦拭着先辈的牌位,心里沉甸甸压得喘不过气来。

  固然嘉安帝的作为令人不齿,德行不堪为帝,老侯爷的内心是默认废帝,另选贤明的。但是那个人不能是永宁侯府的人,即使再冠冕堂皇,也掩盖不了韩重篡位谋夺孟氏江山的事实。难道披上了一层大义的皮,就当污名不在吗?以后青史笔墨如刀,韩家到底逃不过一个废上自立谋逆之举。

  世代积累起来的忠心报国的声名,祖上清白无暇的忠心,都将会被蒙上一层阴影,受到牵累。人不能脱离家族门墙,同样的,韩重的言行也会反过来影响家族。

  因韩重一人而累及祖上先辈,使名声蒙尘,他对不起列祖列宗的英魂!

  还有韩缜,一想起来老侯爷就痛彻心扉,他怎么也想不到韩缜会杀了嘉安帝!

  那是孟氏皇朝最后一个男丁,是孟氏的血脉延续,却断在了韩缜手里。

  哪怕是终身圈禁嘉安帝,也比韩缜手染鲜血强,叫他日后有何面目下去见先人?韩家子孙灭主失义,有违忠义。

  即使百姓民心在先,老侯爷仍是心下难安,韩家不做逆臣叛徒,不能让‘永宁侯府’的这块招牌蒙尘!

  永宁侯府必须传下去,那是祖宗留下来的家业。

  作者有话要说: 还没完结,不够也差不多了,不会超过100万字的。接下来来不及写了,明天见。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感谢投出[手榴弹]的小天使:游手好闲妞 1个;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爱喝可乐的猫、初淼 1个;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25893063 20瓶;陌枫 11瓶;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76章

  兴朝开国皇帝本出身前朝永宁侯府,后被上一代永宁侯除名移出族谱, 自韩重起自立宗祠。

  原永宁侯拒不接受太上皇的头衔, 始终以孟朝旧臣自居, 后, 永宁侯府传以韩重嫡长子,与兴朝共长。

  兴朝开国皇帝的家族或者是历朝历代最奇葩的存在,明明出了一个皇帝,却承袭的是旧朝的爵位。一连两任皇帝的名字都被移出族谱, 而永宁侯府中人也不享受皇族荣耀, 不在皇亲国戚之列。原来是怎样的还是怎样, 不因为有一层亲戚关系就鸡犬升天。除非靠自己的本事, 否则还是普通勋贵人家。

  所以,当兴朝开国时,皇族血脉就妥妥的两人,新帝和以后的太子。

  或者,这是老侯爷唯一能想到的办法,让忠义得以两全的办法。

  而永宁侯府其他人还不知道将来老侯爷的打算, 如嫡亲兄弟五爷韩毓, 三房韩良, 差点没乐疯了, 他们期待在登基大典后等来赦封, 一个王爷的封号是跑不了的。

  他们私下还在埋怨老爷子不知所谓,这等光宗耀祖的大事竟然不出面,当太上皇有什么不好的?

  然而他们要失望了, 即使出席了大典,但是等到最后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以后的待遇,更是让一干心存幻想的人气得要死,简直,简直是匪夷所思。

  此刻,大殿中,新帝发出第一道圣谕。

  韩重,或者说是兴朝新帝是个很自我专横的人,刚刚登上皇帝宝座,就毫无顾忌的丢下一个大雷。

  对着满朝庆贺的文武,下的第一道圣旨就是立嫡次子韩缜为太子,着礼部准备封太子大典。

  大家面面相觑,望了一眼座下沉稳淡定的韩缜,在他们想来新帝封韩缜为太子也是意料之中的事。这时候没人议论什么礼法,长幼有序,默契的忽略了韩维的存在。谁不知道新帝霸道的性子,他们不想上赶着触霉头,而且韩缜的功劳在护城之战中有目共睹。谁家不拣着能干有出息的儿子承继家业,而宁愿选择平庸的儿孙呢?更何况是皇家事,从来不依常礼论之。

  唯一苦恼的大概就是户部了吧,刚刚筹备登基大典,银钱已经是捉襟见肘。紧接着又是封太子大典,他们拿不出钱来啊!

  好在,韩重不在意那些浮于表面的盛大仪式,韩缜更不会在乎,万事从简。基本上就是走个过场,宣告天下定下太子名份就是。

  而为什么这么急,是因为新帝在京城呆不住了,急着奔赴边关趁火打劫。

  蒙古精锐一遭灭亡殆尽,震动非小,蒙古部族更是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而此时,韩缜安排在蒙古内部的后手也终于动了起来,引得蒙古各部分歧愈重,开始有分裂的征兆。

  想当初韩缜借商队踏足草原,收购羊马,羊毛以及牧民手中一切可以交易的东西,让他们轻而易举的就能满足生活所需,还能过得更舒服。有付出就有所得,掠夺别人的东西固然好,也是需要拿出命去拼的。

  蒙古人不断的发起战争,是本性,也是环境所逼,当草原恶劣到威胁他们生命的时候,他们就会去掠夺去抢。

  但是,如果不用打打杀杀,就能维持平和的生活,除非他是个战争狂,人的天性中还是向往安逸平静的。

  通过李钦的商队,交易商业行为可以说是遍及草原,牧民们只要认真蓄养就能获得舒适的生活,大大方便了草原民族。而且一旦遇到寒冷气候,汉人的商队还会提供帮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所以,蒙古的一些部落是很欢迎商队的到来的。

  而自从蒙古大汗下令驱赶屠杀汉人商队后,他们的所得大大减少损失惨重,剪下来的羊毛没人要,长大了的羊马只能自己消化蓄养,过惯了一帆风顺顺顺利利的日子,他们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停滞,落差感顿生。

  特别是一些部族的族长,他们和商人达成协议,基本上把自己的部族经营成了一个养殖场,全族供应商队的需求。在此期间,他们得到了金银财宝,商人还带来了各种货物,孟朝大地上的奢华之物装饰了他们的蒙古包,一个个成了有钱人富得流油,日子别提过得多美。

  结果现在商人消失了,他们蓄养的牲畜无人问津,需要自己想办法消化。更重要的是他们再也看不到汉人制造出来的种种精美之物,享受不到那种愉悦。

  如果从来没有得到过也就罢了,但是当有人已经将一种更美好的生活方式放到你面前,你也感受过了,再回到从前那落差就格外难受。

  何况,出兵征战,大汉要从他们各自的部族征兵,每一个男儿都是部落的财富,战亡了都是他们的损失。

  但是蒙古大汗有令,他们不得不出人出力,如今大军灭亡的声音传回了草原,顿时人心浮动。

  岱钦是蒙古大汗最看重的儿子,如今岱钦战亡丧生异国他乡,大汗就病倒了。特别是五万骑军无一人生还,这事蒙古可谓是水中捞月一场空,根本就是重击。那五万骑军大半是出自蒙古汗王的帐下,此次可谓是让蒙古大汗的部落实力大减。

  要知道蒙古族是个部落民族,以实力为尊,只有最强大的部落的族长才有可能成为汗王。不是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的臣服于对方,一旦露出虚弱之态,他们就会反扑而上啃咬分食。

  在蒙古人心异动,动荡不安之时,一直在附近徘徊的罗志遵照命令潜伏回草原,伺机行事。

  他们接触有心重新通商的部落,挑起他们对蒙古汗王的不满;或者重利相交,或金钱,或权势诱惑,支持哪些有心脱离大汗控制的部落;甚至挑起部落间的战端,看他们自相残杀。

  在头狼虚弱之时,有心王座的蒙古各部落横刀霍霍,战火在蒙古草原上燎起。

  韩缜的最终目的,就是扶持一个亲近汉人的部落,以他们为刀对付野心勃勃的部落,以敌迎敌!

  在罗志他们煽风点火的时候,金国敏感的察觉到了蒙古的动荡,进而削弱了蒙古对金国朝堂的控制。兼之在这次联合蒙古对孟朝的作战中,金国根本就是掏空家底的贴补蒙古,蒙古一分不出,反倒是金国出钱出力还一无所获。

  金国国内日益腐朽,百姓怨声载道,对朝廷的不满进一步加深,起义反抗的不胜枚举。朝廷忙着派兵剿灭反叛者,而金国皇帝还在醉生梦死沉迷享乐,帝国摇摇欲坠。

  在这种情形下,韩重决意出兵讨伐,既是想乘他们虚弱无暇他顾时抢占城池,也是想报仇雪恨,出一口气。没有只能对方主动侵略,而他们只能忍气吞声的道理!

  所以他迫不及待的定下韩缜的太子之位,好让他能名正言顺的监国主理内政给自己稳住后方,好心无旁骛的出征。

  起码这次韩缜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既能稳住朝堂,更能定计剿灭敌军,能问能武可软可硬,交给他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韩缜却不乐意,坚决反对他抛下朝堂出战,一则是新朝刚立朝堂未稳,天下尚在观望,而皇帝却远在战场不利朝廷稳定;再来,金蒙两国不安定,兴朝同样饱受创伤,亟待休养生息恢复民生国力,实不宜兴兵;三是,打铁终须自身硬,只要等自身强大了,何惧金蒙;韩缜相信,只要给他时间,终有一天会凌驾于金蒙两国之上,到时可以轻而易举扫平它们。

  然而,韩重不想等,也不会等。韩缜描绘得再好,也是在将来,而时间是最残酷不可捉摸的变换,谁能确保结果一如所想?

  他更愿意抓住眼前的机会,咬到了嘴里就是自己的,一步一步的达成所愿。而韩缜总是想着如何增大实力减少伤亡,寄望于时间的力量,在他看来很可笑。战争没有不死人的,恁是拿着神兵利器还是需要你身处战场,有战斗就有风险,概莫如是。

  他不相信有什么武器能够远离战场就能杀敌的,打仗打得还是人,伤亡是难免的。

  当韩重下定决心的时候,没有人能阻止得了他,面对他的固执韩缜真的要呕血。两人的观念从来不在一条道上,对应敌一事,一个保守,一个主动,达不成一致。

  韩缜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错的,一边削弱敌人的实力,一边强大自身,这才是不伤筋动骨,也能让兴朝平稳发展的上策。唯一缺点就是需要时间,而忍耐一时很难吗?

  然而最终做主的是韩重,他已经是一言九鼎的帝皇之尊,当他下定决心的时候,再无可阻拦。

  兴朝建武元年,建武帝韩重登基不足一月即下令御驾亲征,以报金蒙联手灭城之仇,率领十万大军直奔边关。

  建武帝先是一鼓作气连下金国两座城池,而后遭到了金国组织起来兵力的全力抵抗,战事逞胶着之态。

  其后,金国求助于蒙古,蒙古为了保住在金国的利益,同意派兵参战。

  接下来,就是一段混乱时期,先是蒙古内乱分为两派。有维持和平的,也有主战的,他们一时帮金国,一时又从金国掠夺好处。

  而金国则是苦苦支撑,一面应付兴朝,一面讨好蒙古,运气不好时,还会两面受敌。

  作者有话要说: 大家晚安,快完结了,心情复杂!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好想你o(n_n)o、初淼 1个;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快乐的叶子 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77章

  开封保卫战后,朝廷即可着手收拾被蒙古骑兵肆虐过后的残局, 调集粮食物资支援一路上被蒙古大军光顾过后的城池, 帮助幸存下来的百姓重建城池, 清理创伤!

  还有安排战争中牺牲战士的后事, 发放抚恤金照顾家人;那些受伤身有残疾的士兵不能再留在军营,则想办法安置,尽量保障他们退伍后的生活;还有,曾经许下的以蒙古的人头换银子的承诺, 要一一兑现;除了最后一项是韩缜私人所为银子他由所出外, 桩桩件件都需要朝廷拨银子, 户部尚书愁得要撞墙, 国库里没有余粮啊!

  前朝的局势比金国是强一点,但也强不到哪里去,否则甄太师不会一力推行改革,实在是危机就在眼前,不改革无非也是朝代兴替的结局,早晚亡国。

  然而前面甄太师的改革正在进行中, 还没有到摘果实的时候, 朝廷只是勉力运行维持正常。而后天不从人愿, 边关告急, 只能尽量筹措粮草衣物运送往雁门关, 保证边关将士的温饱!

  再来就是蒙古来袭,凡是能通知到的郊外百姓都涌入开封城中,他们身边所带的物资有限, 朝廷集中所有粮食分配,才保证了每个人都能有一口饭吃。

  朝廷本来就支撑得艰难,如今还要拿出一大笔钱粮,更不要说还有接下来的新朝新立皇帝的登基大典,那一笔笔钱逼得户部都要走投无路了!

  彼时,甄太师心结之下放手朝政不理不问,户部不得已求到了韩缜面前。

  国库空虚,而韩缜有钱,不说开遍各地的商铺,和李真合作的分红,就是单单海外商贸所得就是一笔惊人的财富。

  建武帝为什么一意孤行执着战事,将朝廷缺粮的警告抛之脑后,不就是知道韩缜有钱不会置之不理吗?从韩缜在父亲面前财露白后,建武帝简直是有恃无恐,有个财富惊人的儿子,做老子的还是很占便宜的。

  没粮草了怎么办?找儿子啊!

  韩缜有时候都郁闷,仿佛前十几年他老子养他,后半辈子就反了过来,建武帝负责浪,他变成了那个负责在后面掏银子的!

  如今朝廷遇到难处,这钱是要出,但是怎么个出法就要斟酌。他有钱是个人的事,没得由一人供国家,那是不健康畸形的。

  银子可以给,但是要换一个给法,不能白给!

  在跟户部尚书的一番促膝长谈后,韩缜找来了善于经商的李真,商量成立银行的事。由银行出面把钱借给国家,以后再分期返还,看在朝廷的面子上他不收利息就是。

  韩缜想鼓励发展各业百花齐放,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一个能完成异地存取作用的银行是很有必要的,能大大激起人们的积极性。银行的功能还有其他的,包括借款、贷款等业务,可以襄助地方经济的发展。

  这是在尝试,在未来时机成熟的时候将交于国家运行,而李真是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李真果然兴趣大生,对银行这样的新生事物充满好奇探索,答应成为第一任银行行长将它办起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71页  当前第16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8/17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穿越之侯府嫡次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