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南北杂货_分节阅读_第116节
小说作者:报纸糊墙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51 MB   上传时间:2018-12-20 16:05:49

  在出门之前罗用便与她说过,让她在凉州城这边若是缺钱花,就找赵琛先借一些,自己若是还不了,罗用将来帮她还。

  还说若是挣得了钱财,也不用想着往家里头寄,这年头不是铜板就是布帛的,光是运输费都要一大笔,倒不如在凉州城当地置些产业,这凉州城中的土地和房屋,将来很可能都是要涨价的,能够多多置办上几处那是最好。

  这时候二娘她们要做豆腐,刚好需要一个地方,手头上又攒了些许,干脆就向赵琛借了一些,买下了这么一个院子。

  二娘向赵琛说这个事的时候,赵畦刚好也在,那老头就很吃惊,怎的这十几岁的小娘子,竟也这般有主意。寻常人家的后辈,像二娘这么大的岁数,就算是已经成了婚的,像置办产业这样的大事,也是鲜少有自己拿主意的。

  “这罗家人,倒是果真有些不寻常。”待二娘走了以后,赵畦便与赵琛说道。

  “这罗二娘在家的时候瞅着并不是个出挑的,出来以后倒是也能独当一面。”赵琛说道。

  “她竟还不是出挑的?”赵畦吃惊道。

  “罗家还有一个四娘,十一二岁的年纪,便能自己看店,我还曾见过她与一个媒人周旋。”赵琛说。

  “买卖上的事情,那罗三郎竟也不怕她出差错?”赵畦更吃惊。

  “出了差错他也不心疼,他家那女娃子自己心疼。”赵琛笑道。

  “她一个十来岁的小娘子,又能与媒人周旋个甚,若是说了什么不得当的……”那媒人的嘴,可是连赵畦这老油条都要怕的。

  “那棺材板儿倒是不怕这些。”赵琛摆摆手。媒人的嘴吓人,那棺材板儿就不吓人?在他们那片地方上,也没哪个媒人会那么想不开去会找他的不自在。

  “罗家那几十只鸡,向来都是他们家那些小孩在养,有时候养死了,罗三郎也不心疼,有一回发鸡瘟,家里那些鸡死了大半,弄得他家那几个小娃娃直掉金豆子,后来倒是开始勤扫鸡圈了,见着病鸡就要单独抓了关起来。”

  对于罗用教育小孩的方法和态度,赵琛也很是有一些感触,他现在就是一个大龄男光棍,还未成婚,待将来成婚后有了小孩,他也打算这么养。

  这一边,二娘她们经过了一番准备工作之后,很快就把这个靠近巷子口的豆腐坊开了起来。

  凉州城中粮价虽高,但豆子并不算很贵,因为豆子这个东西无论在哪里都很好种,凉州当地也有不少人种植。

  二娘她们请人打了一口大石磨,用这大石磨磨豆子很快,如果是充分浸泡过的豆子,只需磨一道便已足够细腻,可以直接用水桶接了,滤去豆渣,上锅去煮。

  点豆腐用的依旧是酸浆,虽然最近这一两年她们也试过卤水豆腐石膏豆腐,但最后吃来吃去,还是最喜欢酸浆豆腐。

  这边院子里的豆腐一做起来,凉州城中许多百姓就都知道了。

  先前城中就有传言,说现如今与赵家人住在一处的那个罗二娘,便是离石罗三郎的阿姊,现如今这豆腐一做起来,更是坐实了这个传言。

  罗二娘她们这回做出来的豆腐,定价是一文钱两块,比离石县那边的价钱要高出一倍,若是跟西坡村相比,那就不止高出一倍。

  因为在这凉州城中,不仅豆子比离石当地贵了些许,柴薪清水皆不易得。

  这个地方降雨比较少,草木生长不如离石那般葱茏,柴薪的价钱自然也就高些,汲水也不算便利,二娘她们做豆腐,都要另外花钱雇人打水。

  不过凉州城中的商贾富户们都觉得这个价钱十分公道,花一文钱就能买到两块巴掌大小的鲜豆腐,大伙儿都觉得挺值的,就算是家境不怎么宽裕的人家,偶尔也能买一两回吃个新鲜。

  这两年他们凉州城的日子也比从前好过一些,城里的羊绒买卖和肥皂买卖都很红火,往来的商贾也比往年更多,当地百姓只要肯与人卖力气,多少也能挣得一些钱粮。

  罗二娘她们这个豆腐作坊刚开张没两日,生意就很火爆了,做出来的豆腐日日都不够卖。

  为了多做些豆腐,她们每日天不亮就起来干活了,一直做到天色暗下来,还要点上油灯再做一两个时辰。

  常言道,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做豆腐卖豆腐这个营生确实是辛苦,尤其这个年代处处都要靠人力,石磨要靠人力来推,清水要靠人力来挑,那一筐一筐的豆腐搬进搬出的,处处也都要花力气。

  然而卖豆腐虽然是小买卖,积少成多,挣钱速度却也相当可观,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劳作当中,二娘手头上的资金又飞快地积攒起来。

  就是她们这边一忙起来,织毛衣的活计就没有人做了,在凉州城当地,羊绒毛衣裤的价钱比石州那边高出不少,这个钱不挣也是比较可惜。二娘并不知道,殷大娘姐妹俩现在已经在来往凉州城的路上了。

  “二娘,我来舀些浆水。”这一日,罗二娘她们正忙着,院子里买豆腐的人络绎不绝,人声鼎沸,有一个邻居提着一个木桶过来,对罗二娘喊了一声。

  “哎,你尽管舀去。”罗二娘这时候正站在灶台边搅着大锅里烧着的豆浆,听到她说要来舀浆水,便也转过头来高声对她说话。

  这做豆腐多出来的浆水,近来倒是被这凉州城的人开发出新的用途来。

  从前她们西坡村的人做豆腐的时候,除了留下少量浆水发酵成酸浆,多余浆水大多都是直接倒掉,也有不舍得倒掉的,就拿去煮猪食。而这凉州城的人,却把这种浆水当做洗涤剂来用,洗碗洗衣服洗头洗脸,处处都能用得上。

  这件事说起来也与凉州当地比较缺水有关系,当地百姓用水大多十分节省,刚开始是那奚姓父子看那做豆腐多出来的浆水温温热热的,也挺干净,就直接用它洗手洗脸,洗过几天之后,竟发现自己的手和脸竟比从前看着干净了不少。

  这件事被传开以后,时常便有人提着水桶到二娘她们这个院子里来讨要浆水,这东西二娘她们自己留那么多也没什么用,于是也很大方,只要有人来要,就让他们自己随便舀。

  不过这院子里人本来就多,这时候又添了一些来舀浆水的,有时候难免也会显得拥挤杂乱。

  再加上做豆腐的时候难免也有一些汤汤水水的,被大伙儿这踩来踩去,整个院子就显得有些泥泞不堪。

  二娘有心想要买些水泥回来整治整治,偏这凉州城的水泥又贵得吓人,从前在她们村里,一担土水泥不过五六文,一打听这边的水泥价格,二娘当即就有些打退堂鼓。

  凉州城这里的水泥大多都是从长安城过来,出厂价本来就比较高,再加上运费以及商贾们在转手的过程中剥去的利润,一担水泥没有七八十文根本下不来。

  赵琛听闻了这件事,便让人送了几担水泥过来,他们这一回建造的这一家客舍,也是要用到不少水泥的,因为用量大,联系到了一个专门贩卖水泥的大商贾,价钱自然就比市面上要稍低一些。

  二娘她们用这几担水泥找平了那个院子的地面,然后又在院子两边靠墙的位置,砌了两排半人高的类似洗衣池的结构,池子内外都有搭放木架的地方,压豆腐的时候,可以直接将豆腐筐架在上面,然后从筐里流出来的浆水,就会落到下面的水槽里。

  这两条水槽又与院子外头的两个水池相连,那两个水池就建在这个院子大门外的左右两侧,不足半人高,约莫两尺见宽,倒是比较长,那里面能装很多浆水。

  往后这附近的左邻右舍想要浆水,就可以不用再到院子里面去与罗二娘她们讨要,甚至连招呼都不用打一声,自己拿个水桶过去打来便是。

  有些原本与罗二娘并不相熟,因为生活比较拮据也从未买过豆腐的,从前也是不太好意思到她们这里来打浆水,这会儿见她们家院子外头修起了两个大池子,好多人都去打,他们便也去了。

  用这种浆水洗衣服洗澡,身上就会带有一股子淡淡的豆香味,大伙儿都挺喜欢这个味道,说是好闻。

  有一个从长安城过来的儒商,接连在好几个当地百姓身上闻到这种味道以后,便有些好奇,一问之下,得知这其中缘由,当即大发感慨,还自作主张给罗二娘她们家门口的那两个池子,取名“素心池”。

  “素”字乃有洁净之意,将这两方池子取名素心池倒也合适,一来自然是夸赞罗二娘素心之意,二来便是指出这池中浆水有洁净之用,另外,隐隐又有劝人向善之意。

  虽是没有经过主人家同意就擅自给别人的池子取名字,但是不得不说,这名字取得还挺不错,凉州城的百姓也都觉得挺好,然后这名字很自然就流传开了。

  然后稍微有点尴尬的是,文采不足而热情有余的跟风者非常多。

  隔三差五就能听到有人说那谁谁又给素心池提了一首诗,写个骈文什么的,偏偏他们写得还不怎么样,毕竟像凉州城这种边陲之地,你说真正能有多少风流才子?

  罗二娘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她们家有读书郎啊,也曾被之前住在许家客舍的那些郎君们略略熏陶了一下,所以她多少也能听得出来,这些家伙就是生搬硬套,也不管合适不合适,只要是夸人的,那真是抓来就用啊。

  罗二娘被这些人夸得尴尬症都要犯了,整日窝在她们那个院子里做豆腐,恨不得一步都不往外头走。

  远在千里之外,罗用这时候也比较尴尬。

  因为皇帝陛下突然莫名其妙发了一道圣旨过来,没头没脑的把他一顿猛夸,说罗用是什么仁者贤才,虽然他自己无心仕途,但是皇帝爱才心切,实在不舍得让他这样的珠玉良才遗落荒野,于是皇帝就决定要修一条从长安城通往离石县的水泥大路,方便罗三郎时常进京面圣。。。

  罗用听完这个圣旨也是有点傻眼。

  这没头没脑的,究竟是整的哪一出呢?

  皇帝陛下都这么给面子了,特意还要为他修一条水泥路,那么自己又该用什么东西来回报呢?

  罐头方子?这份礼会不会稍微太轻了一点?

  思来想去吧,总觉得还是有哪里不太对。

  这条路果真是为他罗用修的嘛?罗棺材板儿表示十分怀疑。

第168章 宠辱不惊

  不管怎么说,皇帝的这一套说辞,还是给了罗用很大的面子。

  之前长安城那边闹过一遭,某些士族大家已经公然站出来与罗用为敌,虽然这场风波已经过去,但是这时候罗用的处境也是有些微妙,皇帝这一套说辞一出来,无疑就是给罗用又加了一层保护罩。

  所以说,这件事对罗用还是比较有好处的,甭管那条路究竟是为谁修的,单单就为了这么一套说辞,要罗用拿个罐头方子去换,也不算太亏,毕竟罐头这东西实际上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

  “这条路果真是专门修给我走的?”虽然不太了解来龙去脉,但这并不影响罗三郎为自己争取利益。

  “铺路修桥,自然是为了造福天下,不过圣人总归还是因为爱惜三郎人才,才决定要修这么一条路。”那个带着圣旨前来西坡村的官员如此说道。

  “哦……”也就是说这条路虽然是给他修的,但是路的归属权还是属于皇帝的,这倒也合理,只是:“那我往后运货走这条路还要给过路费嘛?”

  “……”那官员被他问得噎住。出门前皇帝没有跟他说过这个啊喂!

  不过像这样的时候,他哪里又能说出罗用将来通过这条路运货还要给过路费那样的话呢?

  这话要是说出来,那皇帝刚刚的那一道圣旨岂不就成了一个笑话?

  “先前倒是没有这样的惯例,不过想来应是不要的。”那官员回答说。

  一听这个话,罗用就有些不乐意了,甭管皇帝那边究竟大的什么算盘,这会儿他既然已经说了这条路是为他修的,那该争取的利益就得争取啊:“若是连你都不清楚,那些收过路费的小吏又如何能清楚呢?”

  “三郎莫急,待我回京以后,定然帮你将此事询问清楚。”那官员连忙安抚道。开玩笑,罐头方子还没到手呢,这时候就惹他急眼可不行。

  罗用一听,这还差不多,他才不相信皇帝啥都不要突然就想给他修条路呢。不管怎么说,对方起码要先把自己的诚意拿出来,然后他们才能正经坐下来好好商谈不是,反正眼前这个又不是皇帝本尊,他怕个甚。

  双方坐下来谈了几句以后,罗用终于确定,皇帝这回确实就是要罐头方子没错。

  皇帝手里头掌握的杜仲胶那么多,他要开动起来做肉罐头,那肯定得是一个规模宏大的肉罐头工厂吧,这里边的利润,确实也是比较可观,而且还可以做做军需什么的。

  罗用倒也爽快,在得知对方所图之后,很利落就把肉罐头的制作方法告诉了这个官员,为了让他们有更直观的了解,甚至还亲自上手,给他们展示了肉罐头的做法,其中一些注意事项也都讲解得十分细致。

  那个官员带来的几个随从,一个个都拿着羽毛竹笔在一旁做着记录,瞅他们那笔,相比罗用这边自己做的,是要更加精致一些,而且那羽毛看起来也不是鹅毛,具体是什么毛,罗用辨认不出来,就是看他们写了挺久都没有断墨,知道这种羽毛的羽管应该比较大,蓄墨能力比较强。

  而且他们所用的纸,也不是寻常麻纸,纸张看起来略厚一些,表面也十分光滑,应该不是便宜货。

  在弄清楚了肉罐头的具体制作方法以后,这些人也没有在西坡村多做耽搁,稍稍休整过一日之后,便打马回长安城去了。

  待到入冬以后,城州那边又会迎来一次羊群屠宰的高峰期,那时候也正是羊肉最贱的时候,皇帝若是不想再多等一年,他们就要在入冬之前将那个罐头厂筹备到位,待到入冬以后,即刻便能投入生产。

  其实罐头这个东西,除了羊肉罐头水果罐头这些,也可以做鱼肉罐头。

  去年,在杜构还未离开西坡村的时候,罗用就曾经提醒过他,让他到秦岭一带去收购一些杜种树的种子回去种植,这时候他早已回到莱州当地,他们播下去的那些种子,如今也都已经发芽破土,长成一株株细嫩的小树苗。

  若无意外,待到来年秋季,这批树苗就可以收割,然后加工成杜仲胶。

  当初杜构去秦岭那一带的时候,因为去得比较早,没跟皇帝后来派去的那些人打上照面,所以无论是种子的收购,还是树苗的购买,都可以说是相当顺利的,树苗他倒是没多买,主要经济条件有限,路途又太过遥远,就只是买了一二十株,然后卖了马,在当地置办了一辆牛车,自己一个人赶着牛车回的莱州。

  等他回到莱州的时候,时间已经是春节后了,那些杜种树苗的生命力很强,大冬天里被这么冻了一路,竟也没有死掉几株,大多都种活了。

  待到来年,等地里这一批杜种树苗收获了以后,他们就要重新播种,到时候就要看这些小树苗究竟能结多少种子了。

  杜构这大半年时间在莱州当地大力推广麻纸以及油纸伞的造法,还有牡丹坐垫的做法。

  现在在他们那片地方,虽然还没能形成很大的经济效应,但是也有一些周边地区的商贾到他们那里去买货,所以当地人也就可以通过这些手工劳动,稍稍增加一些收入,在生活上总归也是有了一些改善。

  不过这些都还只是一个开始而已,等过两年他们这里的这些杜仲树苗都长成了,那时候罐头这个东西差不多也该在大唐盛行起来了,届时他们又有杜仲胶又是沿海地带,只要多费些心思做出好吃的鱼罐头,销路应是不愁的。

  西坡村这边,皇帝派来的官员们走了以后,众村民都显得很兴奋,都说皇帝陛下现如今对他们村的罗三郎可重视了,还特地为他修了一条通往长安城的道路,这是一份多么大的荣耀啊。

  “嗨,也就是那么一说,他应是本来就要修路的。”被人给捧得太高了,罗用也觉有几分不好意思,于是便如此谦虚道。

  “全国那么大,他因何偏偏就要往我们离石县修路?定然还是为了三郎你。”村人们言辞凿凿道。

  罗用一听这个话,好像确实也是有那么几分道理哈,只是口头上依旧推辞:“大约还是因为我们这里靠近孟门关的关系。”

  “呲,那孟门关有什么了不起,定还是为了你。”孟门关作为军事交通要塞,又有大片沿河良田,向来都是要比他们离石县这边风光一些,现如今皇帝陛下要修一条路,都说是为了罗三郎,怎的罗三郎偏偏又要把这一份荣耀往别人身上推?

  “那孟门关毕竟是交通要塞。”罗用说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21页  当前第11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6/32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南北杂货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