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州录_分节阅读_第14节
小说作者:南十字星2019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407 KB   上传时间:2024-03-15 15:15:45

  窗外晨光清美,帘内佳人明媚,似是昨夜浓睡未足,柳氏斜倚妆台,长发委地,娇慵无限,仿佛柔不胜衣。完颜宁愣了愣,忽然有些尴尬,雪白的双颊微微泛红,轻咳了一声,低头应道:“柳娘子。”

  柳氏让完颜宁坐,又命侍女将满头漆黑柔亮的秀发绾作简单的倭坠髻,也不施朱傅粉,便站起身轻快地跑到完颜宁身边,拉起她一手,娇柔地笑道:“劳长主久等啦。您来试试这支珠钗,官家昨日才赏的,我瞧着最称您的白衫子,我送给您,好不好?”

  完颜宁满腹心事,只得强笑道“多谢柳娘子”,任由她拉着自己走到镜前添妆。插上珠钗后,柳氏左右端详,拍手娇笑道:“真好看!长主这样美,该多打扮打扮。”完颜宁对镜一照,却瞥见身后宫人正抬眼盯着柳氏,霎时惊出一身冷汗,瞬间明白这纯和殿早被太后或徒单氏控制,只等着时机一到便要除去柳氏。

  她久经变故,镇定异常,当下不露形色地浅笑道:“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有副蝴蝶环子想送给柳娘子,娘子可愿纡尊往翠微阁一去?”柳氏自承宠后,被众人视为美色误国的惑君妖孽,从来无人与之交好,更遑论走动,此时受完颜宁之邀,心下极是喜悦,忙点头答应不迭。

  到了翠微阁,完颜宁立即命流风招呼柳氏身边侍女去围房暂歇,自己带着柳氏往寝阁里走,一进门便单刀直入:“柳娘子,你若肯相信我,便立刻去求圣上,请他封你为嫔妃,决不可再起立后之念。”

  柳氏一怔,渐渐红了眼圈,颤声道:“长主,是太子妃叫您来的么?”

  完颜宁神色诚恳:“没有,我不是任何人的说客。我来劝你,是因为你帮广平郡王进言,我很感激,想回报一二。”

  柳氏闻言面色稍霁,又敛起翠蛾低声道:“长主,人人都说我是褒姒西施一流的妖女……”

  “你不是。”完颜宁沉静地道,“你没有她们的道行,干不成亡灭金国这样的大业。更何况,当皇后也不是你的主意。”

  柳氏惊讶地看了完颜宁一眼,颇有些感动,细柔的嗓子小声地啭:“是呀,这是官家说的。他说他喜欢我,要和我生同衾死同椁,只有做了皇后,我才能与他同室而葬……”她白玉般的脸颊慢慢透出珊瑚之色,娇羞而天真:“他还说,他很累,很烦,透不过气,只有我能让他高兴些,他要永远和我在一起……”

  完颜宁哭笑不得,腹诽道“男人的花言巧语如何能当真”,只是不好开口诋谤天子,想了一想,劝道:“就算陛下是真的喜欢你,但他和广平郡王不同,他的皇后是天下之母,你这样……单纯,保全自身尚且不能,如何平衡后宫,泽被百姓,母仪天下?”她见柳氏蹙眉不语,又道:“至于同椁同室,那是百年之后的事了,这世道风云变幻、战火纷飞,谁能料到身后事?而且,谁说夫妻便一定能死而同穴的……”她想起父母与姨父母的孤坟荒冢,暗叹了一声,便没有再就此说下去,另起了话头叮嘱道:“如今为着广平王妃的事,前朝后宫物议如沸,似箭在弦,你已然居于炭火之上了,若不赶紧……”

  她待要再劝说,忽听流风朗声笑道:“二位姐姐再歇一歇吧!”便知那两名侍女已起疑心,只得迅速从奁盒里抓了两只鎏金蝴蝶耳环,匆匆戴在柳氏白玉般的小小耳垂之上。

  柳氏还有些呆怔,下意识地以手抚腮,妩媚之中带着懵懂娇憨,如同一滴晶莹剔透的露珠,说不出的惹人爱怜。

  完颜宁心下叹息,只得依礼送她起身出门,目送着她莲步轻移至院中,仿佛纯净的清露缓缓流转到盛夏阳光之下。

  -

  果如完颜宁所料,数日后,朝中百官、宗室贵戚与后宫妃嫔皆怨声沸腾,慈圣太后当机立断,以宫人柳氏掩袖工谗、妖媚惑主为由,命人将其赶出皇宫。皇帝不舍,却不敢抵抗太后雷霆之怒,为保柳氏出宫后不被人欺侮,只得对庆寿宫使者道:“带她出东华门后,无论是谁,遇到的第一个人就赐给他为妻。”柳氏哭得哀哀欲绝,挣扎着不肯离去,定要面见皇帝,被内侍一把扯住头发拖出了纯和殿。

  完颜宁闻讯赶到东华门的时候,那四名内侍正办完了差使回宫来,向完颜宁恭静地行礼如仪,侧身而过,丝毫不见片刻前凶神恶煞的模样。

  流风眼尖,一眼看到门口青砖地上落了只金环,捡起一看,那錾花的蝴蝶翅膀上还沾着血迹,吓得低叫道:“长主,您看!”

  完颜宁见之黯然,知道定是柳氏挣扎间被人大力扯落的,她便如同这只柔弱单薄的蝴蝶,前一刻还在繁华温柔之中,下一刻便沾满血泪,跌落尘埃。

  -

  正大元年六月辛卯,皇帝从百官所请,承太后慈命,册嫡妻徒单氏为皇后,更大封六宫,新纳数位嫔御;其后,他又恢复了之前忧劳国事的样子,日日在隆德殿、仁安殿焚膏继晷地面见朝臣、批阅奏章。许是过于操劳眠食不节,年轻的皇帝竟很快肥胖起来,短短两三月间便不复昔日清健匀称的模样。

  完颜宁也打听过柳氏的下落,潘守恒惋惜地道:“是一个贩缯之人……不过好在有个营生,总不会受冻挨饿……”完颜宁又问:“陛下呢?”潘守恒犹豫片刻,喟然叹息:“陛下知道保不住她,就想听天由命,让上天来决定她的归宿……不过,她走后,陛下倒是在纯和殿默默良久,将所有宫人内侍都遣开了……”

  完颜宁低头不语,潘守恒亦沉默相伴,只是凝视她的眼神渐渐温柔起来,情不自禁地忆起多年前,也曾有过这样一个十四岁的少女,为着他人的不幸遭遇颦眉垂首,神色哀悯。他刻意地收敛心神,克制着渐渐升起的恍惚,告诉自己眼前亭亭玉立的丽姝是日渐长成的兖国长公主,而非多年前那个容颜相似之人。

  “长主,”他柔声唤,“您别难过,她会好好的,我们都会好好的。”

  -

  转眼秋去冬来,过了新年,蒙古再度犯境,皇帝命枢密院判官移剌蒲阿率军迎战,承麟亦随军出征。

  临行前,完颜宁知承麟放心不下临盆在即的妻子,准备出宫去探望,并特意带了凝光同去。谁知到了府中,承麟为难地道:“妹妹,她……她胎像不稳,还不能见客。”完颜宁讶然:“你都快出征了,她‘胎像’还没稳?”承麟无奈,摒退侍从,低声道:“她为了叫我安心征战,已肯住到王府里来了,只是……我怕她言语间冲撞了你。”

  完颜宁斜睨着他浅笑道:“哪里是怕冲撞我,你是怕万一说起宋金世仇来,我言语间冲撞了她才对。”承麟笑道:“你那么厉害,我都说不过你,何况她这样笨嘴拙舌的,我怎能不怕?”完颜宁颔首笑道:“也罢,待孩子出世后我再来吧。你放心,我只望望小侄儿,就算嫂嫂骂我是金贼胡虏,我也绝不还口。”承麟笑着一揖到底:“委屈长主啦。待我回来,再好好谢你。”

  说到谢字,他忽然想起一事,低声道:“对了,柳娘子那里,我已送过两次银子了。只是我看她没甚城府,这银子多半藏不住。还有那只金环也给她了,她哭得伤心,说后悔没听你的劝。”完颜宁蹙眉道:“她丈夫待她好么?”承麟叹道:“打了半辈子光棍,平白得了个花朵般的美娇娘,怎会待她不好?只是,那人是个商人贩夫,又三十多岁了,自然不比官家年轻风雅。”完颜宁道:“年纪大些也无妨,只要能善待她就好。”心中却想:“年轻风雅又有何用?海誓山盟说了个遍,危难之际也不曾护她半分,华而不实最害人。”

  她想到此处,忽然对承麟道:“兄长,从前你给我的那些话本子,现在还在么?”承麟微笑道:“都好好收着呢。你还我做什么?莫不成你当了雪人,道骨仙风、淡泊自抑,就能堵上别人的嘴了?”完颜宁垂眼道:“我那时……想着女儿家务守贞静,不该看这些,现在看来却未必,多看看别人的故事,才知道什么叫‘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说话间,承麟已叫侍从找出那些书本,包起来递给凝光,笑道:“拿着,跟着你家长主好好学,只别学得她那么刁钻就好了。”凝光心中酸苦,深低着头,轻声道:“是。”

  -

  告别承麟后,完颜宁叫凝光吩咐驾车内侍,径直前往济国公府,依礼向仆散宁寿夫妇简单地寒暄致意后,便由福慧带着到西院去找纨纨。

  四年时光将原本井井有条的济国公府变得衰败了许多,这处清幽院落倒依旧还是昔年的模样,石榴树、紫藤架、小秋千小木马都一如往日,只是旧时玉雪可爱的小娃娃已出落成含苞待放的明丽少女,此刻正恭恭敬敬地行礼,怯生生地唤了一声“宁姐姐”。

  完颜宁一把扶住她,柔声道:“说了多少次了,不必这样。”又握住她一只小手,絮絮地问她近日起居用度、眠食寒暖,末了,又让凝光拿过包袱,对纨纨浅笑道:“你叔父婶娘让你读的都是好书,这些话本子不是什么正经文章,你闲时读着玩吧,也看看这深宅大院外头的事。”

  -

  -

  元好问听得入神,放下笔抚掌赞叹道:“这位长公主真是妙人!看唐宋传奇知人心险恶,实在是奇思妙想,闻所未闻!我也很喜欢这些话本,近年来收集了许多,编成一部《续夷坚志》,只可惜晚了这么多年,无福请长公主垂阅斧正了。”九娘微笑道:“那时节,我记得先生应当是在史馆吧?长主还读过您的‘五车书,都不值,一囊钱’……”元好问闻言大窘,局促地道:“哎……这真是……”九娘温和地道:“长主也说,史馆远离大内,处地湫隘,蛙黾嘈杂,确是委屈了十年寒窗一朝得仕的读书人;更何况,宣宗皇帝十年来重用近侍吏员监察百官,排斥文武士人,积弊已深,人心散尽,非义宗皇帝可以挽回,先生能及早抽身也是幸事,长主倒从未因此看轻过先生。”元好问感慨道:“长公主能这样为我开脱,元某越发惭愧无地。现在想来,我在史馆那一年也受益颇多,如今为国修史,也是当年受贾老参政的教导。”

  说话间,驿丞又自去外间取了酒,向女儿爱怜地道:“夜深了,你小孩子家熬不得,快去睡吧,元先生和你娘说的故事,我明天一字不落地讲给你听。”回雪却不肯,挽着母亲撒娇道:“爹爹哪有娘讲得好听?若有不明白的,我还能问问元先生呢。”驿丞无奈地看向九娘,九娘却只是搂住女儿,向丈夫微笑道:“由她吧。”元好问在一旁见了,亦露出温和的微笑,又自斟了一杯,笑道:“好,那咱们说快些,让小回雪可以早些休息。”



第27章 短衣匹马(一)从戎

  【六】短衣匹马

  一时朋辈,漫留住、穷途阮步兵。尊酒地,谁慰飘零?

  ——元好问《婆罗门引·过孟津河山亭故基》

  -

  (一)从戎

  正大元年春闱,元好问第二次进士及第,后中宏词科。国朝惯例,进士及第常授正九品,中宏词科者,上等可以迁擢两官,次等迁擢一官。这次新君求贤若渴,广招良才,科场气氛为之新振,故而元好问中举后再无人攀诬结党,顺利进入国史院任正八品编修一职。

  国史院亦称史馆,本是清水衙门,低阶的编修官更是俸禄低微。按国朝俸制,正八官朝官正俸钱粟一十五贯石,麦三石,衣绢各八匹,绵四十五两,然而国家土地日蹙、战争频发,军费开销极大、税源不足,故而财政十分吃紧,“百官俸给减削几尽”。元好问虽已入仕,却依旧捉襟见肘、清贫如昨,“一官原不校贫多”。

  若能匡扶社稷、济世安民,清苦寒素些倒也不要紧,可偏偏国史院是既无参政职权、亦无功绩出路的冷官衙。他多年寒窗苦读,只盼着有朝一日能大展宏才,如今满腹抱负无从实现,报效国家、功名富贵皆成笑谈,日日“兰台从事更闲冷,文书如山白发生”,还时常要通夜值宿。他苦闷之下填词自遣:“五车书,都不博,一囊钱。长安自古歧路,难似上青天。鸡黍年年乡社,桃李家家春酒,平地有神仙。归去不归去,鼻孔欲谁穿。”词中颇有归隐之意,但毕竟身负撰写宣宗实录之责,一时倒也踟蹰未去。

  正大二年春,为了尽可能地真实记载金宣宗由胡沙虎拥立即位的情形以及公正评价卫绍王,元好问受命去郑州拜访曾在卫绍王时期担任参知政事的前辈贾益谦,询问大安、至宁及贞祐初年的政事。其时,贾益谦已近杖朝之龄,得知元好问的来意后,肃然正色道:“我闻海陵王被弑,大定三十年间,百官能暴海陵之恶者可得仕进,史臣因此诬其淫毒骜狠,将一部海陵实录写成秽史,简直遗笑无穷。卫绍王为人勤俭,重惜名器,有中上之才。我所知此便是如此,若要我为美饰宣宗而加赖卫绍王之罪,我不敢惜此余年!”

  元好问见他风骨铮然,十分钦佩,贾益谦也喜爱他谈吐文雅,才华高迈,二人交谈甚洽,惺惺相惜,互有诗歌酬答。

  二十余日后,元好问告辞回京,临行前,贾益谦殷殷寄语,叮嘱年轻人修史之时务必求真,不可因一己之好恶或利害得失而篡改文字,歪曲史实。然而,回到汴京后,朝廷虽认可贾益谦的正直,却仍决定保留原先特意抹黑的卫绍王实录。

  经此一事,元好问彻底心灰意冷,上书告归嵩山,并很快获得批准。而他的另一位好友杨奂,为急欲戒除弊政、革故鼎新的新皇帝慨然写就了指斥时弊辞旨痛切的万言策,却因忠言冒犯而为世道所不容,与元好问同时离京归隐,广收门人弟子,在终南山下建紫阳阁讲学。

  秋日的嵩山空明幽静,元好问在此期间潜心研究杜甫诗文,并着手撰写《杜诗学》,内容包括杜甫的传志、年谱和唐朝以来评论杜诗的言论。他本欲一鼓作气完成这部巨著,却不料在正大三年新春过后接到了签军令。

  野狐岭之败后金军兵源不足,皇帝每逢征伐边衅则下令签民家男子为军,若某家有数位青壮男丁则尽数拣取无遗,百姓不胜其苦。贞祐初年,被签军的百姓愤懑号叫于中书省,冲撞宰相卤簿;元光末年,潼关黄河沿线备战,除现居官者外,解职官员不分文武尽数归军,户部郎中刘元规年近六十,才免官回家就被充为千户,御史刘从益元光二年正月罢官,当月亦被签军。

  元好问自幼苦读诗书,从不曾习练刀枪弓马,此时被强行签军,不啻于晴天霹雳,心下直叫得苦。家中老母妻儿亦知他此去难保平安,若被拉到陕西抗蒙,更是十死无生,不由掩面哭作一团。

  一片凄声中,门外有人送来书信,元好问接过一看是军书,登时面如死灰,强自支撑着展开一览,又忽然转悲为喜,开颜笑道:“好!好!果然天无绝人之路!”一边说着,一边向家人欣然道:“是良佐的书信,这下我有救了!”

  原来兴定三年时完颜鼎改判行元帅府于商州,完颜彝亦随兄赴陕,此后兄弟二人一直驻军秦中。去年杨奂回陕西讲学也收到了签军令,完颜鼎听闻他为皇帝上万言策痛陈弊政之事,十分敬重优待,下令免去了杨奂的军役。随后杨奂登门道谢,言谈中提到与元好问同时离京,完颜彝担心好友亦被签军,问明元好问去向后便同兄长商议,邀请元好问来自己麾下。恰好此时圣旨又至,调任完颜鼎为方城军总领,完颜彝笑道:“方城地近嵩山,倒免了裕之奔波辛劳。”于是立刻提笔写信,诚邀元好问往方城,既可役中照顾,也为重聚叙旧。

  四月,元好问南渡澧水,才过伏牛山便见迎面一骑风驰而来,到他身前数丈之处提缰驻马,鞍上骑者地熟练地飞身下地,十分矫健轻捷,那马儿也显是训练有素,当即向前紧跟着骑者。元好问定神一望,只见来人身材高大,举止稳劲,剑眉虎目凛凛生威,正是他阔别多年的挚友完颜彝,当即欢喜地大叫:“良佐!”完颜彝上前挽住他笑道:“元兄一路辛苦了!”元好问笑道:“来投奔救命恩人,有什么辛苦——你不知道,家母有多感激你,临行前千叮万嘱,叫我定要好好报答你的恩情。”完颜彝忙摆手笑道:“不敢当不敢当,伯母太客气了。”一边说,一边牵马与元好问并肩而行,谈笑着向山下驻军之处走去。

  二人自贞祐三年汴京一别,转眼已倏忽十一载,此时叙起别后光景,元好问将自己数次赴试,两度中举又两度辞官之事拣要紧的尽数说了,又问起好友多年所历,完颜彝笑道:“也没什么,问汝平生功业,寿州泗州商州[1],跟着兄长四处学些军务。”元好问微微一惊,心道:“这典用得妙,他如今诗词上竟这样通了!”再侧首打量,果见他刚毅勇武一如往昔,容止间更平添了几分恬淡温雅的书卷气,不由喜道:“了不得!果真士别三日刮目看,何止是吴下阿蒙,如今看来,说是周郎也不为过!”完颜彝赧然笑道:“元兄还是那么爱说笑。”元好问又问他近来师承,完颜彝道:“前些年,家兄请了王仲泽先生[2]到幕府,承蒙先生不弃,教导我经史书翰。”元好问大喜过望:“太原王渥?他也在这里?!”完颜彝微笑颔首:“是,等见过了家兄,我再带你去见仲泽先生。”说话间便领他入营中去见兄长。完颜鼎生性谦和,礼贤下士,见元好问言谈清雅、神姿秀隽,又是弟弟旧交好友,当下便辟为幕僚,待以上宾之礼,又命身边亲兵去请王渥来相见。

  不待片刻,一个广额重颐、神态潇洒的中年文士大步走进,完颜鼎笑道:“仲泽,你瞧这是谁?”王渥笑道:“良佐记挂元才子多日了,恭喜商帅招得贤才!”又对元好问拱手笑道:“‘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东山意气豪’,久仰了!”元好问忙作揖还礼,连道不敢。完颜鼎微笑道:“二位高才捷足,如今暂时屈就幕府,将来自有大展鸿图之日,都不必过谦了。”

  四人说得投机,一时完颜鼎提议道:“今日欢聚,不能无酒,不如我来作东,咱们去城中酒楼,如何?”王渥笑道:“甚好!今日为裕之洗尘,不醉不归!”元好问忙笑道:“岂敢。元某三生有幸,才得投效商帅麾下,今日自当作陪。”完颜彝听他们商量已定,便出去向副将交待午后去向,又命全军同平日里一般操练休息,不得擅离生事。元好问见他言行间已较当年沉稳许多,在军中亦颇有威望,心下又是欢喜,又是感叹。

  四人进城后便放慢了马速,谈笑着往酒肆而去,到了酒家不远处,忽听到对面楼中一阵叮咚弦声,如泉鸣玉漱一般,元好问与王渥俱是文人才子心性,不由向声源处望了一眼,只见楣上挂着“桃源里”的匾额,堂中又立着两三个小鬟,心下顿时明白。王渥笑着看了看元好问,向完颜鼎提议到楼中边听曲边饮酒,完颜鼎自无不允。王渥又见完颜彝面色迟疑,知他癖性喜洁不好声色,便笑道:“这人的箜篌技艺不逊于我的琴声,咱们去听听,和瓦子听书是一样的。”完颜彝点点头,便也一同去了。

  才跨进门槛,便有鸨母满面堆欢地迎上来,殷勤道:“将军来了!叫我们好等!”完颜鼎惯于场面,淡淡笑了一笑,听鸨母又含笑带嗔:“将军来方城也有些时日了,女儿们日日如久旱盼甘霖一般,只盼着您来喝酒听曲子呢,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真叫人急煞了。”完颜鼎仍是微微一笑,身后王渥已大笑道:“这话太假。自古鸨儿花娘见兵如见鬼,躲都来不及,还等咱们做什么?”鸨母面不改色,娇嗔道:“官人又来耍戏我们。”王渥哈哈一笑,摆摆手道:“罢了。将军今日是来听曲的,你叫刚才弹箜篌的娘子来伺候便是。”鸨母面色一僵,王渥笑道:“你放心,咱们不是军匪,从不赖账,你只管上酒。”鸨母无奈,亲自带了他们到雅间,命人端上酒菜,又亲自去请那箜篌娘子。

  过了片刻,鸨母又满面堆欢地走来,身后跟着一个红衣茜裙的女子,约莫十八九岁年纪,明眸皓齿、未语先笑,怀中抱着一面琵琶。鸨母拉着那女子赔笑道:“实在是不巧,那丫头来事伺候不了,我怕扫了将军的兴,自作主张叫了霓旌来弹曲子,还望将军恕罪,恕罪!”完颜鼎与王渥对视一眼,心下俱明——金军军纪涣散,许多内族将领放纵部署欺压百姓,遇着青楼女子更是肆意蹂/躏,以至龟公鸨母见兵色变,不敢叫花魁伺候,只怕被兵匪弄伤弄残。完颜鼎虽严令约束部下,但毕竟来到方城时日尚短,未及取信于民。

  完颜鼎笑道:“也罢,快些弹吧,咱们要赶在申正前出城的。”鸨母一面叫琵琶女落座准备弹奏,一面讶然道:“将军今日还要出城?”完颜鼎笑道:“那是自然,擅离军营夜不归宿,要受军法处置。”鸨母没想到他竟不留宿眠花,恭维了几句,然后知趣地退了出去。

  那唤作霓旌的琵琶女转轴拨弦,嘈嘈切切地弹了起来,元好问听那曲调绵软俚俗,料想完颜鼎与王渥必不喜欢,更怕完颜彝心生不悦,便和言道:“小娘子可会弹《十面埋伏》《霸王卸甲》?”霓旌忙点头称是,又换了《十面埋伏》来弹,只是指法略生涩,不似方才弹俚曲那样娴熟流畅,中间还弹错了几个音,元好问熟悉音律,一听便知,向霓旌安抚地微笑,数次之后,霓旌脸上慢慢红了起来,不敢再看元好问。

  一曲既终,王渥抚掌笑道:“曲有误,周郎顾,极好,极好!”霓旌闻言,头垂得更低了些,轻声道:“奴惭愧,这曲子多日不弹,竟全忘了。”王渥笑道:“不妨事,商帅是最宽和的。”完颜鼎笑道:“我又不通音律,你弹没弹错,我也听不出来,只知道好听。”霓旌很是感激,又偷眼去看元好问,元好问和言道:“你平日弹些什么?”霓旌道:“奴伺候曲子,多半弹《小桃红》《思凡》,客人们喜欢听这些。”元好问又柔声道:“那你自己喜欢什么?”霓旌与他眼神一对,面上飞红,低头道:“奴私心里喜欢《塞上曲》。”元好问轻道:“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姑娘便同昭君一般,明珠暗投,好好的琵琶技艺,却成日弹些俚曲,实在可惜。”

  [1]注:见苏轼《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2]注:王渥,字仲泽,山西太原人,金末文学家,元好问在《中州集》中评价其“博通经史,有文采,善谈论,工书法,妙于琴事”。



第28章 短衣匹马(二)镜铭

  翌日一大清早,元好问被震耳欲聋的呐喊声惊醒,跳下床奔到门口一望,却原来是方城军将士晨操演武,口中喊号。他拍了拍胸口吁出一口长气,略作梳洗后穿上外衫便走出去看军士操练。

  时值春末,天朗气清,此刻太阳还未完全升起,东边朝霞绚烂,西面晨星淡隐,惠风拂面,十分惬意。元好问信步走到演武场一看,见完颜鼎与王渥已端立在台上,不由脸上一红,心道:“原来商帅治军这样严,往后须得早起才好。”又四下张望,不见完颜彝,只得快步走到台上,立在王渥身后。

  此时一鼓响过,场上军士变作圆阵,前排密布鹿角、蒺藜枪,后排按次列长/枪、强弓手、劲弩手、神臂弓等。不一时鼓声又起,军士变作罘罝阵,然后又变为三角锐形,鱼贯斜行,形成冲敌之形。

  元好问看得瞠目结舌,心道:“若金军皆如此,何惧蒙古哉?”一时想起昔年忻州之难,心潮起伏,待他回过神来,场上已鸣金收兵,军士们迅速排成队列,步伐一致、有条不紊地向外跑去。

  不一会儿,场中士卒退毕,完颜鼎与王渥回过身来,笑着向元好问招呼了一声。元好问忙拱手道:“久闻商帅治军有方,今日终于有幸得见,果真大开眼界。”王渥笑道:“咱们刚来的时候,方城军弓马弛废,跑完山连个马步都扎不起来,如今不到一月,能有这样的进况,已算得极好了。”元好问又问何谓跑山,完颜鼎温言笑道:“就是往伏牛山上跑一个来回,大概三十里。”元好问暗暗咋舌,忽然又想起一事,问道:“今日怎么不见良佐?”王渥哈哈大笑道:“裕之,你看了半日,竟没认出他?良佐方才在阵中任长/枪/手,列队的时候领头跑出去的。”元好问讶然道:“他也去跑山了?”完颜鼎笑道:“自然,军中习练,他与士卒都是一样的。”王渥又笑道:“先时这些人不服调练,良佐就和他们比试武艺骑射,枪战时以一敌十犹能获胜,这才收服了军心,又日日亲领着一同操练,自此人人敬服,再无不从。”元好问闻言频频点头,心下十分赞叹。

  过了午后,他去营房找完颜彝,却扑了个空,门前亲兵说将军带着士卒们在射场上练箭;到了晚间再去,仍旧扑了个空,亲兵说将军在王经历那里读书,元好问只得跑去找王渥。

  他走到王渥房门外,听里头完颜彝的声音:“……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元好问一乐,隔着门朗声接道:“壹是,一切也。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措之耳。”边说边走进门拱手赔礼:“打搅了!”王渥抚掌笑道:“我就猜裕之会来,果然如此!”元好问相询为何,王渥大笑道:“你初来乍到,良佐成日不见人影,你岂有不找他的?”说罢,三人一同笑了起来。

  元好问又看了看案上《四书章句集注》,笑问道:“良佐莫不是要考科举了?”完颜彝赧然道:“元兄又来取笑。”王渥笑道:“良佐天资高明,又肯下苦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应举,只是他志不在此罢了。”元好问笑道:“昔年吕蒙、狄青皆读春秋左传、先秦兵法,终成名将。”王渥点点头道:“这几年,他已读通了四书和春秋经、左氏传,我瞧他尽通义理,仍有可进之资,就教他朱子集注,他年领兵为将,当知践履之实。”完颜彝站起身,向王渥拱手道:“多谢先生苦心教导。”王渥笑道:“心倒是不苦,就是你太勤,连累我也躲懒不得,如今盼来了元才子,我从此也能偷几日闲了。”

  谈笑几句后,完颜彝仍坐下打开书本,继续吟读记诵,读至“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想到前人“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的诗句,略一沉吟,忽然道:“二位且等一等,我去取件东西。”说罢,便疾步走了出去。

  片刻后,他又匆匆回来,手中拿着一面圆如满月的铜镜,向二人道:“我想效法古人,将箴言铭于起居器具之上,恰好这镜子还没有铭文,请先生和元兄赠我一言。”王渥笑道:“裕之,你来吧。”元好问亦不推辞,想了一想,沉吟道:“我在郾城时见过张员外家收藏的百余古镜,其中一面上有‘见月之光,天下大明’八个字,我瞧着很配良佐。”王渥低声念了两遍“见月之光,天下大明”,点头笑道:“不错,不错,日月大明、天地至公,确实堪配良佐。”又含笑对元好问道:“到底是元才子!”完颜彝亦十分高兴,反复咀嚼这八字,但觉大义宏博,意境高远,极合自己的境遇和志向,便立即向元好问道谢,并找工匠铭于镜上。

  -

  在方城,元好问很快适应了悠闲自在的幕府生活,完颜鼎待他礼遇有加,王渥也时常与他调琴对棋,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完颜彝军务繁忙,晚上又要读书,一连多日竟无暇与他叙谈。

  一日,元好问晨起时不闻号声,颇感奇怪,出门一问才知今日正逢休整,故无操练。他顿时来了精神,胡乱吃了几口早饭便忙不迭地去找完颜彝。

  来到军中半月,他还是首次来到完颜彝房中,只见满目空荡,窗下一案一椅,墙边一箱一榻,榻上未设幔帐,衾被叠得同砖石一般方方正正。案上几卷书垒得齐整,旁边一盏陶灯、一副笔砚,再远些是粗瓷茶壶杯盏。完颜彝此刻正聚精会神地临窗写字,听到元好问叩门而入,便搁下手中羊毫,站起身来迎好友。

  元好问笑道:“你天天忙得脚不沾地,今日休整,又在写些什么?”说着踱到案前一看,却是一摞裁作长方的竹纸,最上面一张密密行行地写着小楷,笔画轻细如牛毛,字体架构却十分挺拔刚劲。元好问见了,愈发笑道:“了不得,我竟形容不出来了!真是不恨不见古人,只恨古人不曾见你!”完颜彝摇摇头笑道:“自元兄来到方城,就没有一日不笑话我的。”元好问又拿起竹纸细细观看,笑道:“宋徽宗的瘦金书笔画虽劲瘦,却没你这般轻细,你这字体推陈出新,合该好好起个名字!”完颜彝抽回纸张,失笑道:“越发胡说了。我不过闲时写来磨砺心性的,哪有什么字体。”元好问十分喜爱,追问道:“这字是仲泽教你的?”完颜彝道:“先生喜爱晋人书法,他的字体隽逸脱俗、姿致萧朗,神采源出二王。这般潇洒笔力,我练了许久,怎么都学不来。后来我想,学书是为沉心静气,用寻常的笔写极细字,最能静心凝神,又可锻炼腕力,也就不再拘泥字体了。”元好问笑道:“你再这么静心下去,怕是要得道成仙了——这细字多费功夫,你平日里又不得闲,难得今日休整,咱们不如去城中饮酒,如何?”完颜彝笑道:“我叫人去买些酒来,咱们就在这里喝吧。”元好问连连摇头道:“不成!不成!你这屋里比和尚庙都素净,只能打坐参禅、读经写字,唯独喝不得酒!”完颜彝哭笑不得,又道:“那咱们去你屋里喝。”元好问仍旧摇头道:“还是不成!”他一指竹纸上未抄完的半阙于湖词,忍笑道:“你的《六州歌头》还没写完,一会儿喝了两盏就想起‘笳鼓悲鸣,遣人惊’来,站起身来要走,我怎么办?”完颜彝扶额道:“那……我写完了再喝。”元好问乐不可支,大笑着拉起他:“好啦,你可知张于湖[1]不单有‘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还有‘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呢!你只学其一,不学其二,那怎能行?我这就带你去见见‘佩解湘腰,钗孤楚鬓’,回头再读于湖词,才能面面俱到,融会贯通。”一边说,一边连拖带拉地硬拽着他出门。完颜彝无奈,待亲自秉过完颜鼎与王渥后便与他一同入城。

  “扶画鷁,跃花骢,涌金门外小桥东。行行又入笙歌里,人在珠帘第几重。”元好问熟门熟路地催马直往桃源里,鸨母一见他二人,立刻满面堆欢地迎上来,极尽热情地招呼一通,又亲自捧着茶盘,引了二人往楼上雅间里去。

  二人方坐定,鸨母又打着扇子赔笑道:“实在是不巧,那弹箜篌的丫头来事,不能伺候,我想还叫上次伺候琵琶的霓旌来,将军可肯再赏她这个福分?”元好问原本为霓旌而来,但听鸨母这般强辞推诿,忍不住拆穿道:“这倒奇怪了,小娘子半月之间两次有事,你做妈妈的也不着急么?”鸨母闻言,脸色一僵,忽听旁边完颜彝道:“这也没什么,军营里尚能告假,人有些私事要办也是常情。”元好问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鸨母脸上神色变了几变,转瞬将所有惊讶、疑惑、好笑压缩成半真半假的感激,笑着奉承道:“将军宽厚,将来好人好报,定能大富大贵!”一边说,一边借口打酒,忙不迭地躲了出去,生怕元好问穷追不舍。

  片刻,小鬟端上酒食鲜果,霓旌却仍未露面,元好问拈起果盘中一枚金黄的枇杷,笑嘻嘻地道:“良佐,我出个上联‘吃枇杷,听琵琶’,你且对来。”完颜彝正思索,忽然隔门一动,一个身穿银红色衣衫的妙龄女郎手抱琵琶,低头走了进来,微笑施礼道:“将军久等了。”再侧身向元好问轻声唤:“元相公……”

  元好问柔声笑道:“我们来得太早了些,扰了你清梦。”霓旌忙道不敢。元好问笑道:“今日不必拘束,只管拣你喜欢的弹。”霓旌侧首转顾完颜彝,见他亦点头称是,便坐下轻拢慢捻地弹奏起来。

  这一曲起调情致缠绵,深沉哀婉,元好问听到乐引就辨出是《摸鱼儿》,心下更是欣喜。前奏一过,果听霓旌和着琵琶唱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曲罢,霓旌双目已微微湿润,两颊却轻轻泛红,似被词曲中深情所感动。元好问亦十分动容,感慨道:“这阙词我写了二十年,今日姑娘一唱,才唱出其中情味。可见姑娘也是至情之人,方能解得至情之曲。”霓旌闻言,脸上愈红,低声道:“元相公的词,真叫人……”说到此处,又下意识地瞟了完颜彝一眼,礼貌地微笑道:“将军可还喜欢?”

  完颜彝点头笑道:“元兄的词,哪有不好的?”想了一想,问她:“姑娘会《临江仙》么?元兄有一阙‘今古北邙山下路’,写得极好。”霓旌道:“奴会的。”元好问笑道:“你弹吧,我来唱。”霓旌依言换了曲调来弹,元好问以箸击节,沉声咏唱,待唱至“浩歌一曲酒千钟”时,想起当年与完颜彝丰乐楼初遇,畅谈之下才思飞扬、吟咏词句的情景,不由心头一热,举酒与他碰盏。完颜彝亦欣然举杯,随他一同击盏唱道:“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1]注:即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著有《念奴娇?过洞庭》《六州歌头?长淮望断》等名篇,后文均有引用。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页  当前第1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3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中州录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