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闺事_分节阅读_第35节
小说作者:谢荼蘼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582 KB   上传时间:2015-08-05 16:14:50

☆、第81章 多事之年

姚似的这番决心下得很足,第二日便把赵斾送的那两只海螺连同匣子都收了起来。认真说起来,这份礼物是赵斾第一次送她的东西,两人之间又有那么层意思,这便显得不同,她如今把东西压在了箱底下,只当这事就到此为止。

其实她心底未必不痛不怨,也想到今后的日子,依然少不了同赵斾打交道,但事已至此,她也想好了,若赵斾再拿话来撩拨她,到时就狠一狠心,存了心去伤一个人,是有千百种法子的。只她一面求着人帮忙,一面又伤人至厮,要想切割这里头的纷乱关系,实在很是艰难。

姚娡日日跟姚姒在一处儿,她也留了个心眼,知道她把赵斾送的东西收了起来,这几日也像无事人般,并无反常之处,这个妹妹的性子她如何不清楚,只怕是伤心难过到了心坎里去了,人前才装作什么也不曾发生的样子,这样的决绝态度,姚娡有心想说什么安慰一下,终究是难以张口,她这样的行径无异于棒打鸳鸯,事情走到现在这样,她只能往好处想,若能就此叫妹妹断了念想,未尝不好。

有些事多想无益,实在解不开便索性丢开去,便一心粘在了生意上,心里头想着,觉着那头亏欠了人家,便无论如何要把头生意弄好了,方觉着有些补尝。

古奇的货到五月底的时候便已全数交到了他的船上,这笔大生意,终于开了个满堂红,也叫姚姒明白了,为何那样多的人甘于冒犯朝庭律令的风显,也要想尽了法子往里头钻,实在是这里头的利润惊人。

手头有了这笔不大不小的银钱,她便琢磨着后面该如何铺排,这日,她便叫贞娘把七个常柜都叫上山来,五月底随古奇的货回来的还有先前外出的几员,这下七人凑齐了,刚好要一起商量着后头的事儿。

姚姒想过了,海上这头生意最多还有个三四年,待新帝上位,头一条的施政便是开海禁,到时朝庭会在几大沿海之地开埠,海上贸易成了朝庭一家的独门生意,那么,现如今最大的考量是,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积累更大的财富。打仗无非是耗银子,依现在赵斾处于挨打的局面,朝庭既是养兵却又时常难发下军饷,这样的情况下,银钱便成了赵斾最要紧的东西。

待七个常柜和贞娘都齐齐坐下后,姚姒该夸的没少夸,奖励之物也没少给,见各人都面泛红光,喜形于色,姚姒便开门见山的道:“这次的差使各位办得还算尽人意,后头海上源源不断的来货,你们也有条不絮的运作如,这点,我甚是多谢各位的齐心协力!”

底下八个人都异口同声的说不敢当,是东家安排得当。姚姒点了点头,便又道:“你们也知道,这回古奇的生意算是开了个满堂红,但你们也算是这个圈子里打滚过的人了,这里头的汹险是知道的,刀上舔血的日子只是无奈之举,最终咱们宝昌号还是得要有些正当的营生,所谓生意,你们恐怕比我要清楚,既要开源,也要节流,况且,依着现如今这么个势头,朝庭那边同倭寇正面打起来是迟早产的事儿,如何尽快的赚银子,便成了当务之急,当然了,海上这门生意是根本,除了这个,我今儿便要询问各位常柜的意思,要如何开源?

张子鸣,刘大成,陈守业,这三人本就是负责掌管铺子的营运,姚姒这样问,他三人便各自望一眼对方,再思量了会,张子鸣才试探道:“按说现在咱们除了没在京城设铺,另有偏远的之地也没,现如今咱们宝昌号所有的十家铺子和一家绣坊,再加上公子那边源源不断的货物涌进来,又接些洋人的小单,十家铺子确实不够看,只是不知,十三姑娘的意思是,要继续沿袭现在的铺子风格,还是别有打算?”

之前姚姒便让贞娘透了口风出去,三人怕是早有一套商量,如今张子鸣这样问,不过是在探她的口风,姚姒便微微笑着点头,道:“若要沿袭现在的铺子,又是怎么个法儿?若是开别的行当,你们三个既有好的想法,不妨说出来让大家伙听听,今儿让你们上山来,本就是要议议这个。”

张子鸣听她这样说,便壮着胆子道:“我们三个也算是私底下商量了会子,我们的意思是,要继续开铺子卖洋货,这回却不在几个州城,而是往那中等的府县和边城之地去开,咱们的洋货也算打开了些局面,世人好跟风,这股风怕就要漫涎到那些地儿去,此时确是个扩铺的良机。”

姚姒心里自有打算,又问周留杨大盛以及刘络和王铭,这四人虽说负责的是进货和银钱方面调度,但扩铺是大事,少不得他们在后面各项的周转,姚姒便抬眼微微笑着,示意他们有话便说。

周留前次绣坊的事情也算将功补过,到底把事情是办圆了,因此同姚姒打交道得最多,很是清楚她的脾性,便直言不讳道:“张掌柜的主意虽说不错,但有一点,物以稀为贵,咱们如今的铺子已经够调度,何不从旁的方面开源呢?既然这门生意是剑走偏锋,咱们何不开设几家当铺和古玩铺子,这里头的好处是,见不得光的东西都可以从这里洗白了出去。

姚姒并未说好也并未说不好,便示意贞娘说话,贞娘主张把银钱投到布市,并设工坊养蚕,一来多少有挟制巧针坊之意,二来,这门生意算是维稳开源,正正当当的把钱洗白,所谓开源,还是要走正道。

八个人三个主意,各自便都敞开了口,把这里头的利弊优劣都分析了遍,半天下来,姚姒心里多少有了主意,这是大事,她需得时间来仔细想想,便叫他们七个下了山,约定过十日再来做决定。

姚姒把贞娘留了下来,对着那七人她不便言明,却是对贞娘道:“咱们不能图眼前这一点子利益,这门生意虽说挂了我的名头,只怕赵公子是在那人处有报备过的。”她伸出了四要手指头,意思贞娘瞧得明白,所谓那人便知道是何人了,却又听她道:“如今是那上头忙着争那位置,便顾不得这头了,事急从权,各个斗得乌鸡眼似的,待真有那一天那人上位了,这么个把柄可是杀手锏,咱们不光为着现在,得为赵公子考虑,如何做些有利百姓民生之事,能做多少便是多少,但愿不要有那么一天“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唉,说到底,不过是我连累了他。”

贞娘是过来人,如何看不出来赵斾对她的一番情意,她一连称赵斾为公子,刚才人多她自然是要这样称呼没错,可她一向在私底下都叫赵斾一声五哥,今儿倒是一口一个赵公子,便以为她刚才了生辰便觉着自己大了,到底是个姑娘家,开始知羞懂事,又见她言语间却又处处是为着赵斾在做打算,这份敏慧细致可算是用尽了心力,赵斾对贞娘有恩,贞娘跟了姚姒几个月了,多少看透了些事情,将来若是这个做了他的贤内助,那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姚姒却不知贞娘是这样想的,这可真是误会百出,她这么对贞娘说,无非也是希望贞娘把这个意思透给那七人知道,有些事情做归做,却不能明面上拿来说。

贞娘便回她道:“姑娘不必担心,那七人都是公子使出来的,姑娘是这样的意思,那他们没有不从的,该怎样做,奴婢知道。”

隔天贞娘便下山去,可贞娘这一走,却足足过了三四天才回来,原因却是从贞娘走的那一天起,天气便变得阴沉沉的,到半下午就刮起了大风,夜里一场始无前例的大暴雨倾城而下,雨滴若有黄豆那么大,这又是风又是雨的下了足足两天。姚姒忽地纠了心,陆地上都这样大的风雨,那海上的赵斾岂不是更加危险,她很是焦急,但风大雨大,人又下不了山,好不易等到风停雨歇,张顺第一个上山来,她便肯求张顺跑一趟月儿港,去打听赵斾的消息。

可等张顺下山,她不禁很是后悔,说好了要放下的,如今这样又算哪般,到底纠结了一番,她对自己道,人命关天,就把他当作哥哥待,亲人不得音讯,做妹妹的怎么能不焦心。

等到贞娘回来,琉璃寺木制的山门都给吹倒了,还吹走了好些屋顶,寺里的僧人也无心念经,都被安排加了紧的修缮屋宇。

贞娘见姚姒住的这个小院倒是没事,想是建得坚固,便捂了胸到底是松了口气,便说张子鸣他七人都平安无事,因担心她在寺里的情况,风雨一停,她就赶紧了上山来。

姚姒便问她城里如今状况如何?之前张顺上山来,她倒只顾着担心赵斾了,不过想想也知道怕是一场浩劫,连寺里的房子都给吹倒了,城里只怕场面更加可怕。

贞娘便道:“城里城外听说倒了一半的屋子,这场大暴风雨百年难遇,其中倒的屋宇多是平头百姓的,压死了不少人,满城又很是积了些水,这还是近的,听说福州乃至于整个东南都叫这场灾祸给祸害了。”

姚姒也替那些无辜之人叹息,心里又为赵斾焦心,便吃睡都不好,日日到菩萨面前念经,又叫贞娘下山吩咐人,看朝庭对这场灾难是如何安置的,一边又怕自己走形了被姚娡看出门道来,便日日在屋里不出门。

贞娘隔天便回来,想起城里的惨况,便对姚姒很是叹息,道:“林县令想是调令在即,因着这次死了不少人,城里到处又都是积水,怕引起瘟疫,便叫那些苦主尽快把人埋了,旁的事是一概推溜不管,只是可怜那些塌屋失亲人的苦主,房屋是一辈儿积攒起来的家底,就这样毁了,叫人可怎么活啊!”

一说一个叹气,贞娘神神叨叨的,就朝姚姒小声道:“姑娘,我还听说了,先前北方来了一场地牛翻身,后头湖广江西一带春汛泛灾,再有咱们这地儿又经了一次大暴风雨,会不会都同太后娘娘薨在大年初一有关联呢,不然,今年这事儿怎地这么多,朝庭即便是要管,也没那么多银子管呀,苦的啊还是那些平头老百姓。”

姚姒也不忍,道:“年景不好,再遇上个不管事儿的贪官,这日子只怕还有得苦。”

女人心肠软,见不得这些悲苦的事儿,贞娘就问她:“姑娘,咱们可有法子帮一帮这些人?”大街上衣裳衣裳褴褛的一堆人,不是拖儿带女失了青壮丈夫的,便是家里只剩孤儿寡母的,何其可怜,那惨况,贞娘很是难忘。

姚姒苦笑,朝庭都不管,她哪里有这份能力去管,不过,到底是恻隐之心,便道:“大的忙帮不上,待我想想,看有没得好的法子帮帮这些人。”

贞娘难得的号了声佛,脸上头一次带了几分欣赏几分感激,姚姒只淡淡一笑。

☆、第82章 二计

姚姒既然答应了贞娘要想法子帮人,便认认真真的开始想法子,她想到了上一世,这个时候她还被姚蒋氏给关在屋里不见天日,直到开平二十一年才逃出去,她逃出姚家后便一路向京城走,孤身一人上路,一路担惊受怕不说,手头的银钱也不多,便一路想法子做些活计,只可惜因为开平二十年的时候,大周各处都有灾情发生,一路上随处可见逃荒的百姓,那些人大多是在家乡活不下去了,不得已离乡背井的四处讨生活,她一个不满十三岁的女子,哪里抢得过那些饥饿的妇人,那时为了生计,不得已把姜氏唯一留下来的一双碧玉手镯给当了,才不致于饿死在路上。

如今想来,到下半年,湖广和东三省几个地方又闹干旱,粮食的收成一下子锐减,朝庭这些年国库日益耗在了替今上修陵寝上头,哪里有余钱落在这救灾上头,不过,后来听说是恒王当殿请旨下江南筹粮,后来在江南很是杀了一批贪官,又开了几处粮仓,这才不致于闹得民众起暴乱。

这些往事她慢慢的在脑海中忆起,可是,能想什么法子帮助彰州城里受灾的百姓呢?不单这桩事令到她头痛不已,宝昌号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她也一愁莫展。

这日,她刚午睡起来,便听到堂屋里有说话声传来,仔细听,隐约是个男子的声音,她有些好奇,便问红樱,屋外是哪个在同姚娡说话?

红樱便道:“是青山大哥来了,这场大暴风雨,着实是吓人,青山大哥估模着是来瞧瞧两位姑娘的。”

是了,林青山是孙嬷嬷的第三子,自打孙嬷嬷去了后,他在慈山书院的费用都是姚娡叫人打点的,还有一年的四季衣裳和书墨纸笔的,也是姚娡一手包办了,林青山很是刻苦有功,只可惜因着他身上有孝,便错过了今年的童生试,姚娡还替他婉惜了几回。如今看来,林青山倒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至少没有因为孙嬷嬷的暴毙而迁罪于她们姐妹。这样的人有志气,知进退,说他功名心重也算是,姚姒忽地转头一想,林青山如今在慈山书院读书,那林县令的公子听说也在慈上书院,书院的学子,不泛热血之辈,若是能够利用他们......

姚姒顿时就想了一条好计,她朝红樱吩咐道:“你去跟姐姐说,就说我有话要与林三哥说,且让他先别走。”

红樱也不问她是什么事,听得她吩咐就往外头去。

过了盏茶功夫,红樱便进来道:“五姑娘回屋去了,姑娘这会子出去正好。”

姚姒便起身去了屋外,林青山原本是坐着的,看见她出来便站起身,朝她问好,姚姒点头笑了笑,示意他坐,又让红樱给他上茶。

林青山相貌生得一般,却有股子书生的儒雅之气,较之先前孙嬷嬷还在时,人越发的沉稳起来。姚姒便打发了红樱下去,林青山一见这个势头,便知她要说的话约模着紧要,便笑朝姚姒抱拳,轻声道:“看见两位姑娘无恙,小的这才心安。”

他自称小的,眉眼间并无半分不自在,这样的意思便是仍尊她姐妹二人为主,这样的人看着就是精于为人处世,又能这样的隐忍,将来其成就必是不可小觑,那么,这次的事,就拿来考较他一番,若是能做得成,往后也不妨多相助他一二,也算是与人结个善缘罢。

“实不相瞒,留下林三哥,确实有事要请林三哥帮忙。”人敬她,她便回敬一声林三哥。

这里头的意思林青山明白,寻常只听说十三姑娘不大管事儿,今儿既然求到他头上去,只握是他能做到的,因此他毫不含糊道:“不知是何事,并不敢当十三姑娘这样说,只要是小的力所能及的事,绝不推辞。”

见他这样的直白,姚姒也就说到正题上,道:“这场暴风雨百年难遇,我听身边的人说,城里的房屋倒了一半,也死了不少人,留下活着的人不是孤儿寡母便是老弱妇孺,林县林听说不久就要调离他处,如何振灾这些事情只怕是能推就推,这样可不是苦了那些灾民去。上天有好生之德,咱们彰州的富户只多不少,若是他们拿一些钱出来施舍,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听说林公子是林三哥的同窗,我今儿是想同林三哥说,若是能得林三哥在林公子耳边鼓动一番,并说动学院的一帮热血才俊向林县令发动请愿书,依我想,林县令是聪明人,事情闹大了,又有这样不出钱也能赚名声的好事,哪里不肯去做,若能做成,好歹也算功德一件。”

都是聪明人,一点就透,林青山不禁讶异的抬起头,好半晌才激动得站起身,拍手称赞道:“十三姑娘可真算是菩萨心肠,这样的点子是如何想出来的,小的实在是佩服!”他脸上带着浓浓的欣赏,笑道:“这事不难,我同林公子也同窗,也有几分相惜之意,原本林公子对林县令这样处置灾民也有几分抱怨,小的知道该怎么做了。”

姚姒便站起身,认认真真的朝他福身施了一礼,这才道:“那我就替那些灾民谢过林三哥了,对了,等你们上请愿书那日,我会让人当场便向你们布施灾银,最好是,你们书院有出身富人之家的,也都请他们慷慨解囊,银子不在多,难得是有那份心意,我相信也能慰藉这些灾民的心。再有,往后请林三哥别再自称小的了,若林三哥愿意,你们之间又有孙嬷嬷这份情意在,你当我们姐妹是亲人便成。”

林青山再也坐不住,他很是激动,善于为自己创造机会的人,总能在各种事端里寻找机会,原本错过了这次的会考,他确实有几分不得志,原本身为奴仆之子,虽然被主家放了籍,但书院多少人看不起他,他是知道的,这次他觉着他久等的机会来了,若能办妥了这件事,其中的好处只多不少。可他也有几分自制之力,强制压下心中的喜悦,朝姚姒也抱拳回了一礼,道:“得十三姑娘这样的相待,那我只好从善如流了,往后两位姑娘若有事情需要我相助,就叫人去慈山书院寻我,我还是那句话,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绝不推脱。”

姚姒见林青山这幅热切的样子,便知道这件事成功的机率又增加了一半,看着他稍露功名的笑脸,她一叹,这样的人看来往后不能得罪了,只不近不远的处着便成,冤有头债有主,他的丧母之恨,就叫他去找姚家人报去吧,她把刚才那番试探之意就此放下,再不提什么助他之意。

有了这番安排,姚姒便交待贞娘日日下山去打听城里的状况,事情确实如她所料的在走,林青山和林公子带头,向林县令递了万民请愿书,林县令作为政坛上的老手,这样划算的买卖自然是同意的,当时林青山和林县令及书院的一干学子跪于县衙前,口口声声的说为灾民请愿,又请当时围观的百姓舍银,人心都是肉做的,这样的善举到底是感动了围观的许多人,当时有个富商就捐了两千两银子,银子是富商叫人抬到了县衙门口,这样的大手笔,叫人热血得很,林县令便出头对那富商很是感激一番,这情形一时在彰州城传唱开来,没过几天,林县令便一家一家的登门造访,最后终于说动了一票富户出银出力做善事,据说最后总计捐出来的银钱足足有五万两,可灾民众多,若分摊到那些灾民手上却不知最后能分到多少。

这样结果也算是好的了,姚姒并没有奢求更多。许是好人有好报,姚姒灵机一动,倒是想到了宝昌号接下来的动向了。

十日之期已到,姚姒便同张子鸣等八人道:“你们的三组意见,我都仔细的想过了,有几条,我今儿便同各位商议好,就拍板下来。”

八个人个个都瞧向了她,很是好奇她做的是什么决定,不过,不论她做什么决定,他们都只能尽心尽力的去完成。

姚姒满意的看到了他们各人脸上的神色,便道:“首先,我同意开设当铺和古玩铺子,不过这两样的铺头需要新开几个,铺头设在何处,需动用的银钱是多少,人员如何调度,还请你们下去后拟个方案出来;第二,开设养蚕织布的工坊也要开,不过却不是现在,我要等,等巧针坊在这个行业里头看能走多远,工坊迟早是要开设的,这个提案待留往后;第三,我否决掉新增洋货铺子,诚如你们所说,物在精不在多,这十个铺子已经足够了,不过,如今京城没有设分铺,从前我是有顾虑,如今倒不是不忌讳着,但既然京城水混,咱们不去插一脚实在浪费,这么着,京城那边尽快将分铺开起来,各色物件样样选些精巧贵重的东西摆上;至于第四嘛,我要你们从今天开始调拨人手暗中往各州省去买粮食和糖,不管是新粮还是陈年旧米,除开上面几项所需用到的银钱,余下的全部买粮,能买多少是多少,悄悄儿的把粮食积中到江南和福建囤起来,我不发话不许停。”

众人听到前三条时,多少都有些预料到了,但至于这第四条,就有些摸不清头脑了,按说今年大周几处地儿确实是闹旱灾,只因着去年是个丰收年景,囤新粮还好说,但陈年旧粮为什么还要下大本钱去囤,这个就有些冒险了,一个不小心,若粮价下跌,或是粮食保存不当,新粮也变成了陈年旧粮就要掉价儿了,那损失可就亏大发去了。

张子鸣很是不赞同,劝道:“姑娘为何为囤粮,不但囤粮便是那旧年的粮食也囤起来,是为着什么?虽说咱们大伙都听姑娘示下,但事关宝昌号,姑娘不得不谨慎些啊!”

刘络和王铭很少讲话,这回也存不住气了,他俩个年纪都上了四十岁,人很是沉稳,也劝道:“朝庭自有粮仓,规定了每年这些粮仓得存多少粮,朝庭户部里头年年派人去查验,这里头即便有作假,真到了天灾*的时候,料想也不是能动摇国本的,十三姑娘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冒险?”

姚姒若然没有上一世的经历,估计现在也如他们这般想,但恒王下江南时,从京城出发一路到苏州再到泉州,沿路经过了上百个粮仓,但十有九空,大周的底都快要被蛀虫败光了,真相竟是这样的让人不可想像,这些都还是柳筍后来偶然同她说起来的,柳筍后来很得帝心,有一回出京办差,查的便是这样的事情,一个堂堂正二品的当红京官去办这样查粮的差事,足可见新帝这是防患于未然啊。

姚姒知道现在她没有说服人的理由,既然没有理由,她也不需客气的同他们说任何理由,上位者对下属说明原委是给一分薄面,直接吩咐叫人办事是威严,她也打算不同他们多说,只简明的说了句:“各位不需要理由,我这么做自有道理,所谓上令下行,五爷那儿我自有交待,你们若不服,便只管去找他。”

她这是拿势来压人了,八人就是向天借胆,也不敢有这样的想头,赵斾当时叫他们八人来姚姒身边时,可是把狠话撂下过,往后他们只需听姚姒的安排便可,若有任何不服,他赵斾有千百种手段叫人服。他们跟着赵斾多年,哪里能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主子爷看重人家十三姑娘,十三姑娘人虽小却不可欺,这样的道理他们都明白,是以,现在姚姒拿势来压,他们就算心里再不情愿,却只能听吩咐行事。

姚姒心里叹道,欠赵斾的人情,她便一分一分的还,哪怕她殫精竭力,也在所不惜。

☆、第83章 突变

姚姒的囤粮之计才刚议定,张顺便从月儿港回来,他带回了赵斾的一封亲笔信,姚姒当即拆开来看,料想是赵斾匆忙间仓促写下的,信里只得寥寥数语,看得姚姒顿时胆颤心惊。

赵斾的信里说,东洋倭寇就在月前已经占了琉球,荷兰人也开始不安份起来,频频率舰船在东南海域示威,只怕接下来大周与倭寇间的海战一触即发,海上就要乱起来了,要姚姒有个准备,至于海上那门子生意,就得看接下来的状况如何,往后青衣会负责往她这边传递消息。

姚姒过了最初的惊慌,她又把信仔细的看了几遍,心里一边分析,琉球是大周的属国,看来此次东洋倭寇来势汹汹,大周被个番邦小国欺辱至此,威严何存?就如赵斾所说,战事一触即发,那么,海上这盘生意里头,不管是和洋人做交易还是打劫走私贩,货物的量都会锐减,这与她才刚定下宝昌号的走向并无多大的背离。只是上一世这个时候,她并不清楚朝庭是否有开海战,但如今只要战争一打响,米粮和军需物资只怕都会在价格上有拨动,那么,她的囤粮之计是做还是不做呢?

张顺站在一旁也有几分焦急,姚姒的脸上刚才可是真真切切的露出了几分惊惶,只他还沉得住气,若是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姚姒是不会瞒着他的。

果然,姚姒只失神了一小会,便把手上的信直接拿给张顺看,张顺想不到竟会是这样的事情,一时间也怔忡住了。

良久,姚姒才沉声道:“张叔,还得劳烦你尽快下山去,今儿天晚了,明儿叫宝昌号的八大常柜一早来见我,就说我有事情要与他们相商。”

张顺忙点头,姚姒便又道:“若他们向你打听事情,你且先不要说出去,另外,一会我修书一封给谭吉,请张叔尽快使人往京城送去,务必要快。”

她交待完这几句话,果真就往隔间的大书桌上挥手写了一封信,又用密蜡封好,这才交给张顺,道:“若然真如五哥在信中说的那样,彰州城只怕不久后就会大乱,战事一起,何处不惊慌,张叔且多叫些人手在身边,不论如何,你的安全比什么都要重要。”

张顺沉默了一会,声音里带着一丝担忧,道:“若真的乱起来,琉璃寺只怕会不安全,两位姑娘身边,我看还是由我带些人就在寺里住下来,山下那边我叫人留守便成,姑娘看可成?”

姚姒知道,仓促间去哪里找些身手了得的护院来,再说她和姚娡以及丫头婆子们,个个都是女眷,若由外男住进来,始终是不大方便,再说,赵斾一定在寺里留了人下来,她们姚娡的安全现在暂时无碍,若万不得以,到时再让张顺带人住上山来也成。她把想法对张顺说了,张顺没得办法,只得同意。

第二日,贞娘和张子鸣等人来得及早,姚姒开门见山的把赵斾信中的情况一一说出来,末了才道:“今儿要各位来,是想听听你们的意思,宝昌号才订下来的走向,只怕还得顺应时势稍做更改了!”

各人都跟着赵斾见过些世面,虽说消息来得突然,但还不至于引起众人的惊慌,各人在姚姒面前倒也放得开,都小声的议论起来。末了,张子鸣看了几眼其它几人,才站起身来朝姚姒道:“朝庭里每年都要议上几回海战之事,若真如五爷所料,海战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会打起来,这样看来,宝昌号的货源势必受阻,咱们的铺子才刚有赚头,若是收起来一半,想必宝昌号定会受重创,这接下来可不好说了。”

姚姒也知道难,宝昌号靠的是洋货起家,如今再转它行,各个方面势必会阻力不小。而张子鸣的话只对现在的状况作了预见的分析,却并未提什么实质有用的意见,姚姒在猜,此人不是有顾虑,便是有其它打算,她朝张子鸣笑道:“张掌柜说得不错,这是现实问题,咱们半路出家才撞上这门生意,想那横行在海上多年的几家,必是也会面临到和咱们一样的状况,您是经历过事儿的,若有什么意见不妨直言,说出来大家伙也一起听听,事关宝昌号的生死,你们可不许藏私啊!”

她这半是抬举半是敲打的话,张子鸣哪里会听不出来,他朝姚姒直看了眼,抬头对着其它七人道:“既然十三姑娘把话说到这份上来了,老奴也不藏着掖着了。”他便把目光朝向姚姒,道:“战事一起,粮食等军需物资势必会起价,大肆囤粮只怕会引起朝庭的忌惮,老奴斗胆劝一句话,若要宝昌号平安的经营下去,囤粮一举还请姑娘停下来。”

张子鸣开了头,杨大盛也出声附和道:“我本就不赞成十三姑娘这样做,现在看来,就算我等八人同意,只怕也不能再做此事,后面即便要咱们把铺子收一半起来,再把手头上银钱投到旁的生意上,也未不可。”

姚姒宝宝的朝刘络和王铭看去,刘络抚了把半长的胡须,这才站起身来,“子鸣和大盛的话虽有道理,但却过于保守,我却是不赞同。”他这话一出,姚姒便笑了起来,张子鸣想不到刘络竟然还同意在这个时候囤粮,他想反驳,但刘络接下来很快又道:“各位且听我把话说完。”他转身朝屋里其它人看了眼,才沉声道:“各位可别忘了,咱们五爷如今可正在海上,若海战真打起来,朝庭便是硬挤些银钱出来,但一来咱们不知道这场战事要持续多久,五爷的后援你们可曾考虑过,十三姑娘打理宝昌号,哪样事情不是以五爷为先,如今你们怎可一味的钻进铜臭味里计较些许小小得失呢?”

他这话一出,顿时叫其它人如醍湖灌顶,可不是么,他们这还真是忘了宝昌号的初衷了。

姚姒这才起身,她朝刘络微微福身,清声道:“咱拉不光是要囤粮,还得加紧了去办,五爷虽说如今领着参将的衔,但东南三省至少一大半是秦王的人,若这战事打起来,五爷十之有九是要上前线的,上次秦王伙同倭寇夜袭彰州,各位难道还不明白,那是他秦王要五哥的命啊,秦王只需在军饷上弄弄手脚,五爷带的兵可就吃苦了,粮食是必须品,咱们既要给五哥准备着,也还要趁着这次多囤些粮,若是下半年秋粮短收,又加上有战事,粮食和糖的价格价势必会大涨,咱们多少要为五哥筹措些银子出来,各位可都明白?”

男儿沙场拼命,为的无非是军功,他们也希望赵斾少年得志,既为大周扬威,又以军功博得前程,主子荣,他们跟着的这些人自然也好,是以,姚姒这番话一出,没有人不明白的。

既然朝着这方面开了个头,接下来张子鸣一改先前反对之色,众人七嘴八舌的便开始议起来,最后姚姒拍板,先前的十家铺子不减,留下半数的铺面先开着,京城开铺的计划也搁下,余下五间铺都在产粮之地,便由那五家铺出面购粮,这是明面上的,私底下则是由刘络主理囤粮的事,众人都知道这事慢不得,还得做得十分隐蔽,便又细细一条一条商议,当然了,先前要开设的当铺和古玩铺子也暂停,现在的宝昌号唯一目前标便是粮食。

姚姒把这次宝昌号的决定写了封信,并交给张顺亲自送到月儿港去,又问青衣赵斾的归期,青衣也不知道,只交给了一封信给张顺带回来,信里一一列明了打海战的军需物资明细,看笔迹是赵斾的字样,姚姒一看就明白了,他把贞娘和张顺叫来,由着贞娘在幕后主导,张顺在前头出面,加紧了在黑市淘买些军需用品。

九月末,当天气转凉的时候,朝庭的水军同东洋倭寇在琉球岛屿终于打了起来,战事一开,就打得很是激烈,朝上有人主张议和,有人义愤着要打,主和还是主打,两派人马争议不休,可正在朝庭左右不决时,荷兰人朝大周开了第一炮,福建炸了窩,这下主和的人不出声了,红毛鬼子都欺到了国门口来了,焉有不打之理。

秋粮果然欠收,姚姒的担心又深了一重,好在去年是个丰收年,姚姒便交待刘络,不要购新粮,那陈了两三年的粮只管先买下来,就这样,等到开平二十一年的正月时,姚姒已经把手上所有的银子花光,而这个时候,谭吉和陈大回到了彰州。

先前姚姒给谭吉的信里,先把赵斾信里说的事告知了他,然后就叫他慢慢的开始清空洋货,要做得不打眼,再一方面,她叫谭吉把手头上所有的银钱全数拿去买药材和硫磺石,谭吉是何等精明之人,这两样东西在战后势必会需求量大增,特别是硫磺石,如今大周的火药器材里,都少不了硫磺,硫磺用量大,官府虽也禁止大量囤积,但一般不起眼的量却是睁着眼闭只眼的,打点好里头的人便成。虽说这样的行径等于是在发国难财,但以她们的银钱实力,只能说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石子投到了大海里,丝毫不打人眼。谭吉收到信后,便把京里的铺子叫谭娘子打理,他带着陈大出了京,就往那产硫磺矿的四川、甘肃去採买。

姚姒的想法便是要多挣银子,宝昌号已经在粮食上做起了文章,谭吉那边,姚姒变买了一些姜氏手头上不大值钱的产业,凑了些银钱出来,这次谭吉和陈大回来,姚姒先前已经收到他的回信,这回谭吉是回来拿银子去买货,并把京城那间叫“茂德行”的铺子的账本给姚姒查看。

这时节虽是正月,天气却十分阴冷,谭吉和陈大一路风尘,姚姒想得到,他们这回为着铺里的事情都没赶得及回京去过年,两人虽说收拾好了才来见姚姒,但两人的憔悴却被他们面上的喜悦所遮掩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0页  当前第3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5/7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闺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