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南北杂货_分节阅读_第134节
小说作者:报纸糊墙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51 MB   上传时间:2018-12-20 16:05:49

  只见那一大勺面糊倒在大大的陶制圆盘之上,再用刀背一扫一转,一个煎饼就摊开了,再打一个鸡蛋上去,摊开在饼上,然后还要抹上一些大酱,洒上一些葱花,放几片青菜叶子,末了卷一卷折一折,用油纸略略一包,一个妇人伸手过去接了,另外一个妇人继续等着。

  那摊煎饼的少年,似也知道她们是想要个大一点的煎饼,面糊打得足,酱也刷得爽快,摊出来一个大煎饼,卷一卷折一折,用油纸包起来,沉甸甸的一大块。

  大娘她们这时候又在包饺子了,也不知道已经吃过了没有,见这两个妇人过来吃饭,便叫郑氏长女一人给她们打一碗热豆花,加了卤汁的,热腾腾,滋味好得很。

  这两个妇人捧着豆花,一口一口吃完了,将各自那个煎饼揣在怀中,便回后院去干活去了。

  一会儿,天空中又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那边楼上,有几个郎君开了窗户赏雪咏诗,咏的便是瑞雪,一群郎君在楼上有说有笑的,很是热闹。

  楼下那两个妇人听闻了,便也跟着笑一笑,那一大包煎饼热烘烘地在怀里捂着呢,外边这雪下得再大,盆子里的水再冷,她们也不觉得冷。

第194章 最后一批打谷机

  要说那长安城,热闹着实也是很热闹的。

  听闻等再过几日到了元宵节,前后三日都不实行宵禁,城中百姓尽可以在外面随便走随便逛,所以大家都很期待这一年一度的元宵节。

  罗用在西坡村这边听人说起这件事,心里也是有几分向往的,像那样的人山人海,他自打来到这个年代以后,就再也没有再看到过了。

  前两次去往长安城,虽然感觉比离石当地热闹许多,但是跟他印象中二十一世纪的人口密集程度根本没得比,整个长安城还给人予一种十分宽敞的印象。

  听吴幼那边传过来的消息说,皇帝的那条水泥路,很快就要修到晋州临汾那边可,待他们修到离石县这边,明年这个时候,罗用就好带着家里这几个小孩到长安城去过元宵节了。

  往来商贾亦有传言,说从城州那边,今年已经运送了好几批羊肉罐头南下。从潼关往长安城的那一段路,甚至还有人看到兵卒们用“三脚燕”运送羊肉罐头。

  那“三脚燕”,便是大伙儿给那种新型的车子给起的名字了,因它与燕儿飞相似,同样都是用于骑行的车子,但它却比燕儿飞多了一个轮子,于是大伙儿便管它叫“三脚燕”,也有叫“三脚铁燕”的。

  罗用听了这些人的描述,大概也能猜到,皇帝肯定是把三轮车给鼓捣出来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以精铁取代了木竹结构,无论是在负重能力还是在骑行速度上,都与原来的燕儿飞不可同日而语。

  转眼正月便已过完,待到进入农历二月份以后,离石县当地的天气逐渐开始转暖。

  许二郎对罗用说,最后这批打谷机,是时候可以送出去了。这个时节雇脚夫也容易些,待到送完了打谷机,他们这些人回来的时候,还能赶上这一年的春耕。

  贞观十一年,二月初六这一日,一条长长的运送打谷机的队伍,便从西坡村出发了。

  眼下还没有拿到打谷机的村子,大多集中在河东道东面,那边有个太行山脉,山里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村落。

  那太行山脉从南到北,遍及整个河东道东面,所以他们这个队伍到了汾州以后,便要在隰城兵分两路,一路北上,一路南下。

  罗用牵着驴子,一路将他们送出去老远,见那一台台打谷机被装在板车之上,又想到这一路的山高水远,忍不住又要向他的那些弟子与脚夫们道一声辛苦。

  “三郎尚且不言辛苦,我等又如何敢称辛苦?”一个衣着破旧的汉子大声说道。

  他们村也是分到了一台打谷机的,有了那打谷机,去年秋收都不知道省下多少时间和力气,能即使把地里的粮食收回来,趁着天气晴朗晒干了,安安稳稳收入仓中,对于农人来说便是最大的幸事。如今又来与罗三郎但脚夫挣钱,如何还敢担得辛苦二字?

  “三郎尽管安心,这些打谷机,我等自当好生送往各个村庄,绝不会有什么差池。”队伍里又有人道。

  “打谷机不要紧,不管出没出差池,诸位只管好好回来便是。”罗用还真担心这些莽汉在碰到什么危险的时候,会豁出性命去保护这些打谷机。

  “师父莫要忧心,我等自会平安归来。”许二郎向罗用拱手道。

  “早去早回。”罗用郑重道。

  这一日并没有下雪,也没有出太阳,天色阴阴地,吹着阵阵凉风,罗用站在路边看着那些人越走越远,心里总是忧心他们的安全。

  在眼下这个时代,每一场离别都显得格外伤感,没有感受过这样的离别,就不能真正体会到生死离别那四个字的分量,大约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才更显真挚。

  这个运送打谷机的队伍,一路沿着从西坡村到离石县的那条水泥路前行,这一段路总是比较好走的。

  从去年秋天开始,郝刺史一直在石州当地推广筒车灌溉系统,罗用的弟子们也在不少地方办了水泥作坊,许多村子都借着这个机会修起了水泥路,他们这个队伍这一路走过来也发现了,走着走着,经常就会遇到一条水泥路,一旦上了水泥路就轻松多了。

  等出了离石县辖区以后,水泥路就很少见了,待到进入了吕梁山区,前行就变得格外艰难起来。

  有一些地方现在还结着冰,他们推着木板车爬坡,一步三滑的,很多在前面拉车的人,整个人都手脚并用地趴伏到地面上去了,后面的人也在咬牙支撑。

  有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化雪了,雪水泥泞了道路,脚夫们一脚深一脚浅地踩在烂泥路上,脚上被冻得发木也来不及理会,一心只想快些走出这一段道路,若是一个不慎,车子陷入泥坑之中,便又要花费许多力气才能将车子弄出来……

  “你们可是从离石县过来?”这一日,众人正在埋头赶路,从旁边不远处的一个山坡上,跑下来好几个村民。

  “正是,我等便是帮罗三郎出来送打谷机的,你们村子可是还没领到打谷机?”队伍中一名罗用的弟子停下脚步,问这几个村人道。

  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有一些村落位置偏僻,没能及时得到消息,周边的村子都已经拿到打谷机了,他们却还没拿到。

  “我们村的人已经分到打谷机了。”领头的那个村民笑了笑,几步走过来,帮队伍中的一个脚夫推起了木板车:

  “我们村就在那边山坡上,刚刚看到你们这些人推车过来,就猜是出去送打谷机的,这不,过来搭把手。”

  “嘿!没错!西坡村的!再下来几个人!”有人又往山坡上吼了几声。

  只见在不远处的一个半山腰上,坐落着一个不太显眼的小村落,好些村民这时候都从家里走出来了,站在村口往他们这边看呢,听闻他们这一行人果然是从西坡村过来的,很快又有一些村民从坡上下来。

  许二郎等人过来看了看,见这些人看起来确实是村民,并非歹人,便道过一声谢,由着他们帮队伍中的脚夫推车。

  这些脚夫这一路走过来,都已经感到相当疲累了,这时候突然有人过来给他们搭把手,那感觉就好比是久旱逢甘霖,不仅身上轻松了,心里也是极其熨帖的。

  他们先前听闻罗三郎要招一批脚夫出来送打谷机,便知这一路定然轻松不了,但他们这些人还是义无返顾地去报了名,许二郎等人前面刚刚放了消息出去,也就那两三日的工夫,所有的脚夫就都到位了。

  现如今他们在这艰辛疲劳的行路之中,能够获得这些从前与他们一样也分到了打谷机的村人的帮助,一时便觉自己当初报名出来当脚夫的决定一点错误都没有,如果不来,那才应该感到羞愧。

  “你们可是从西坡村过来?”队伍又往前面走了小半日,在路边又遇到一个小村落,几个村人面带犹豫地出来询问。

  “没错,他们便是西坡村的人,前边那许二郎看到没有,咱先前去西坡村取打谷机的时候不是见过他?”前边那个村子的村民这时候就站出来说话了。

  “怎的你们也在?”这边几个村民吃惊道。

  “我们今日上午在坡上,远远瞅着他们这行人过来,便下坡来给他们帮忙了。”那几个村人乐呵呵道。

  “都这时候了,你们等一下还回去啊?”这边村子里的人问到。

  “着急回去作甚,横竖还未开春呢,先把他们这些人送出了吕梁山再说。”那几个汉子爽快道。

  这边这个村子里的人讨论讨论,就决定也要安排一些村民去帮忙,老人妇孺就都别凑热闹了,拣几个身体好力气大的青壮去帮忙就行。

  前后这两拨人加入以后,行路的过程就变得更加轻松了,速度也快了几分。那些脚夫们一个个心情都很愉快,原本还道是个苦差事,没想到出门竟然能遇到这么多人相帮。

  这还不算完,随着队伍的行进,后面又陆陆续续加入了不少人进来,虽然并不是每一个村子都有人来,但是加入队伍的人数,已经足够让这个运送打谷机的过程变得相当轻松了。

  这些人有自带干粮的,也有混在离石县的那些脚夫里面,与他们一起吃的,另外许二郎还带了一些钱帛出来,当队伍经过一些村落的时候,他时常也会取了钱帛出来,与当地的村民换一些热食来吃。

  与此同时,西坡村那边又运出来好些打谷机要送给各个村子的消息也不胫而走,送打谷机的车队还在吕梁山区没走出来呢,消息却已经飞出去老远。

  不多久,在河东道东面的一些偏僻小村落里,也有人得到了这样的消息,于是各个村子纷纷组织村民前去领取打谷机。

  听闻在河东道西面,绝大多数村子都已经分到了打谷机,他们还当自己肯定已经分不到了呢,毕竟那罗三郎也没有明确放出话来,说整个河东道都要分。

  整个河东道这么多村子呢,那罗三郎果真能够分得起?按理说,他一个人只要能给石州当地的村子,每个村子分一台打谷机,那就已经是大大的仁义,大大的大手笔了。

  听闻那打谷机着实好用,一把麦子放上去,嗖嗖几下子,麦穗上的麦粒就都脱下来了,只要脚上踩几下就行了,都不用怎么费力气。

  这边的村民们都很羡慕,却也只有羡慕的份,毕竟那打谷机的价钱对他们来说实在还是太高了,没几个村子能够拿出那么多钱来,就是能够拿得出,一般也不舍得。

  这会儿听闻那罗三郎又要送打谷机,现在已经运了好些打谷机出来,预备要往他们太行山区过来,很多村民就都背上干粮,出山去领打谷机去了。

第195章 妖物

  罗家院子前面有一条水沟,这条水沟的对面是一片荒草坡,坡上多石头,不好种庄稼。

  罗用去年春天在这个地方,沿着水沟边拾掇出一小片田地出来,撒了好些土粪下去,然后又在那里种上了好些他之前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种子下去,结果却并没有什么收获。

  这两年时间,那些个经常来往于西坡村的商贾,在外边若是发现什么新奇的种子,时常就会给他捎带一点过来,罗用对这些人也总是很大方,为了表示感谢,他经常请人吃饭。

  然后他们西坡村的人就很忧心,担心罗三郎被人给骗了,有些个人投其所好,专门弄一些野花野草的种子过来糊弄他。

  就现在事情的发展形势来看,他们都觉得自己的担心果然还是应验了。

  那些个劳什子种子,种出来以后就没有一个像样的,要么半死不活蔫不拉几过阵子就断气了,要么干脆就是不知名的野草,还有小树苗哦,刚长出来的时候看不出是什么,等它们长大一点,好嘛,这不是他们山坡上经常可以看到的一种灌木丛?

  今年开春以后,罗用这边又开始育苗了,用敞口的陶罐一罐一罐装了土,埋了种子在里头,浇够了水,再用油纸把罐口蒙上。

  待到那里面的种子发芽以后,便除了油纸,天冷的时候就在屋里放着,出大太阳的时候就拿到外边去晒一晒。

  “怎的今年又在摆弄这个?去年都摆弄了一年了,也不见长出第七谷来。”村子里的人经过罗家院子的时候,见罗用在院子里头晒着的那一个一个的陶罐,忍不住便要打趣他两句。

  “不种上一种,又怎知这里面没有第七谷?”罗用笑道。

  “我看你那些种子里头,也没哪个长得像谷子。”罗用的那些宝贝珍藏村里好些人都看过,横看竖看也没哪一样像粮食,至多就是菜蔬,菜蔬这种东西,多一样少一样的,大伙儿都不是很上心。

  村民口中的第七谷,罗用那空间里头还真有,不过眼下那玉米的风头还没过去,这时候就不着急拿其他粮食种子出来了。

  那玉米种子还得消化消化,一个粮食品种要在全国范围推广开来,也不是一时半刻便可以做到的事情。

  再说先前那第六谷一出来,当今生圣人就成了毋庸置疑的九五之尊,原本那些被人用来攻讦他的言论,也都不攻自破。

  罗用这时候若是再整出一个第六谷来,那他是想弄啥?是想说自己也是九五之尊呢,还是想说先前那个第六谷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一个乡下少年郎不也能种得出来……这纯粹就是找死呢。

  除了这些苗,这一年的杜种树育苗,也开始进入了准备工作。

  去年春天罗用直接将杜种树的种子埋在山坡上,结果最后发芽率就比较低,这一年时间他又从自己那个空间里面翻找了不少资料,终于也被他找到了一点有用的信息。

  今年的这一批杜仲树种子,早春这时候要先浸种,浸过之后再将这些种子与湿润的黄沙一起储存,以实现催芽的目的。

  去年播下的那些杜仲种子,再加上今年这一批,罗用在山坡上的那些土地基本上也就没有多少剩余了,如此一来,倒是可以省去很多打理田地的工夫。

  早春这时候大家都在看时节,就等着地气一通就好开始耕地了,去年秋里他们这附近好些村人都从罗用这里借到了玉米种子,这时候就等着时节一到便把那些种子播到地里去。

  许二郎他们这时候也不知道走到何处了,唐俭带着那些从长安城过来的工匠也已经离开,原先罗用雇佣过来的那些匠人,倒是大多都没有走,只有少数说要回家先忙一忙春耕的。

  这些留下来的匠人,每日里依旧忙着造打谷机,皇帝陛下让唐俭他们从长安城带来的精铁还剩下一部分,临走的时候,唐俭也没有让人把这个带上,只管带着那些匠人,轻装上路。

  说起来,唐俭早前刚来离石县的时候,还是抱着休闲度假的心态来的,结果等到了这边以后,不是在许家客舍学算术,就是跟郝刺史在各个村子里转悠。

  他对石州当地的这个筒车灌溉法特别感兴趣,甚至还自己亲自动手做了一个筒车模型摆在案头上,平日里没事的时候,蹲在村口罗家那个水车旁边,一看就是小半日,也不知道他那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

  罗用这边,就算他们那些人走了,他还得接着做打谷机,每个村子一台打谷机的配制,是远远满足不了时人对于这款农业器械的需求的,更何况河东道以外的人根本也没有分到什么打谷机。

  罗用他们现在再做打谷机,那自然就是用来卖钱的了,有了先前那两千多台打谷机的制作经验以后,这些工匠们现在打造起打谷机来,那完全就是熟门熟路了,尤其他们这些本地的匠人,这几个月多少也从那些长安来的匠人那里学到了一点东西,算是增长了技艺。

  随着天气一日日转暖,各地前来西坡村购买打谷机的人也越来越多起来,有一些是大家族派遣仆役过来,买回去自家庄园使用,有一些则是商贾们前来买货,还有一些则是各地农人组成的队伍。

  罗用他们这边的打谷机作坊是从去岁冬日到今年开春,一直都在持续生产,没有间断,所以早春这时候并不缺货,只要是过来这里的,大多都可以及时买到货回去。

  “村正你看,早前与我们同路的那些商贾言是只要进入了离石地界,就基本上都是水泥路了,这话果然不错。”这一日,从孟门关那边过来一群农人。

  这些人乃是来自关内道的同州焦篱堡一带,那边已经比较靠近长安城了,在他们村庄的对面,便是河东道地界,刚好是汾水与黄河的交汇处。

  在黄河对面的宝鼎、桑泉那些地方,去岁秋日便已经分得了打谷机,他们关内道这一边的人都很眼馋。

  无奈当时正忙着秋收,待到秋收过后,又被征了一次徭役,二十几日的徭役再加上路途往返,平白便耗去了大半个冬日,好容易等到开春天气暖和一些,他们那几个村子里的人,连忙就组织了队伍来西坡村购买打谷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21页  当前第13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4/32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南北杂货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