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_分节阅读_第101节
小说作者:衣青箬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 MB   上传时间:2016-10-12 13:35:37

有机灵的人辨认了一会,不由问,“我怎么看,都觉得这不像是虫二两个字?”

徐文美这时候已经从梯子上下来了,闻言朝店家耳语几句,店家便让伙计送上了印泥和白纸。徐文美借用了开口之人手中的折扇,在印泥上轻轻一按,再往白纸上一印,然后展示给众人看。

大家这才明白,原来这图案上面的字,竟然是阴文!

难怪之前没有人认出来,又是小篆,又是阴文,难度自然就增加了许多。但徐文美却是一下子就认出来了,自然令人惊讶。有人立刻动了心思,打算事后好生结交一番。

而后掌柜的又让两个伙计将门口两根廊柱上挂着的两块牌子也翻了过来。原来这牌子上也写了字,左右两边连起来,正是:凉风有信,风月无边。

众人这才知道,原来这店铺的匾额和廊柱,竟藏着这样的文章。若非这印记被人认出,恐怕根本不会公布。这份巧思,也当真是令人赞叹了。

文人本来就喜欢做这种文字游戏,大家见状都是兴致勃勃,赞许不已,没人觉得是店里故弄玄虚。

这一手亮出来,立刻将店铺的档次又提升了好几级。等消息传出去,生意自然只会更好。

这时候,有心的几人已经凑过来,打算结交一下徐文美这个她们都没有见过的人了。

不得不说,在这方面,徐文美的长相是占了大便宜的。他容颜俊美,几乎令人不敢逼视,身上天然就带着一股子风流倜傥的气质,任何人见了都不会怀疑他不是个文士。这种人本身就很值得结交,何况他一出现,就揭破了风月无边的秘密,注定要扬名江南?

徐文美来到这里之后,本来正盘算着怎么弄出些名声来。

平安给他的要求是办报纸,这种事情,如果得不到文士们的认同,是很难做出成绩来的。所以徐文美便打算先替自己扬名,然后再去做事。却没想到居然适逢其会,碰上了这件事,替店铺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也替自己打开了一条门路。

这些人上前结交,正合他的意。

不过,才说了几句话,便有人挤到了这个小圈子里来。众人正要发火,结果转头一看,来人竟是温城!心知今日结交此人是不可能了,这些人只好丧气的离开。温成碧的身份大家心知肚明,可没人敢得罪她。

“你!”温成碧此刻美目圆睁,吃惊的盯着徐文美,“你不就是……”

她在皇帝身边见过徐文美!虽然不知道他具体的身份,但也能猜得出应该是个太监。皇帝身边的人呢怎么会跑到江南来了?

徐文美含笑自若的打断了她的话,“在下徐斐。”

斐者,五色相错,文之美也。

温成碧仍旧一副瞪大了眼睛反应不过来的样子。虽说她也曾经在江南见过平安,但是这年头的太监们都能到处乱跑了吗?

徐文美到江南来的时候,并没有想得太过细致,所以也忘记了自己在这里居然还有认识的人。而且不光认识他,还完全能够将他的消息传回京城去。

他只好上前一步道,“这位小兄弟,不如借一步说话?”

唔,其实仔细想想,有认识的人也并不全是坏事。当然,前提是他要能够制得住温成碧,让她听自己的话。

这个么……徐文美微微一笑,他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

被他这么一笑,温成碧果然晕晕乎乎的,跟在徐文美身后往外走。

第113章 要致富须先修路

西北的春天并不讨人喜欢,漫天都是风从远方带来的沙尘,出门的时候不捂紧口鼻,回来必定是一脸的灰。

城里还好,毕竟都是青石铺路,只要勤于打扫,总能干干净净的。可城外却四处尘土飞扬,出一趟门回来,非得沐浴一次不可。

下雨的时候会好一些,但空气里没有了沙尘,地面上却泥泞不堪。古代的袍子又长又飘逸,走几步路,袍角便沾上了泥点,看上去脏兮兮灰突突的。

平安从“闭关”之中出来,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情形。他皱着眉头,思量着也该将水泥厂建起来了。

俗话说得好: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咳咳,最后一句去掉,现在的人口太少了,生产力又十分低下,所以目前人口才是第一生产力。考虑到将来自己要发展工业,需要用到的人更多,所以平安觉得,多生也不是什么坏事。

但是不能是现在这样愚昧的生,即使养不活也还是一个接一个的生。平安一直觉得,做人最重要的是能够承担责任。作为父母就更是如此了,生个孩子很容易,但是要担负起这份责任,却很难。

哪一天大楚的百姓们开始明白这个道理,开始有意识的去选择生还是不生的时候,也许自己要做的事情,就算是成功了。

对于水泥的制造,平安记得是用石灰石和粘土烧制,至于比例,完全可以像火药那样,弄个实验对照组出来,到时候到底哪一个效果好,自然就一目了然了。

石灰石和黏土这两样动词,到处都是,倒也不算难得。目前平安手底下可用的人也不少,这件事情说做就做,开石头的开石头,挖土的挖土,建窑的建窑,短短时间内就将一切准备齐全了。

除此之外,平安还让人去河边挖沙子。——话说辉江的问题跟后世的黄河也差不多,因为水土流失,水流中裹挟着大量的泥沙,于是致使河道越来越高。到后世的时候,黄河河堤比平地高出一大截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那样的情况下,一旦河水决堤,势必会造成巨大的灾难。

如今的辉江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是河道一年一年升高,亦是不争的事实。

像秦州这样辉江流经的地方,虽说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税收也更多,但治河素来都是重中之重。没出事是万幸,出了事地方官员们头顶上的乌纱帽便保不住了。

所以治河一向都是他们最为发愁的事情。平安一想,反正修路除了水泥还需要大量的砂石,既然如此,河沙也是可以用的,既能够满足修路的要求,也能够解决河道的隐患,正是两全其美。

所以在平安提出这个要求之后,秦州知州十分爽快的答应了,并且还主动派人前去帮忙。

水泥厂建造好之后,京城那边的旨意也都已经下来了。

西北巡抚并不苛刻,平安和弓箭厂的功劳,自然都如实上报了。所以这一次论功行赏,也有平安的一份。不过具体怎样,要等他回京之后再说。

前来传旨的是个老熟人,司礼监秉笔太监田太监。——当然,以平安自己的等级,自然是劳动不上这样的人的。主要还是为了去信州给西北巡抚宣旨,顺路将他的那一份带过来罢了。

这位田太监跟平安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平安在经厂的时候。那时他是司礼监值房整理奏折的太监,但是却压下了平安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奏折,以致平安差点儿失去一个大好机会。

好在赵璨帮了一点忙,而后来他们也算是不打不相识,在平安调到司礼监值房当值之后,正是在田太监手下做事。而也是平安的帮忙,让他考上了郑贵妃一系,得了皇帝青眼,升为司礼监随堂太监。

随堂太监看上去只是个跑腿的,但实际上却能够经常在御前露面,可谓位卑职贵。这不,几年时间,他就当上了秉笔太监,距离司礼监掌印,也不过一步之遥。不过目前张东远的位置是十分稳当的,一时半会儿间田太监是没办法往上走了。

这种情况下,有几种选择。一是换到其他衙门里,做掌印太监。虽说不在御前,但能够独揽大权,也算是功成名就。这一条路,适用于那些已经没有继续往上爬的打算,准备找个地方颐养天年的太监们。没有野心,自然就不必去争了。

另一条路就是去外地做监军。这样不在御前,宠信可能会渐渐降低,但却有实权。而且就如同朝中官员必须要外放之后才能继续任用,这些曾经在外历练过的太监,往后回了京城,自然就比别人多了几分优势。

不说别的,若是去战场上当过监军,那就算是“知兵事”了,当皇帝想要了解一些事情,但是又不方便询问朝臣的时候,这样的人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了。一旦对答让皇帝满意,地位自然水涨船高。将来张东远退了,自己更进一步的可能自然更大。

最后一种就是不愿意出外,留在司礼监苦熬资历。若是能够抓住机遇,也有可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即便是在秉笔太监之中,也是有高下之分的。

这位田太监选择的,显然就是最后一种。不过他是个灵活的人,似这种出来传旨的机会,也不会放过。毕竟也只是出来几个月的时间,既能够看看沿途的风土人情,增加自己的阅历,又能够交好有功劳的大臣,为自己的将来铺路,何乐而不为?

当然,对于田太监来说,跟平安拉拉关系,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他在司礼监,很清楚张东远乃至陛下对平安的看重,这一次前来宣旨之前,皇帝还特意召见了他,言谈中还提到了平安的功劳,田太监如此机灵,怎么会不知道该怎么办事?

所以他并不急着去信州,反而先来了秦州,跟平安见了一面。

他给平安带来的,基本上都是好消息。第一个消息便是皇帝给平安发明的简易炸弹取了名字,就叫做“雷震子”,还因此赏赐了他真金白银。不过这些东西暂时还没有发下来,因为第二条旨意,便是让平安将弓箭厂的事情交接出去,回京面圣。

至于弓箭厂其他人的封赏,也自不必说。

田太监宣了旨,笑眯眯的道,“恭喜平安了。我还要前往信州一行,你可准备一番,回来的时候,跟我一起进京,也好作伴。”

从他的态度来看,显然对于平安抛下弓箭厂跑到前线去这件事,宫中并没有要责罚他的意思。跟平安自己设想的差不多。皇帝或许会责罚几句,不过那就要等平安回京之后了。

最后,也就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平安最为关心的俘虏。皇帝对于平安的处置方法没有说好不好,毕竟几万人的俘虏,到底要怎么安置,他老人家也十分头疼。

只是据田太监说,朝中的大臣们已经为这件事吵翻天了。

绝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平安的这种做法。他们引经据典,证明从古到今从没有这样对待俘虏的先例。毕竟泱泱天朝上国,气度自然与别人不一样,以前抓住的人,也是要么杀了,要么放了,要么辟出地方来安置。

还有人提出,若是他们这样虐待俘虏,消息传到西戎去,西戎人遣使前来抗议,该怎么交代?

不过这人立刻被嘲了回去,毕竟大楚刚刚跟西戎打过仗,可没有什么友好的关系,西戎人掳走了不少西北的百姓,虽说平安他们追回来了绝大部分,但是总有些漏网之鱼被带走了。

西戎跟大楚的关系,是边陲百姓们一代代用鲜血和性命堆积起来的仇恨,根本无法化解。朝中一部分大臣一拍脑子就想“睦邻友好”,也不看看如今朝中还是主战派的天下!

这样一来,少部分比较支持平安做法的大臣反倒占据了上风。就算个账,西戎从大楚掳走了那么多的百姓,那些徭役自然就没有人去做了。既然如此,让西戎人来做,不是正好合适?

反对平安做法的人被猪队友连累,反而不好再申明自己的立场了。毕竟你若是反对,是不是也跟那些人一样觉得大楚怕了西戎?

这时候皇帝拍板:谁反对,谁提出安置的办法来。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不按照平安的做法来也可以。

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唯一靠谱的,也依旧是划地安置,但是朝臣中也有在边境做过官的,最明白这种事情难办,到时候管理起来简直处处都是问题。这分明是给当地官府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于是便被否认了。

所以直到田太监出京时,这件事情朝中还是没有吵出个结果来。不过从大势上来看,最后免不了还是要同意平安的这种处理办法。

平安对此其实没什么所谓。毕竟没有朝廷同意,他也用了那么长时间了。

就这件事情,田太监透露,皇帝的意思是,不管俘虏怎么处置,但不能由平安来接手,要他把人交还给地方官府。

其实平安自己要回京城去,显然也不可能把俘虏都带走。不过交给当地官府,那就不一样了。

首先现在有接近一半的人已经在矿上做工了。这些人是算矿上的,还是算秦州府衙的?现在的知州跟平安关系好也就罢了,万一将来换了主事的人,一拍脑袋要调动这些人,怎么办?

不过对于这件事,平安自己其实也是有了打算的。只不过之前没有细想,而田太监带回来的消息,让他不得不立刻将这个念头细化出来,找到解决办法而已。

除此之外,田太监隐约透露出来的意思,自己回京之后,恐怕就能够回到司礼监去,正式的进入大楚政治集团的核心之中了。——哪怕他的身份是个太监。

这一切都在平安的预料之中,不过在这之前,他还是要将自己的事情做好。

所以等到田太监从信州回来,平安并没有跟他一起走,而是托他转达皇帝,自己在这里还有些事情没有做完,等做完了自然就会回京。

田太监对于平安的大胆早有耳闻,不过也没有料到,收到了圣旨平安居然也还能这么不紧不慢。不过他早看出来平安是个有大志向的,眼看年纪轻轻就能走到这个位置,显然是个有成算的。

所以他并没有劝说平安,只是好奇的问,“我听说弓箭厂的事你都交给别人管理了,那留在这里还有什么事?”

若是其他人,接到皇帝召见的圣旨,怕不立刻就收拾东西回去了,绝不会如平安这般淡然处之。

平安正要借他的嘴将事情传回京城去,所以立刻道,“这件事我若只是这样说,空口无凭,田太监恐怕也无法相信。这样好了,田太监来了一次秦州,似乎还未见过弓箭厂,不如跟我去那边一观,如何?”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田太监立刻答应了。

谁都知道平安来秦州的目的就是建弓箭厂。这一次战争,弓箭厂立功不小,平安正是凭着这一份功劳,才能够风风光光的回京。在田太监看来,这弓箭厂自然是平安得意之作,也是他根基所在。如今平安邀请他去弓箭厂参观,分明是示之以好,焉有不答应的道理?

于是平安就带着田太监出了秦州城,前往弓箭厂。

从远远看到弓箭厂开始,田太监的嘴就没有合拢过,一路上惊叹之声不绝,等到看到了弓箭厂内部,更是惊讶得连赞叹的话都说不出来了。

这也不怪田太监惊讶,更不是因为他见识短浅,实则是弓箭厂如今比起去年刚刚建成的时候,已经大不相同了。

这里说是弓箭厂,但实际上已经初步建成了一个小型工业园。中间是弓箭厂,因为是军事重地,所以有士兵重重守卫。而在弓箭厂的左边,是家属区和折扇厂所在的地方。右边则是水泥厂。

所有的房屋都是按照制式来建造,外墙用水泥抹过,然后再粉刷上了白色的石灰,远远看上去,一片整整齐齐的白色房子显得相当漂亮。

而在这一片区域的内部,更是没有一寸黄土地,而全部都是水泥铺成的道路,干干净净。道路两边种着行道树,还有灌木丛和各种鲜花草地组成的绿化带。

哪怕因为弓箭厂和水泥厂的存在,尘土其实并不少,但因为打扫得勤快,所以还是十分干净。至少比秦州城要好得多。这年代的城市建设还没有后来那么先进,生活垃圾随地乱扔,再加上城里也有不少人家养着牲畜牛马,所以城市环境卫生基本上可以用三个字来总结:脏乱差。

即便是京城,作为天子脚下的繁华之都,在这方面也只比别处略好一点罢了。

尤其是道路。城里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有青石铺路的,大部分还是土路。风一吹到处黄沙,下了雨泥泞不堪,哪及得上眼前的水泥路平平整整,干干净净?

“田太监看我这里如何?”平安笑着问。

好半天田太监才回过神来,叹道,“平安,我是服了你了。”他指着地上的水泥路问,“这是何物,如何能让这道路变得如此……平整坚硬?”

果然不愧是宫里出来的,见识不凡。平安记得这里刚刚弄完的时候,那些工匠和家属们简直惊呆了,个个惊呼着人间仙境,恐怕皇宫也不过如此,让平安囧了好久。这种没有任何特色简直像是批量生产出来的房子,跟皇宫怎么好比?

不过要平安说的话,自己建的这些房子,从房屋布局和利用来看,的确比皇宫要好得多。

“这是水泥。”平安说着一指水泥厂所在的方向,“就是在那里生产出来的。用水和沙子拌了,抹在地上,干了之后便是这个模样了。”

“竟有这样的东西?想来又是平安你的杰作?”田太监一点就透,立刻就明白了平安的目的,“你是想把这东西献给陛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18页  当前第10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01/21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御前总管升职手札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