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_分节阅读_第184节
小说作者:衣青箬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 MB   上传时间:2016-10-12 13:35:37

朝廷这边得到了消息,便立刻主动出击,将这件事情公布。正好跟崇州那边的消息差不多时候传出来。听闻这是大楚自己的船队,而且下了一次南洋,还带回来了数之不尽的粮食,百姓们自然欢呼雀跃。

不管是船队所代表的强盛国力,还是足够整个大楚吃上半年的粮食,都是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好事。

这一两年来,朝廷时不时的就要弄出一两件让百姓们目瞪口呆,继而津津乐道的事情,有时候一件接着一件,简直令人目不暇接。从一开始的不习惯到现在的习以为常,百姓们也经过了一场巨大的洗礼。

好在过程之中,有报纸时时引导舆论,倒也没有出什么问题。毕竟这些事情都是朝廷主持的,就算百姓们一时弄不明白,也觉得朝堂上的大人们更加高明,不可能会做错事。而之后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件事的确是没错。

所以现在不管是互市还是出海,虽然之前一点消息都没有,但是大楚的百姓还是接受良好。反正是好事,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坏处,为什么不高兴?

当然,也有已经习惯了这种信息交流,变得更加敏锐的人看出了问题。比如朝廷虽然公布了消息,但是却完全没有任何解释不过相较于从前,这种做法已经十分难得了。所以这些从那时候过来的士人也不会质疑。

况且认真说起来,朝廷开设海军的事情,也不是没有任何端倪。

从熙平二十二年开始东南那边就已经开始组建船队了,只不过那个时候,船队只负责为普通的渔船护航,顺便从海里捕捞一些海鲜和珍贵的海产——其中许多东西还卖到了全国各地。

因为这样,所以很少有人将这支团队当一回事,更没想过几年过去,他们居然连南洋都去得了。听说那边有许多国家,风土民情更是大异于大楚,不知道是真是假?而且这一次船队回来,也不知道有没有带来那边的特产?

于是船队的归来,得到了所有人的热烈欢迎。

一部分人员在崇州卸了船,将粮食暂时存放,等待朝廷的调拨不提,还有一支队伍大张旗鼓的一路进京。

这是赵玠所率领的使团成员,他们去了一趟南洋,得到的消息自然也不少,需要送回来交给赵璨。除此之外,这一次还有不少南洋小国的使者跟随他们一起,前来朝拜天朝上国。

虽然山路难行,但是这么多年,中间当然也不是一点往来都没有。否则的话,大楚人也不会知道那边还有小国家,甚至粮食一年三熟了。

所以在这些小国之内,也流传着关于天朝上国的故事。现在大楚的使者来到,带来了那么庞大的一支船队,自然更让这些小国又是景仰又是惶恐。在交易结束之后,又派遣使臣跟着船队前来朝拜,希望能够建立两国邦交。

这样的好事,自然要一路敲锣打鼓,好生宣扬。

毕竟对于中原国家来说,四夷来服,万邦来朝,从古至今都是皇帝和朝臣们最大的追求。

这一路上京,花费了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消息已经传到了大楚的每个角落。而且趁着这个机会,平安这边自然也跟使团取得了联系,甚至其中有一部分人已经提前进京,将这一次拿到的消息都交了出来。

平安趁热打铁,让皇楚日报出了一期特刊,专门介绍南洋风物,各种路上见闻等等,务必要让绝大多数大楚民众知道那边的情况,朝臣们更是要烂熟于心,这样等到使团入京之后,面对他们才不会毫无准备,措手不及。

开启明智这件事,平安一直觉得,如果不能让他们读万卷书,那么增广一下见闻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总是要强调老人的经验比年轻人更多?因为他们经历过更多的事,懂得更多的道理,见识也更多。所以只要让百姓们知道的东西更多,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广阔,那么他们的眼界自然会开阔,看事情的时候也不会再只囿于原本生活的小圈子。

这样长此以往,潜移默化,他们自然便会开始思考周围发生的事情,而平安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实际上,他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理智起来。因为即便是在平安穿回来之前的后世,那些普通百姓之中,还是有很多根本不会去想这些大道理,也不关心国家大事,眼睛里只能看得见眼前的三寸之地,柴米油盐。

这种事情强求不来,他只要做到影响其中一部分人就可以了。

事实证明,这么做的效果很不错。

别的地方暂且不说,京城百姓现在提起南洋的事情来,已经能够说得头头是道,仿佛自己亲身经历过一般。

他们原本就有一种天子脚下子民的骄傲,天然就具有政治上的敏感性,对于国事也比别处的百姓更加关心,现在有了何这种新鲜事,没有不过过瘾的道理。

而使团那边传来的消息,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其实江南的水泥路是第一个铺好的,现在从京城到崇州,快马不过七八日的功夫。就算不行,走上一个月也足够了。毕竟路好了,节省下来的时间是很多的。

但是使臣生生走了两个月,一来是京城这边需要做些准备,二来也是为了让使团们更加明显的感受到大楚种种天朝上国的威势。

——而江南本来就是大楚最为富庶的地方,在大楚商人也并不算是贱籍,对于服饰的规定更是没有那么严格。所以路上即便是普通百姓,也可以穿得起棉布或者绸缎。

这一路的见闻,彻底的折服和震慑住了那些小国来的使臣,让他们心中又羡又妒,又敬又畏。

如此一来,等到他们抵达京城时,对着朝廷派出的官员,自然已经没有了任何脾气,怎么安排就怎么做,还生怕做错了会惹人笑话。

使臣觐见的时候,平安也跟在赵璨身边观摩了一下。

看到这些人战战兢兢的模样,平安忽然有点儿明白为什么古代人那么喜欢“四夷来服”了。因为这种感觉的确是很爽,光是凭着国力就让对方敬畏不已,主动拜服,这就跟点家升级流爽文之中的主角只要王霸之气一放,小弟纳头便拜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中国古代的各个王朝,才总是像冤大头一样,只要周边小国表示臣服,前来朝拜,便立刻会给赐下许多的金银珠宝,各种好东西。

甚至一度有许多小国年年来朝,就是冲着这些赏赐。跟大户人家的穷亲戚前来打秋风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大户们为了彰显自己的财力,或者为了博个好名声,总是来者不拒,多少都会给点儿钱粮。

这种做法平安说不上来好不好,但是他不会采用。

在平安生活的年代,许多中国人已经没有那么大方了。身为一个“曾经穷过”的国家,在外交手段上,不再那么高高在上,该争的争,该放的放。平安自己也习惯了这种做法,所以就算这些国家真心拜服,他也没有做冤大头的意思。

倒是彼此友好往来,互相帮助挺不错的。

所以这一次,这些国家得到的赏赐并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各种优质粮种、种植方式以及工匠和各种手艺,给他们这些东西,远比赏赐金银好多了。

毕竟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接待使臣的事情自然会有别人去做,平安只需要定下主要的基调就可以了。他现在正陪着赵璨接见已经一年多没有见过面的赵玠。

跟去年比起来,赵玠身上已经褪去了那种少年人的青涩,变得沉稳了许多。海上风霜雨露,他看上去黑了许多,但却也壮实了。看来这一次出海前往南洋,也给他带来了许多影响。

眼界开阔之后,会发现过去所在意的那些东西,现在似乎都不算是什么了。所以十六岁的少年现在即便站在赵璨面前,也显得十分从容不迫,丝毫没有惶恐畏惧的意思。

“看来十一你这一年过得不错。”赵璨将他打量了一番,道。

赵玠道,“多谢皇兄挂念,弟弟的确是过得不错。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身体,也懂得了许多从前不明白的道理。”

以前他一直认为自己能够走的路就是那么一两条,堵死之后就没有任何办法了。但是见过了外面的世界之后,他才发现,那种想法实在是太狭隘了。

这个世界那么大,总有他的用武之地。

赵玠爱上了船只破开风浪的惊险,也喜欢上的榻上陌生土地时的激动人心。他发现,相较于待在国内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他更喜欢这种探险开拓的工作。好像自己的心脏每天都在激烈的跳动着,自由自在,没有任何束缚。

“你能这样想,朕就放心了。跟朕说说你这一路的见闻。”赵璨道。

这个见闻当然就不是写在皇楚日报上面的那些风土人情了。这些东西谁都能说得出来,不需要特意派遣一位皇室成员前往。赵璨想要知道的,自然是南洋的政治格局,各个国家的情况等等。

赵玠显然也心知肚明。——也许他一开始不知道,但是出去之后,自然而然的就开了窍,开始注意这些东西。所以这个时候赵璨问起,他回答起来也丝毫没有滞涩,很显然早就有所准备。

别看南洋的地方只有大楚一路之地那么大,但实际上却分裂成了许多小国,彼此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不说,每个国家国内的局势也不尽相同。所以这一说,就说了整整一下午。

平安在旁边听了一会儿,大致有了一个轮廓之后,便离开了。赵璨要跟赵玠说话,其他事情也需要有人处理,不能让朝臣们一直等在外面。他自然要出去将他能做主的事情都安排好了。

等到再回来时,谈话已经告一段落,赵璨正道,“朝堂上一大摊子的事情,朕实在是走不开。你能代替朕出去走走看看,倒也不错。”

说到这里,见平安进来,他便招手让他过去,又对赵玠道,“朕费了那么多的功夫训练海军,又让你到那边去,自然不是只为了去一趟南洋。实际上你应该也知道了,从南洋往南,还有无尽的海域。海域对面会有新的陆地,听说一路往前走,还会遇到许多国家,甚至还有未开化的民族,这才是朕的目标。具体的事情,让平安跟你说吧。”

平安就接过了话题,换赵璨出去处理那些他不能做主的事。

他拿出了一张自己凭着记忆画下来的世界地图,对赵玠道,“这张是地图,不过未必准确,还需要你们慢慢探索修正。”然后才开始给赵玠讲解一路上会遇到的地方,哪些地方可能有人居住,哪些是不毛之地,但实则底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等等。

赵玠听得惊异不已。

无他,许多地方他也是出海之后才隐隐听说有这么个地方,但是就算经验最老道的水手渔民,也是不敢往那边去的。却没想到,平安居然能将那边的东西说得这样清楚。就算他一再强调其中可能会有谬误之处,也足够令人震惊了!

莫非大楚的先祖就曾经探索过那个地方?又或者朝廷从什么地方得到了这所谓的地图?

赵玠知道这不是自己应该问的问题,所以只是将疑惑埋在心里。不过经过这件事,他因为开拓眼界而生出来的那一点点骄傲,便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自己走出去才能知道的东西,兄长坐在皇宫之中便能得知,而且比自己更加清楚。这让赵玠有些颓丧,但同时又满心佩服。

甚至还隐隐生出了一个念头——果然,皇帝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皇兄能够坐上这个位置,实在是实至名归。

但不管怎么说,平安的这一番讲解,等于是将赵玠将来数十年内要做的事情都指出来了。虽然不是自己探索出来的,但赵玠心中也生出满腔豪情,不论如何,他总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大楚增添一份光彩,这已经足够了。

谈话结束之后,平安亲自送赵玠到宫门口,并且告诉他接下来会有一段假期,可以在家里陪伴太妃。

不说船队离开时要将使臣送回去,就是冬天也并不适合行船出海。赵玠要再次离开,至少要等到明年春天了。

同时平安还问了一下赵玠的意思,“有一件事情,陛下方才可能忘了说,不过心里是一直惦记着的。王爷如今常年在外奔波,家中太妃也不可无人照顾,况且王爷到了年纪,也该成亲了。陛下想问王爷的意思,是否要在这段时间里,将婚事操持了?”

这时候海边的渔民们还认为船上有女人会出事,平安虽然不信,但暂时也不能挑战这种风俗,只能慢慢来。不过这样一来,赵玠下次一去可能就是三五年,婚事也不能不安排。

赵玠踌躇片刻,才道,“未曾建功立业,不敢提此事。母妃的身体还算康健,料想几年之内应该无妨。等下次回来再说吧。”

既然他自己这么想,平安当然不会强求。反正让人家结了婚之后就分居两地也不大道德。

回宫之后,平安对赵璨提起此事,赵璨也道,“十六岁还小,倒也不必太过着急。”

平安叹气,“着急的不是我,是太妃。”

儿子出门在外,一点消息都没有,太妃一个女流之辈知道的事情有限,总不免会提心吊胆,担心这件事也是正常的。这娶妻的事情,还是他托郑贵妃转达,平安才知道的。

说起来很有趣,明明郑贵妃从前对赵璨和平安是最为不满的——在所有嫔妃之中他地位最尊贵,出身也最好,儿子赵瑢更是一向得宠,郑贵妃曾经对皇位势在必得,却没想到被人半路截胡,对赵璨自然喜欢不起来。

但是现在管着一个大厂子,有了事情做,平时跟平安难免也有些往来,如今郑贵妃的态度倒是平和了许多。

不过这只是郑贵妃的态度,赵璨的几个兄长,虽然这一年来看起来挺老实的,但是内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平安也没有想到,他才跟赵璨说起这件事,这几位王爷那边就有了动静了。

这一次他们还是托了郑贵妃来说项。

原来看到赵玠出海之事后,几位王爷也开了脑洞,觉得这件事情赵玠能做,他们为何不能做?尤其是听说海外还有许多番邦小国,又有许多不毛之地等待开垦之后,心思灵活的已经是满心火热了。

到海外去开垦一片土地,自己逍遥自在,强过在这里看赵璨的脸色不知道多少倍。

虽说海外的生活势必会不如大楚安逸,但如果他们是只需要安逸的人,那也就不会有之前的夺嫡之争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些东西也不是不能够忍耐。

所以他们希望赵璨能够给与这样的特权,让他们带着一批人出海去开拓地盘。

这个要求有点儿出乎平安的预料,说起来这种处理办法,点家文里好像也经常出现。宗室子弟那么多,养不起怎么办?发配到海外去,各自占一块地方自立吧!反正不会影响皇帝的权威。

而且说起来,夺下来的这些地方,名义上也是大楚的疆土,只是藩王自治罢了。这也算得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开疆拓土。反正赵璨自己一个人不可能治理那么大的地方,总要有人去管,这些宗室自然比大臣更合适。毕竟他们还姓赵。

第183章

“其实不妨答应他们。”平安对赵璨说,“反正国内是没有安排他们的地方了,若是能自己找到出路,也不算坏。”

“道理自然如此,只是要操作起来,却未免牵涉到许多方面。”赵璨道。

他们要去开拓新的国土,总不可能独身一人前往,军队要不要带?百姓要不要带?各种工具和人才要不要带?

这些人和物给他们带走之后,自然不会还回来。对于大楚不可能毫无影响,要将这些都安排好,也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除此之外,这些地盘将来名义上是接受大楚羁縻,但究竟如何谁也说不清楚,万一将来反咬一口,大楚也不可不防。

赵璨倒不怕这些,只是总要设想周全才行。

平安点头道,“也对。不过真要让他们出去,也不可能匆忙成行。事先要经过许多准备,这些都是可以安排的。”

首先,起码要等赵玠这一次回来之后,弄清楚沿路的地图和现状之后,才能根据这些情况来进行安排。而且赵璨既然担心他们在海外独大,那么一片地方多安排几个人不就行了?

反正……赵姓皇族别的没有,就是人口多,将他们都打发出去,恐怕整个地球还不够分的。

听到平安这么说,赵璨一时竟也不知道该露出什么表情。

“好吧,你说得也有道理。虽然外面的世界宽广,但也不会是没有数的。况且,就是我大楚兵强马壮,国力强盛,周遭还有许多小国虎视眈眈。我想那海外之地,估计也差不多。”最后他道。

反正前期安排还需要很长时间,如何协调这些人,让他们互相牵制,总可以慢慢安排。况且他们的心思放在了外头,自然不会再觊觎自己的位置,国内也能安稳下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18页  当前第18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84/21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御前总管升职手札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