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_分节阅读_第102节
小说作者:衣青箬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 MB   上传时间:2016-10-12 13:35:37

平安点点头又摇摇头,“这东西即便献上去了,陛下也用不上。倒是在民间十分需要。”毕竟皇宫的路已经很好了,就算要再修一下,也用不了多少水泥。这东西光是当个稀奇物献上去,不进行推广的话,那自己岂不是白费功夫?

“那你打算怎么做?”

平安慢慢的斟酌着语言,“有这样的好东西,我是希望大家都能够用上,将全天下的道路都铺平才好。到时候车马行走,就容易了许多。到时候无论是政令传达,还是军队开拔,物资运送,都会容易百倍。届时,凡这道路所及之处,便是我皇楚统治之地!”

“好!”田太监也被平安所描绘的未来说得激动起来。

男人喜好的东西无非是那几样,美色,权势,金钱,名声。太监已经不能享受美色这一项了,剩下的便只有权钱名这三样。而田太监最喜欢的显然是名声。

只是之前前人给他留下的道路太宅,田太监一直也没有十分清晰的意识,要千古留名,应该做点儿什么。

但是现在看到了平安所做的事情,田太监便如醍醐灌顶,猛然醒悟过来。这件事情一旦做成,恐怕千秋之后,依旧会有人提起。这才是真正的名垂青史,否则即便自己留在司礼监,成了掌印太监,也不过一时风光罢了。后人如何能够知晓?

“平安,你这个事情,可做得太大了。”田太监回过神来,才发觉自己心跳快得吓人。但这并不是被吓到的,而是激动的!

平安道,“依田太监看,能不能做成呢?”

“自然是能的。利国利民,功在千秋啊。”田太监道。

平安这才从他的语气里听出了一点意思来。他笑着道,“若是田太监感兴趣,也可以一起来做。”

“当真?”田太监又惊又喜。虽说平安将自己带来这里,多少便有这样的意思,但有这种意思和开口让自己加入,中间还隔得很远。

平安笑道,“自然是当真。这么大的事情,恐怕不要耗费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我一个人如何应付得来,能加入进来的人,自然越多越好。再说,”他意有所指的看了田太监一眼,“我年纪轻不懂事,这件事情恐怕也压不住,也就是出个主意罢了。以后的事情,还得田太监您来挑大梁。”

这个念头是忽然出现的,但平安却越想越觉得不错。

他要做的事情那么多,不可能自己事事亲力亲为。而自己培养人出来做嘛,从有泰那里,平安也吸取到了一点教训,未必一切都能顺着自己的希望发展。

所以真正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把其他人拉进来。

一旦大家成为了“同志”,自然会齐心协力的去做这件事情,前面的阻力,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现在是一个田太监,若是朝臣呢?若是士绅呢?

其实平安说是要跟统治阶级对立起来,但是按照他的理解来看,阶级其实根本不是能够被消灭的东西,只要这个社会存在一天,就必然会分出阶级来。推翻了这些统治者,自然会诞生新的,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既然如此,他又何必拘泥于此?只要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够在这场变革里“得利”,到时候他们自然会身不由己的上了自己的船,跟自己绑在一起,甚至积极主动的去推翻过去旧有的一切,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第114章 把路修到京城去

对于水泥厂的安排,平安有十分细致的打算。

目前他需要田太监帮忙做的,就是沿路将自己所看到的宣扬出去,让这一路上的官员们都对平安要修的路生出好奇心。然后平安打算趁着自己回京的机会,一直将这条路修到京城去!

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平安要打个广告。

没错,就是广告。光是夸耀路有多好,是没有用的,只有让这些人切实的看到究竟有多好,他们才会愿意修。

因为这笔修路的钱,平安不会自己出,他要让沿路的官府自己来出。毕竟不管是水泥厂也好,还是挖沙子也好,没有盈利的话就维持不下去。——哪怕平安用的是最廉价的不需要支付工资的劳动力,那也是有成本的。

这些人看到了修路的好处,自然愿意掏钱。如果不愿意也没有关系,平安也可以给出别的选择,比如将这条路承包给他的道路公司。不过这样的话,将来修好了路,也跟官府没有任何关系,道路公司可以自己设置关卡收费,当地官府不得插手。

以这条路为基础,最终平安的目的是成立一个大楚水泥公司和大楚道路公司。公司归国营,但具体的运营资本,却可以通过股份集资的方式,从民间筹集到,而不需要朝廷花一分钱。到时候在全国各地城里子公司,然后承建各地的道路改造项目,从中盈利,分红给各股东。

因为平安很清楚,朝廷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全部都做完了。而且这件事虽然关系到国际民生,但并不算是什么机密大事,所以让民间资本注入是个好办法。

有钱大家一起赚,等到那些士绅和商户们都习惯了这样的好处之后,再动别的地方,就容易多了。

不过平安也就是做出一个计划,到时候他会推荐田太监来负责这件事,自己不再过问。

至于道路公司的建筑队,初期肯定是要让西戎和北狄的俘虏来充当的。皇帝之前不是要求他将这些人还给当地官府吗?平安觉得,将所有权交还西北巡抚衙门或是秦州府都可以,然后再让道路公司支付一笔钱,从衙门那边将这一批人租借出来。

而自己铁矿和煤矿上用到的那一批人,也可以比照这个办理,到时候就签个二十年的合同好了,也不必担心后面再来新的长官,把这些人要回去。

既然打算让田太监来做这件事,平安就没有隐瞒,将自己的打算告诉了他。

田太监对其中的运营表示十分不解,“我收了朝廷的钱去修路,这些钱最后还是要交给朝廷,岂不是白费了功夫,将这些钱倒了一手?何不直接由朝廷出资修路?这样还省事些。”

平安只好费力的给他解释了一遍,“但是这并不需要朝廷拿出最初的资本去给你运作,你可以从民间筹集资金,支付工人的工钱,采买材料等等,等到路修好了,再由当地官府结账给你。这样,钱就活起来了。我们的目的是要让民间资本加入进来。”

“可是那岂不是让那些商人占了朝廷的便宜?”

平安觉得有点儿头疼。他不是文科生,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自己也弄得不是那么清楚,跟别人解释的时候就更是如此了。

但他很清楚,自己必须要说明白,因为这番话不光是要对着田太监说,将来更要对着皇帝,对着大臣们说。所以——就当是自己现在先练习一番吧,总比到时候支支吾吾,理不清楚逻辑让人看笑话要好。

所以平安开始思考要怎么说服田太监。

其实平安觉得很神奇,古代人认为,天下的财富是有定数的。你多赚了,那我必定就少了。所以朝廷才总说“不与民争利”,除了明晃晃的看不起商户,觉得他们铜臭不堪之外,未必没有怜悯生民的意思。可惜这种思想从根本上就错了。

而平安要解决的,其实就是这个问题。

“这怎么会是占朝廷的便宜呢?”平安问田太监。

田太监一脸“你别骗我”的表情看平安,“便是我没做过生意,也知道做生意必定是要获利的。咱们让那些商人往那个……公司里面投了钱,要分红给他们,必然要比他们投入进来的本钱更多才可。这一进一出,岂不是那些分红都是朝廷赔了进去?”

“你说得有道理。”平安点头,然后又摇头,“但你忽略了一个问题,我说分红给他们,可没说要把本钱也还他们。”

“嗯?”田太监立刻就生出了几分兴趣,“这话怎么说?”

“只要公司还开着一天,这本钱自然就还要放在公司里,不能退回。若是他们要退回,就得将股份拿出来变卖。到时候这部分本钱,自然由购入股份的人承担。”平安道。

“但本钱还是商人们的,这又有何不同?”

“不同之处在于,你让商人们将钱掏出来了。”平安笑道,“我来问你,咱们一开始时,要筹集多少本钱?”

“自然是足够修一条路。”田太监道。

平安点头,“是啊,这必定是一大笔钱。我们假定修一条路需要一万两银子,等我们修好了这条路,卖给朝廷一万二千两。一千两作为修路过程所耗,一千两作为分红发给股东们。本钱一万两仍旧属于公司,也就是属于朝廷。这么算来,可是只花了两千两,就修好了一条路。”

也许太监爱财的说法是真的,田太监听到这里,立刻就明白了,“其实是将商人们的钱掏出来,交给朝廷来做事!如此只要本钱不退,朝廷就能一直只花二千两来修一条路了。”

田太监代表皇帝,才不会计较地方官府要拿出来一万二千两,而这一万两实际上他们却拿不回去,反正钱还在他手里,那就是朝廷的。

平安也不解释,继续忽悠天下的财富并无定数。

什么是财富?就是钱。但是在钱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呢?那时人们以物易物,所谓财富,就是人们所拥有的一切,也就是生产资料。

远古时期人们茹毛饮血,每天打到的食物只够果腹。后来人们学会了种植庄稼,养殖牲畜,于是每个人能拥有的生产资料,大大超过他本人所需。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工具的研究和使用,每个人能够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都大大多余他自身所需。

也就是因为这样,社会上的人才会划分成各种不同的职业。比如当官的,他不需要自己下地干活,就有饭吃。那时因为普通百姓种出来的粮食足够供给那么多人吃。这个时候的社会财富,肯定比远古时期要多得多。

所以,总体来说,生产资料的总和并不像大家以为的那样是恒定的,而是在不断增长。既然有了增长,那么朝廷就要对它进行占有和分配,而不能任由这绝大部分的财富一直留在私人手中。

古代的朝廷往往都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一开始的时候国家承平,海晏河清,朝廷收到的税还能不停对个方面进行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一片安定,按理说百姓们的生活会过得更好,朝廷能收到更多的税,但实际上呢?

朝廷能够收到的税收,却是逐年递减的。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部分生产资料,其实早就已经被私人占有了。

不管是哪一个朝代,都规定读书人的地位比较高,只要有了功名在身,便可以不纳税,甚至能够从朝廷那里领到钱粮。所以一个读书人不管多穷,只要身上有了功名,很快就能够富裕起来。

为什么?

因为很多地主和商户会主动将自己名下的产业,田地和铺子挂名在这位有功名的读书人名下。这样一来,这些铺子和田地自然不必上税,而地主和商户则会“孝敬”这位读书人。

于是随着国家发展,读书人越来越多,士绅阶层不断膨胀,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朝廷能够收到的税自然就越来越少了。国家为了保证拥有足够的税入,只好收取更多的税银,但被盘剥的却不会是这些地主府上和士绅,而是底层的普通百姓。

一开始的时候普通百姓还能有自己的地,后来他们发现,税越来越重,辛苦一年获得的,也就仅够一家糊口。若是遇到灾年,那就糟糕了,连税都交不起,怎么办呢?卖地。于是地主手里的地更多,百姓的日子却越发艰难。等到这些百姓日子过不下去,忍无可忍的时候,自然就会爆发新的战争,推翻旧的朝廷,建立新的政权。

但只要这种社会结构不改变,那么新的政权,也还是会走上旧的道路。

所以平安的目的,就是要从这些商人和富户,士绅们的口袋里,把他们吃进去的钱拿出来,用一点分红吊着他们,用他们的这些钱来进行社会发展。

当然,跟田太监,平安不能说得太明显。只要抓住一个点就行了:钱放在那里,不会变多,但是拿出来用,就会变得越来越多。朝廷拿不出那么多钱,那就让就这些有钱人掏嘛。

田太监很快被说服,于是带着平安的计划书回京城去了。——好处也不是白拿的,平安索性将说服众人的重任交给了他。这也算是一场考验?田太监能够说服这一路的官员们,京城里的皇帝和大臣们,将来去说服那些士绅富户,就容易多了。

至于平安自己嘛,则是指挥着“道路公司的员工”们,开始修路!

弓箭厂交给有泰看着,水泥厂暂时由秦州府派人看着,反正目前出产的水泥也就只有平安这一家用,而且是在秦州修路。平安跟秦州知州深谈过后,决定免费为秦州修路,如此,衙门这边自然是全力支持他的。

很快,在平安和田太监的“里应外合”之下,沿途各地的官府,基本上都同意出钱修路。毕竟修了路,以后可以设关卡收“道路养护费”,对于衙门来说,也是好事。何况这件事已经上达天听,听那位田太监的意思,陛下分明很关注这件事,若这时候不配合,恐怕这个官也就做到头了。

尤其是排在后面的官员们,他们本来心里还有些犹豫,但是看到其他地方都出了钱,自然也不愿意去做这个出头鸟。反正路先修起来,到时候拿不出钱,就去户部哭穷好了。

就这么着,平安带着自己的建筑队,沿着回京的官道,一路修过去。因为这件事着实新鲜,所以每到一处,必定会引起围观。——百姓们都很关注这件事,而且谁家没有几个亲戚?从别的地方听说之后,便都期待着路修到了这里,自己也上去走走。

甚至还有不少百姓自发的组织起来,给修路的俘虏们送水送吃的,就盼着路赶紧修好,自己也新鲜新鲜。

对于这些俘虏的管理,平安也是颇费心思。

因为这些都是桀骜不驯的年轻人,膘肥体壮,等闲一个能打三个,而平安自己手里可用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所以为了调动这些人的积极性,也为了让他们老实的修路,平安制定了竞争机制。

他将这些人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段路,先完成的有奖励,最后一个完成的,则要受到处罚。

当然,在这里,奖励和处罚,指的都是食物——因为怕这些人吃太饱了会哗变,所以平安平时都很注意控制食物,最多给他们吃个七八分饱,然后劳动一天,又累又饿的睡过去,自然就没有心思想别的了。

不过总这样也不行。其实平安已经察觉到,来到大楚之后,这些俘虏们的情绪是越来越稳定了。

原因无他,在大楚能吃饱饭啊。

在草原上的时候,辛苦就不说了,还经常吃不饱。正因为资源匮乏,才必须要到中原来打劫。现在虽然是俘虏,但也只是做苦力,并不会受到过多的虐待。

这些俘虏都是普通人,没有多大的野心,之前来打劫也是为了活命,加上受到部落首领的裹挟。

现在的日子比在草原时还要好些,若非还要担心家人的安危,恐怕这些俘虏都恨不得就这么安定下来。

也不是没有人想要逃走,只是如今已经深入了大楚腹地,他们在长相打扮上又跟中原人有些不同,更不用说口音问题。就算是逃出了平安的掌控,想要回到草原,也是做梦。

知道逃不了,索性就安生下来了。

在修路的时候发现沿路的百姓们竟然会过来给他们送水送吃的,更让这些西戎北狄人吃惊。

在他们的经历里,跟大楚人仇恨很深,基本上只要见到面,就会打起来。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在大楚人这里得到这种款待。这也让这些异族人生出了奇怪的感觉。

从前他们对大楚人没什么感觉,因为不是跟自己不是一族的,所以就算随便杀死,劫掠,内心也不会有什么波动。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他们发现大楚普通的百姓,跟西戎北狄人也没什么区别,他们没什么战斗力,手无寸铁,但是有热情善良,努力的想要将每一天的日子过好。

大家都是“人”。这种身份上的认同,让俘虏们的观念发生了一点改变。

发现这一点之后,平安正盘算着要出一些更好的福利待遇,让这些西戎人和北狄人能够在大楚内部安顿下来。——总是让人做苦力,看不见能出头的希望,也不是好事。

比如干十年的活儿,就能获得自由,分到田地什么的,不过这件事还要跟西北巡抚那边商量,平安也并不着急。至少在短时间内,这些人还要继续做白工。

之所以弄出竞争机制,是为了避免这些人混日子。之前大家得到的食物都只勉强够吃,人人都一样,干活自然不必那么拼命。但现在有奖有罚,这些人的心又刚刚安定下来,下意识的会想要多为自己积攒一些食物,干活的时候自然会更加卖力。

有了“内部矛盾”之后,他们自然就会将精力都放在这上面,而不会想着反抗军队,或是逃走了。

大概是这种心态的改变,让这些西戎人和北狄人身上的气质也有所改变,跟沿路的大楚百姓们,也开始慢慢的有了接触。平安一路看着这种变化发生,心里忍不住感慨。

他曾经看过一本书,书名叫做《乌合之众》,上面说绝大部分人都是盲目从众,可以被煽动和引导的。事实上也的确差不多,绝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都寻常乏味得令人无趣,而他们所求的更是不多。只要这些需要能够被满足,那么就能够调动这些人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18页  当前第10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02/21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御前总管升职手札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