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_分节阅读_第185节
小说作者:衣青箬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 MB   上传时间:2016-10-12 13:35:37

最重要的是,要在海外稳定下来,也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或许自己有生之年都未必能够做到。所以就算他们发展得真的很好,将来有能力反过来入侵大楚,那也是几百年之后的事了。

虽然赵璨很希望大楚能够千秋万代,但他也明白,这是不可能的。

从古至今,最长久的朝代也不过是周八百年,其中还有一半的时间实际上是分裂的,诸侯各自为政。至于其他朝代,国祚莫不都是只有三五百年。

所以几百年后,大楚究竟还在不在,也实在说不好。操心那时的事,倒像是杞人忧天。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赵璨也觉得能够用这种方法将一部分宗室安置出去,是一件不错的事。反正如今大楚已经有了足够的粮食,往后只需鼓励百姓多生即可。就算宗室们离开时要带走一部分人口,但一二十年之后,也就能够补上了。

在这一点上,平安不太认同。

“虽然人口多了国力就强盛,但我认为与其多生孩子,还不如将精力都放在改造工具上面。”如果进入工业化社会,需要用到的人力自然就没有那么多了。

虽然这也是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是总比一味多生更好。

生孩子这种事嘛,平安还是觉得,养得起愿意生就生。——不过话说回来,在古代本来就已经够奉行多子多福了,从来只有想多生的,少见不想生的。一家有六七个孩子都是常事,所以也没有必要继续鼓励,免得生得太多,对母体损耗过大。

最后赵璨被平安说服了。

所以平安之后会将精力主要投入在两件事情上,第一件是热武器的改良。人口少了,军队的数量势必就会减少,如果不对战斗方式进行改革的话,面对草原铁骑是不占优势的。

而现阶段,热武器在对冷兵器时,天然拥有压制的效果。军队配备上热武器之后,自然就不惧草原人了。

第二件是蒸汽机的研究。

动力是工业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或者说是奠基的一环。有了它之后,才能开始工业革命,让机器代替人来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将大部分的人手解放出来去做别的事情。

这件事实际上平安一直在做准备,不过因为身上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之前一直是做做停停,没有将重点放在这上面。毕竟就算是工业革命,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和平的环境,前期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大部分该铺垫的地方都铺垫好了,赵璨基本上彻底掌控了这个国家,在他的支持下,平安总算可以全心投入这件事了。

当然,人口素质的提升也是不能忽视的。既然人口少,那么每一个人都会成为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

现在大楚可以从海外采购粮食,而且国内的粮食产量也正在不断增多。这种情况下,减少农业人口,对其中一部分进行培训,让他们去做别的事情,就很重要了。

这些事不管是哪一件,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做成的。所以平安在也只是跟赵璨商量了一下,具体的事情,就只能慢慢来了。

现在当务之急要做的,反倒是另外一件事。

朝廷的船队出海,带回来了无数海外的特产,这些东西在大楚十分少见,所以价钱自然也十分让人眼红。尤其是在江南,不少大商人都已经从这其中嗅到了商机。

只不过这是朝廷的东西,他们也不敢打什么主意。毕竟别说是现在的赵璨,就是以前性格比较温和的先帝,也不可能容忍有人挑衅皇室的权威。

不过朝廷吃肉,他们跟着喝一点汤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嘛!

所以就在使臣的队伍入京之后不久,江南那边上了一封奏折,引起了赵璨的注意。

江南商业发达,商家们自然也比别处更有钱。钱和权又一向联系紧密,他们跟江南官场的关系,可想而知。所以这一次江南送上来的这封奏折,就是替这些商户们转达他们的意思。

“江南的商人们想要组织船队,跟官船一起出海做生意?”平安听到赵璨转达的内容,有些惊讶,不过仔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

商人从来都是嗅觉最为敏锐的一群人,哪里能够挣钱,哪里就有他们。不管当地到底是富庶还是贫瘠,反正只要有利润就可以了。

所以这一次朝廷赚了那么多的钱,自然也让他们眼红,想要分一杯羹了。

赵璨关注的是开这个口的人是江南巡抚,可见江南这些商人们的能量之大,就连自己朝中的重臣,二品大员,也会被他们说动,为他们说话。

其实这一点,赵璨当然不是第一个注意到的人,实际上,江南重商的风气由来已久,早在大楚立国之前,就已经是这样了。

而且这些商人们最为油滑,当初大楚从东南洛州起家,征战了大半个大楚,最终立国,战火实际上始终没有蔓延到江南,因为他们见势不可为,早早就表示了归顺。

所以江南虽然也是大楚的一部分,甚至大楚的赋税有一半是来自江南,但是实际上,即使是到如今,朝廷对这边的掌控力却还是没有那么强。

譬如傅彦的家族,当初不愿意为大楚出仕,却能够安稳的在江南隐居,便可见一斑。

反倒是财帛动人心,不少大楚官员在江南任职的时候被钱财打动拉拢,为这些商人们开了不少方便之门。

除此之外,大商人们跟江南那边的世家之间,关系同样错综复杂。而江南读书人多,在士林之中的地位又举足轻重,所以朝廷即便是想要动一动,但也始终顾虑重重,难有成效。

当初平安让徐文美前往江南,又从秦州刘家那边入手,在江南做了不少铺垫。最后还打算将冯玉堂也弄到江南去,其实就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是因为后来图书馆的事情,跟江南温家搭上了关系,开始合作,这件事反倒不好动手了。所以冯玉堂也回到了京城,负责武学的工作。

不过现在,平安倒觉得自己想要做的许多事情,江南都可以成为切入点,保持这样倒也没什么不好。

所以听说这些商人想跟着官船出海做生意,平安倒觉得也不是不可为。

“江南财富占天下大半,若是再让他们这样发展下去,是否不妥?”赵璨问。

平安道,“那就不让江南独占鳌头。全国各地的商人,若是有心,都可以跟着出海,不就可以了?甚至如果没有船只,朝廷这边也可以提供,只不过要支付一笔钱租用。”

“只是恐怕他们想要跟随官船出海是假,探查海路是真。”赵璨道。他也知道商人秉性,不可能一直都跟着朝廷,出这份租金。那些大商人家中有财,要建造大船,组建船队独自出海并不困难。

平安笑道,“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并不指望一直出租船只获利。海贸利润丰厚,朝廷自然也要设立海关,收取关税。”

官府要做的事情自然不是去跟那些商人抢夺生意,而是收取各种税收。

所以让这些商人去海外做生意,实则是互惠互利的好事,对大家都有好处。

这世上哪有绝对的公平,后世喊了那么多年的共同富裕口号,最终不也是先富带动后富?

只有这些大商人存在,市场活泛起来,商业发展,才会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只要这些商人没打算叛国,只是想要挣钱的话,为什么不同意?只要设立相应的律法限制住他们就可以了。

而且,退一步说,赵璨想要插手江南的事情,一味站在对立面是肯定不行的,至少也要找个突破口。

“这一次的事情就是个不错的突破口,”平安说,“如果能够让这些商人们跟朝廷站在一边,那么江南的事情,自然而然便能够解决了。”

商人们如果想要得到好处,自然要紧密的围绕在朝廷周围。到那个时候,朝廷占据主动地位,还怕他们会不听朝廷的号令么?

恐怕巴不得朝廷这边多出点儿新东西,好让他们也跟着分一杯羹。

平安的这一套理论赵璨自然是知道的,也知道平安一直走的是“有好处大家一起分享”的路线,许多时候甚至会主动将好处让出去给别人,就是为了事情能够顺利进行。

所以到现在他做了那么多的事情,但实际上许多人并不知道背后的人是他,得了好处名声的人也不是他,但平安自己反倒好像很享受这种感觉,低调的站在别人背后,而不是自己出去出风头。

用平安的话来说,要低调,闷声发大财才是道理。

不过,赵璨也必须承认,这种办法的确也有可取之处。而当平安将它跟国家大事联系在一起,似乎也没有什么违和感。

毕竟,即便是国家大事,但是说到底,还是绕不过“利益”两个字,既然有利益牵扯,那么平安的这种利益均沾的做法,就是可行的。

所以最后赵璨被他说服,给了江南那边肯定的回答,同时让人将这个消息公布在皇楚日报上,征召商户出海做生意。到时候消息自然能够随着报纸传递到各地去,如果其他地方的商人有意,自然会主动来联络官府。

当然,江南的商人看了之后或许会不大高兴,毕竟他们本来是想吃独食的。不过这个当口,他们也不敢跟朝廷闹翻。

于是虽然已经入了冬,按照往年的安排,应该是除了过年没有什么大事要办的,但是现在朝廷上下却是一片火热,都在忙着出海这件事。毕竟要组建出一只商船船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这件事忙碌了整整一个冬天,才终于协调好。

第一次出海,商人们都没有自己备船,而是租用朝廷的大海船——论到造船技术,民间毕竟还是比不得官方。第一次试水,结果如何谁也不知道,就是江南的商人们,也没有自己制造船只的意思。

租船费用和护送的费用,朝廷收起来自然不会客气。国库有了一大笔的收入之后,原本隐隐有些不赞同此事的人,都改变了态度。

只不过,这之后赵璨想要开海关的事情传扬出去,大臣们便争抢着想要弄到这个好差事。

毕竟现在谁不知道,出海这件事利润很高,如果能够拿到这个位置,就算不动朝廷这边的赋税,只收取一些商人们的孝敬,或者自己也准备一些货物托人带出去出售,便能赚的盆满钵满。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赵璨早就已经有了安排。这样的位置,自然是要留给他自己的心腹。否则交给别人怎么可能放心?

同时,改组之后刚刚成立的监察院,也会同时派人前往监督,免得里面出现什么猫腻。因为是改组之后的第一个大动作,所以在海关组建之初,顾文珩甚至会亲自前往江南监督,等到后期平稳之后,再换成别人。

所以到了第二年开春,船队出海时,海关基本的雏形也已经有了。这些船只离开回来都要按照携带的货物交税,真是半点都没有浪费。虽然商人们因此深恨,但是也只好交了钱。毕竟谁都不想失去这么一个大好的机会。

海贸究竟利润如何,暂时谁都不清楚,但是整个大楚叫得上名号的商人都聚集在了船上,谁也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这个时候,就算朝廷压榨,他们也只能认了,何况朝廷只是按照规矩收税?

眼看海贸如何还不知道,但又是一笔银子入账,朝廷上下都乐呵呵的。

就在这个时候,平安跟赵璨商量着,改良了税制。

原本大楚的税收,实际上是以农业税为主的。但以后工商业肯定会更加发达,这方面的税收比重会越来越多,所以平安觉得,税制必须要提前制定好,免得到时候被人钻空子。

除此之外,既然国库还算充盈,有了别的收入,也就没必要对普通百姓收那么高的税。

要知道,就算是现如今风调雨顺,赋税已经是历年来最低,但实际上还是十税一的高额比重。

当然,这个税率也不至于让百姓吃不起饭,奈何如今还有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土地都是地主家的,普通百姓要重地,只能向地主佃田来种。除了上税之外,还要向地主交至少三成的收入,剩下的自然就不够生活了。有些地主收税更重,那佃户的日子更难过。

还有些土地因为挂在士人名下,所以不需要交税,但一样要向这些士人教三成到五成的孝敬,跟收税并没有什么分别。

平安其实很想将这种免税政策取消。但是他很清楚,这个时候就贸然去动统治阶级的利益,触动了官员们的神经,这件事根本就不可能做成,说不准所有官员们还会联合在一起抵制,闹到那个地步就不太妥当了。

所以目前,只能暂时先减免农业税。平安的目标是在几十年内,逐渐将农业税减少甚至取消。到那个时候,恐怕就不会再有百姓愿意租别人的土地来种了。——国家都不收税了,地主反倒要收那么多的粮食,谁会同意?

而且随着商业发达,官员们的视线也会转移到这上面去。毕竟相较于买田出租收租子,做生意来钱要快得多。后世你只听说过官员的亲属从商,何曾听说过他们去农村承包土地的种田的?

再加上田地慢慢租不出去,收不到多少租子,双管齐下,到时候他们自然不会再那么重视土地。

那个时候,才是进行土地改革最好的时机。

平安将这个目标定在了自己有生之年,用几十年的时间去耗,相信总能够等到的。

所以这第一步,赵璨将农田的赋税降低到了三十税一。

因为国库刚刚收入了一大笔钱,完全是赵璨这边折腾出来的,而且减低赋税,轻徭薄役本身也是每个朝廷最大的追求,没有不同意的道理。所以这个提议在朝堂上一点水花都没有溅起来,顺利的通过了。

赋税之外,平安对徭役也有些想法。

官府征徭役,无非是修河道,修路,运送物资等等,需要民夫。不过现在水泥路开始铺开,修路这一点就不需要了。其他的都可以以工代役,由官府出钱雇佣百姓干活,这样既能够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也不至于会让他们因为家中壮劳力被征走而陷入困境。

不过这个想法提出来,朝廷上讨论的时候却并没有立刻通过。许多朝臣都认为做这些事情当地百姓也能够得到便利,他们出力干活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需要这么麻烦。

实际上,平安直到听到了这些人的争论之后才知道,原来朝廷抽壮丁来做这些事情,别说工钱了,就连口粮也是要他们自带,官府不管的!

有时候他真的觉得,古代的统治阶级对待百姓,真的就像是对待牛羊一样,让你出去吃几口草就已经是恩典了,怎么能要求更多?——这甚至是许多官员的认知,就算是那些贫苦出身,最后终于凭借自己的能力挣得官身的官员,不少人竟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普通百姓,就只能任人任意盘剥,好像还是莫大的恩典。

这件事让平安的心情非常不好。

但是这些事又不能够撂挑子不干。因为他不做,那就没有人会去做了。

平安自从来到这里之后,一直努力让自己的想法更靠近这些古代人,这样自己做起事情来,掣肘自然会更少。这是他第一次清醒的意识到彼此之间的不同。

第184章

其实平安一直很清楚彼此之间的不同和差距,但这是他第一次生出厌恶的感觉。

同时又如此的无力。

因为他知道,普通百姓的确是丝毫反击之力都没有,即便他想要帮助他们教训一番这些自认为很了不起的官员,也根本做不到。

平安从没有什么时候像现在这样明白“阶级”两个字究竟代表了什么。就算自己出手,让这些官员被罢免,甚至被夺去官身,但他们也仍旧是士人之中的一员,仍旧可以高高在上,回乡之后靠着旧日积蓄,继续盘剥当地百姓,供自己挥霍度日。

当然平安也可以根本不给他们留一点后路,直接让他们什么都没有,只能凄苦度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18页  当前第18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85/21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御前总管升职手札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