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_分节阅读_第183节
小说作者:衣青箬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 MB   上传时间:2016-10-12 13:35:37

之前的战争之中,西戎和北狄战败之后,都派了人到大楚来求和,所以之后战事结束,大楚还得到了少量的赔偿。实在是两个地方都元气大伤,也给不出什么好东西了。

之后的这几年里,彼此之间都十分和谐。就连西北边境,也少有草原人过来劫掠了。

不过这也是因为这几年风调雨顺,草原上因为人口锐减,食物倒也不必担心不够吃。

但是去年北方大旱,大楚国内粮食大量减产,西戎和北狄自然也受到了影响。但是他们现在有所顾虑,并不敢随便到边境来打草谷,免得惹怒了大楚,再次引来战争。

但人总要吃饭,一个办法走不通,自然就会想出别的办法来。

还真别说,西戎和北狄那边的确是想到了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不能打草谷,还不能花钱买吗?

虽然大楚跟这两个国家之间,素来没有贸易往来。但那只是官方的说法,在民间却未必就是这样。毕竟非但大楚这边有他们需要的粮食,西戎和北狄那边,也有许多大楚需要的东西。

皮毛,药材,矿产和其他一些特产的东西,在大楚这边都很能够卖得上价钱。

所以,其实从很早以前开始,大楚这边就已经开始有商人为了利益,偷偷的往草原上贩货了。只要不卖朝廷明令禁止的那些东西,再跟边境的将领们打好关系,便能人不知鬼不觉的将货物运出去。

毕竟虽然两国之间有疆域,甚至每天都有人巡视,但两边又没有用围墙隔出来,想要过界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不说别的,当初平安在外面的时候,还曾经在河北那边,偷偷溜到长河部落境内去过呢!那也没有走正规渠道,而是私底下走小路溜过去的。

商人逐利,这种事情其实早已有之,只不过一直以来影响不大,所以官方这边索性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两边通商,贸易往来,总比打仗要好得多吧?

所以这一次,西戎和北狄那边,索性就撺掇着贩货的商人多运一些粮食过去交易,这样一来,他们不需要来打草谷,也能够吃得饱饭。

结果这一运就出事了。

之前的货物量小,不容易被发现,但是现在数量实在是太大,引起了怀疑。于是西北那边就抓了一个商人,问出这些情况之后,便报到了京城来,请赵璨裁决。

——当然,这些情况,是在外人眼里看来。

但实际上,没有得到官方的默许,这些商人们胆子虽然大,但也不可能随意增加货物。二来交易进行了那么久,为什么早不抓晚不抓,偏偏这个时候被官府的人给抓住了?

这一切都是冯玉堂当初在西北所做的安排,为的就是引出这件事情来,好为后来的事情进行铺垫。

所以虽然偷偷贩货的行径违了法,但是因为并没有什么违禁的物资,所以这件事最后也只是轻轻放过。只不过朝廷又再三重申,不允许商人进入草原行商,否则下次再抓住,就要没收全部家资。

这个命令看上去非常严厉,但实际上只不过是个幌子罢了。

因为赵璨紧接着就在早朝的时候提起了这件事,认为西戎和北狄能够想到购买粮食而不是直接过来抢夺,倒是个可喜的变化。

这种说法,朝臣之中有些人十分赞成,觉得大楚天朝上国之威震慑住了那些蛮夷,让他们不敢轻易来犯,而是想要花钱购买,这是一种十分巨大的进步。

但是也有人认为,蛮夷就应该都饿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方的损失越大,自然就越是没有能力对大楚发动战争,长此以往,大楚势必会比他们强盛许多,等他们明白拗不过的时候,自然会来归顺。

这种想法当然不是没有道理。

只不过人都是有自尊的,如果西戎和北狄人到了那个地步,不得不对大楚臣服,他们心中恐怕并不会福气,从而时时刻刻都记着,等到自己强盛之后,再次反叛。

——实际上,在今日之前的历史上,这种归降又反叛,反叛又归降的戏码,已经不知道上演了多少年了。不独是大楚朝,往前数几个朝代,均是如此。

是因为中原王朝的天威不够吗?显然不是。否则也不能令他们主动归降了。但实际上,不能收拢人心,这些异族人自然也就一直怀着异心,不能融入大楚。

所以赵璨认为,那只不过是过去的方法用错了。

平安这一次提出来的怀柔政策,让赵璨觉得十分可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到时候,就连被影响的那一方也不会感觉到,还有比这更好、更不费力气的办法吗?

所以虽然朝臣中有人反对,但赵璨仍旧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既然戎人和狄人愿意花费财物,换取粮食,朕以为换给他们也未尝不可。对于他们来说,若是能够吃饱肚子,想来也不会有人再想来我大楚劫掠。如此和平可期。”

“陛下不可!”有朝臣坚决反对,“西戎与北狄与我朝有不共戴天之仇,将粮食售与他们,这与资敌何异?”

这种激进派的想法,甚至不需要赵璨出马,自然有人开口反驳,“林大人此言差矣!又不是白白将粮食与他们,而是要用财物来换的。西戎和北狄国内土地贫瘠,出产有限,若是将这些东西都用来换取口粮,自然也就不能再发展其他。对我大楚岂会无用?”

比如矿产,原本这两国的冶铁技术就比不上大楚,如果矿产还都用来换取粮食的话,那就更不必提了。

到时候就算他们生出异心,大楚兵强马壮,甲胄俱全,而他们却连兵器都造不出来,还打什么仗?

只要大楚这边捏紧了战略物资,只出售无关紧要的那些东西,长此以往,西戎和北狄靠着大楚吃饭,等于是被捏住了命脉,还不是大楚说什么就是什么?

聪明人也不少,赵璨这么一提点,他们都想到了关键之处,对于赵璨的这种打算,倒是十分喜闻乐见。

毕竟,就算大楚的军事实力更加强横,但是战争谁都不喜欢。因为那意味着要消耗更多的钱粮和人口。——既然反正是要消耗粮食的,何不就用来卖给草原人?

当然,反对的人理由也很充分:“我大楚连遭天灾,如今国内储备的粮食,只足大楚子民敷用。若是售卖给草原人,等到青黄不接之时,难道要我大楚数千万百姓饿肚子?”

此言一出,之前还赞同的人纷纷闭口不言。

客观条件的确也很重要。虽然跟草原贸易是大事,但也不能因此就克扣国内的粮食,否则万一百姓因为吃不饱饭闹起来,对大楚有什么好处?这又不是打仗时必须如此,所以不少人都沉默了。

赵璨道,“诸卿放心,此事朕自然也有计较。这数千万百姓都是朕的子民,朕又岂会弃他们与不顾?”

接着,赵璨抛出了一个让群臣震慑的消息,“我大楚海军船队,已经下了南洋采买粮食。听说当地气温热,四季如春,粮食可得每年两熟乃至三熟,产量颇丰。只要能够从彼处购入粮食,自然不必担心国内缺粮。”

朝臣们都被这个消息给镇住了。他们对于南洋那边的事情多少也听说过一些,的确是像赵璨所说。

之前也不是没人想过要去那边贸易。但是西南的山道难行不说,越是往南,山中瘴疠越多。在大楚国内就是如此,根本走不出去。折损了不少人之后,大家才打消了这个念头。所以想要从陆地上进行贸易,是非常困难的。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赵璨居然能够想到从海上过去的办法。想到也就罢了,他居然已经开始做了,甚至连船队都派出去了。而这件事,从始至终都瞒着所有人!

这下大臣们看待赵璨,又跟从前不同了。

这位陛下的手段和魄力,比他们想的还要厉害些。这么大的事情,说做就做,居然也没有跟任何人商量。也就是说,他没有动用国库的银钱,始终只用自己的内库来支撑!

现在事情做成了,将消息往外一抛,朝臣们还能说什么?

最后同意这种想法的人占据了主导地位,赵璨见形势大好,便一言将此事定下了,“即日起便在西北设立市场,与草原互市。国内的商人想要交易的,都可以前往。但所售货物,必须要经过官府的查验,不可有盐铁等物资。”

至于贵重物品奢侈品乃至四书五经诗词歌赋,这些自然都多多益善。听闻草原部族,颇有许多人慕我中原文化,若是能够用这些书籍将他们教化,倒也是一件好事。

事情定下来之后,消息很快就穿到了商人们耳中。

对于那些原本偷偷贸易,垄断了这条商道的商人来说,这算是个噩耗,毕竟将来竞争的人更多了。但其他商人却都是喜闻乐见。毕竟西北的货物新奇,弄到大楚来说不定能赚一笔。而大楚这边迈过去的东西,价钱自然也不能低了。

考虑到这种竞争关系,赵璨已经让人制定出了一份价格表。这些都是比较寻常的商品,定价之后,也免得出现恶性竞争,万一为了卖出去东西大肆降价,那贸易的意义就不存在了。如果是商人们独有的商品,那就随他们自己定价。

既然是有针对性的,消息自然很快也传到了西戎和北狄,他们在认真考虑之后,都往大楚这边派来了使者,一来感谢大楚开设贸易,恢复邦交,二来也是希望他们的人也能带着货物到市场上来售卖。

大楚这边本来就是这个意思,自然不会拒绝。

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北边的长河部落也听说了这个消息,同样派遣了使者前来大楚,希望能够进行贸易互市。

他们是怎么想的,是否想要窥探大楚的虚实,还是有别的目的,赵璨并不知道,不过河北本来也在他的规划之中,同意互市倒也没什么问题。

当然,虽然双方都有意向,但事情要定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商(扯)议(皮)。

反正边境那边准备互市的地点,订立规则等等也需要一段时间,正好用来商量这些,两边都不耽搁。

要跟草原人谈判,自然要选个合适的人选。

现在大楚站在主动地位,别说是赵璨,就连六部重臣,也不需要亲自出马去做这些事,只需要指定几个属官就可以了。倒是领头的人,比较令人犯难。

此人非得要精通草原的事务,而且手段灵活口齿伶俐,这样才能在谈判之中不落下风,为大楚争取到足够的好处。

大楚的能人不少,但是文臣们对于草原部族的事情,也就只是耳闻罢了,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能不能够做好,实在是令人担忧。

就在大家发愁的时候,赵璨钦点了冯玉堂负责此事。

冯玉堂原本回到京城之后,就开始负责武学,而且还是作为开阳的副职,虽然武学已经开始得到了朝臣们的重视,甚至在武学之内,他本人也颇有名声,让将官们福气,但是外面的人却是不知道他的名字的。

所以赵璨点了他的名字,一开始大家连此人究竟是谁都没有摸清楚,一时间都有些懵。

等到知道说的是谁之后,心中都不由犯嘀咕。

冯玉堂在西北待过的事情,稍微查一查就知道了,并不是什么秘密。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太低调了,名不见经传,这样的人能够应付得了这件大事吗?

然而事实证明,赵璨的眼光从来不会出错。冯玉堂在接手了使团这边的事务之后,很快就摸清了对方的底线,为大楚拿到了最好的待遇。

等到送走西戎和北狄的使者,长河部落的人又来了。

照旧是冯玉堂接待,也仍然成功的从长河部落身上扒下了一大块肉,让人津津乐道。

经此一役,冯玉堂本人倒是彻底的打响了名声。跟他一起共事,负责接待使团的官员们不遗余力的为他宣传,很快就让人知道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了,冯玉堂的机变和灵活应对,自然也令人赞叹。

虽然没有人知道就连西北互市这件事,从头到尾也都是他所主导,但冯玉堂还是获得了极大的名声。就连京城百姓,也知道了他的名字。在听说他至今尚未娶妻之后,媒人更是踏破了门槛。

——好吧,这只是一个虚指,因为实际上京城的冰人们虽然都蠢蠢欲动,想要为冯玉堂保媒,奈何他一直住在武学里,也就是住在皇宫里,其他人是根本不可能进来的。

平安听说这个消息,只是一笑置之。

冯玉堂的能力,他早就已经知道了。不过,埋没了八年之久,总算如今出人头地,也是一件十分令人开心的事。

不过婚姻大事,还是要看冯玉堂自己的意思。

虽然在古代人眼里,冯玉堂这个年纪已经着实不小,早该成家。但是在平安看来,分明还只是大好青年一枚,就算再过几年也是不着急的。况且冯玉堂现在名声好,将来加官进爵之后,自然能够娶到更优秀的妻子。

古代就是这一点麻烦,如果是在现代的话,不计较出身,只要姑娘本身优秀就可以了。但是在古代这是不可能的,优秀的姑娘只可能出在官宦之家,乡村里没有上过一天学,几岁就开始帮着打理家务的姑娘固然贤惠,但难免撑不起场面。

不过,这种状况不会一直存在,平安相信,总有一天,就算是大楚乡村之中走出来的姑娘,也会有能力有见识,支撑起大楚的半边天。

当然,那一天的到来,还有赖于他和其他人继续努力。

不过,希望就在眼前,而平安对于那一天的到来,充满了信心。

第182章

原本互市的消息公布之后,便引起了整个大楚境内热烈的讨论。平安每天都能够收到从各地送到京城来的报纸,上面多半的版面都在议论互市的事。

这几年来朝廷并不禁言,士人乃至普通百姓们偶尔也会说几句国事。

尤其是在报纸普及之后,许多国家大事的传递变得更加高速有效,而且只要有心,就能够打听到。如此一来,普通人也多少能够知道些消息,不论是否与自己相关,议论一番这样的国家大事,的确是十分让人有面子的。

普通的事情都还会有争论,与西戎和北狄互市这样有争议的事情,自然就更不必说了。

消息一经传出,便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而赵璨听取了平安的建议,将朝中因此产生的争论,完整的记录并发表到了皇楚日报上。然后各地的报纸随即纷纷转载,有了这些大人们抛砖引玉,就算原本不甚了解的普通人,也能够看明白了。

——与其让百姓们没头没脑的议论,还不如提前就将问题摆明,朝廷的意思也写上去,这样一来,民众自然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想。

这就是所谓的引导舆论,并不是强求对方要如何,只是在其中进行引导罢了。

事实证明,效果的确是很不错的。

因为在各家报纸上面发表的文章当中,赞同朝廷的做法的占了多数。

不过这件事情就算再大,百姓们的热情也不可能一直维持。而且之后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这一边。

赶在入冬之前,出海的船队回来了。

原本这个消息由赵璨口中说出之后,便已经有不少人知道了。只是朝廷并没有正式公布,众人自然也不好探问议论,所以还处在半秘密的状态之下。

不过现在船队在崇州港口靠岸,数十条大船浩浩荡荡,就算想要遮掩也不可能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18页  当前第18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83/21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御前总管升职手札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