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1855美国大亨_分节阅读_第200节
小说作者:奶瓶战斗机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71 MB   上传时间:2016-01-10 12:55:54

然而如果动手晚了,战争立刻就要爆发的趋势非常明显了,再去动手干这事,那就晚了。因为更多的人都已经能看出战争要开始了,都知道战争一开始,这些东西就能赚钱了。那么造船企业的价格自然就会上升了。到那个时候再买进它,要付出的钱就更多了。当然,如果史高治版本的“自由轮”研制顺利,赚钱还是不成问题的。

在原来的历史上,一次大战是在1914年爆发的,如果一切不变,史高治当然能把握住局势,然而,史高治毕竟对世界造成了不小的干扰,所以,虽然这场战争依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考虑到这个时空的工业发展速度要比原本更快一些,所以,史高治估计,这场大战恐怕会提前一定的时间。只是到底会提前多久,就不知道了。

“中国那边的事情要尽快解决了吧。要是还依照历史,磨蹭到1911年再搞出个辛亥革命来,别在此之前,世界大战就打起来了,到那个时候,不但英国人没力量插手,就算美国,一样没什么力量来管闲事,只怕倒是会被日本占了便宜。”史高治这样想着,“如果要动手的话,明年也许倒是个好机会。”

慈禧太后在1908年死了,她死之前,一直被她囚禁的光绪皇帝也突然死了。慈禧太后的死掉,对于满清的打击是巨大的。虽然后世的各种历史中往往都对慈禧这个“顽固派”口诛笔伐,但是,慈禧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屁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因为保中国和保大清的确是有矛盾的,而她的屁股是坐在大清这边的。虽然这个老太婆也干过一些傻事,但是,至少在满清那帮子人物里,这个老太婆的眼光手腕都是一流的。如果把她放到满清最核心的统治者——满族贵族中看,那她更是不作第二人想的人物。这个老太婆一死,满清政府的统治力顿时大幅下降,朝野离心。这倒真是一个不错的时机。而且,光绪皇帝的死,不也是一件可以利用的事情吗?

史高治突然想起他穿越前看到的某本穿越小说了,那里面的主角赶在慈禧死亡之前,发了个预言,宣称慈禧会在自己死亡之前干掉光绪,然后,看这个取得了巨大的政治优势。虽然史高治和那位穿越者的目标截然不同,但是,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史高治觉得,他完全也可以这样做,甚至于,靠着他手里的宣传力,他做起来甚至更方便。

“先让光复会的家伙们抛出一个《慈禧这一生》?嗯,章太炎的文笔不错,让他写应该不错。然后,无论慈禧杀不杀光绪,都是个坑了。”史高治这样想着,于是就按动电铃,叫来了弗南·贝利尔。

……

日本东京,民报编辑部。

有那么一段时间,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因为资金问题,几乎维持不下去了,好在后来得到了太平天国出身的那些美国华人的资助,总算还能继续维持。

这天早上,章太炎先生正在书房里伏案写稿,却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章太炎先生皱了皱眉毛,放下笔,站起身来,走出开了门。却见站在门外的正是自己的学生钱夏,之间他脸涨的红红的,又是兴奋又是欢喜,便又皱了皱眉毛,说:“钱夏,有什么事情,怎么这么沉不住气!”

章先生是国学大师,极其讲求养气,讲究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钱夏是他的得意门生,(和周树人周作人兄弟不同,钱夏(钱玄同)先生的弟子身份,是得到了章太炎先生的承认的)如今这样一副沉不住气的样子,自然让他很有点不高兴。

听了老师的批评,钱夏立刻惊醒过来,收起了兴奋的脸色,对章太炎先生说:“老师,陶先生有信来。有重要消息。”

一边说,钱夏一边将信件递给了章太炎先生。

这封信一式两份,一份是陶成章的亲笔的原稿,上面写满了各种古怪的天干地支和数字,另一份则是钱夏翻译出来文字。自从在远朋班接受过训练之后,光复会的信件的往来就大量的使用密码,以提高保密性。黑水自然不会教他们如何编制复杂的密码,这对于数学方面的要求颇高。于是就给他们提供了一种更简单的方式。那就是选定某种版本的书籍,然后用密语指出页码,行数,字数,然后选出一个字,这样一个字一个字的就组成了密文。如果对方不知道所用的书籍和版本,而且所用书籍定时更换,那别人即使查获了信件,也很难加以破译。只是这样繁琐的明文变密文,密文变明文的事情,当然需要有专门的人来做。在东京这边,送给章太炎先生的密信的就全是由他的得意门生钱夏来翻译的。

看到弟子恢复了庄重的态度,章太炎先生点了点头,伸手接过了信件,将它展开,看了起来。

“慈禧身体不好,恐怕活不过明年?这个消息可靠吗?焕卿怎么也说起这种传闻起来了?”章太炎看到陶成章的信件中说他得到了消息,慈禧身体状况很不好,虽然还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病,但是身体的衰竭却非常明显,怕是活不了多久了,就随口冒出了这样的一句。不过事实上他对这个消息也不是太怀疑。因为就正常情况来说,慈禧也早就该死了。事实上,大家早就在猜测慈禧还能活多久了。

慈禧如今已经七十多了,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这已经属于非常高寿了。在这个年龄上,如果出现了明显的身体衰竭,即使是皇家,即使有各种珍奇的药物续命,也不见得能活多久了。而且那些所谓能续命的药物,也不是毫无毒副作用的,用得越多,正面的作用就越小,副作用反而越明显,到了后来,即使拿出所谓的长白山参王来,怕也是只能续一秒了。

但是下面的内容却一下子吸引住了章太炎的眼睛。陶成章在这封信里面分析了慈禧死后的政局的变化。他在信中说,慈禧死之前,最放心不下的,最不好处理的,就是被囚禁在瀛台的那个光绪皇帝了。长期以来在慈禧身边已经有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这个利益集团和光绪皇帝是完全对立的。而支持光绪的帝党分子也在等着慈禧死掉,他们认为慈禧死了,他们就有出头之日了。

所以陶成章进一步分析说,为了保证后党集团的利益,光绪决不能死在慈禧之后。当慈禧快要不行了的时候,一定会让人先杀掉光绪。所以他建议章太炎先生就此写一篇文章预言一下这个变化。在他看来,如果慈禧到时候真的向预言中那样杀了光绪,那就是母子相杀,丧尽人伦。连这样的事情都能干出来的满清自然也就没有任何法统可言。加上慈禧死后,满洲人中根本就找不出有足够能力来控制天下的人物,在这样的情况下,革命的成功就会大有希望。而如果万一慈禧发神经,没杀光绪,那也不错,载恬小丑本来就不是一个有什么政治能力的人,如果让他的复出,后党自然人人自危。而帝党也肯定要反攻倒算。如今,天下的实权人物哪个不是后党?这样一搞,只怕满清分崩离析得更快。到那个时候,发起起义,驱逐鞑虏,光复中华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焕卿真是有心人呀。居然想的如此深远。”章太炎放下手里的信件,感叹说。

……

“有关慈禧的身体情况的消息是从麦克米兰医生那里来的……等章先生的文章一出,自然会有诸多争议。而且我觉得,即使有章先生这文章,慈禧还是会在临死前杀掉载恬小丑。到时候有章先生的这篇文章,满清自然声望倒地。不过,这也只是对于我们革命有一点促进作用而已。革命的成败毕竟还是要靠自己的。要说声望,当年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的时候有什什么法统,有个什么声望。只是靠着武力,硬是抢占了天下。如今,我们要革命成功,武力方面绝对不能放松。伯荪如今在安徽整治警察,在安徽新军中也已经联系了不少的革命志士。竞雄,你的敢死队也要抓紧训练了。时不我待呀。”在大通学堂里陶成章这样对秋瑾说。

第五百七十章 决心(一)

三月的北京已经很有一些春意了,虽然早晚的时候依旧很冷,但是中南海上原本厚厚的冰层也已经消融了,已经不是的能看到各种水禽在里面戏水了。湖边的垂柳也都冒出了米粒大小的新芽,嫩黄嫩黄的格外惹人喜爱。只是北京的春天却并不是一个适合玩赏的季节,因为一般来说,三四月间,正是北京风沙大的时候,风沙起来的时候,整个天空都变得一片苍黄。若是这时候有人因为急事出门去,却忘了关上窗户,忙上一圈回来,就会发现自己的书桌上已经铺了薄薄的一层淡黄色的细沙。

不过今天的天气却格外的好,从一大早,就没什么风,既然没有风,自然也就不会有风沙。到了中午时分,阳光也显得格外的温暖,天空也变得格外的湛蓝而高远。

慈禧太后这位大清帝国真正的统治者刚刚结束了早朝,正带着光绪皇帝返回中南海。慈禧太后如今住在中南海的丰泽园,而光绪就被安排住在中南海中的瀛台。

瀛台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只有一座桥和陆地相连。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就一直把光绪皇帝看得很紧。尤其是庚子之变后,更是如此。如今慈禧选择住在中南海,而不是她在紫禁城中的储秀宫的故居,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考虑到瀛台这个地方,格外的适合用来软禁既缺乏政治智慧,又缺乏自知之明的光绪皇帝。

如今的慈禧已经七十多了,身体大大的比不上从前了,以前咸丰皇帝还在,她还是懿贵妃的时候,她帮助咸丰皇帝批阅奏折,处理东南的洪杨之乱,经常一忙就忙过了丑时,但是依旧很有精神,如今不过是上了半个多时辰的朝,就觉得很有些疲惫了。虽然李莲英还经常说圣母皇太后身子骨硬朗,还能活一千年一万年。但是慈禧自己知道,那不过是哄她开心的罢了。

“天底下哪有能活一千年一万年的,那不成了老妖怪了。”慈禧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不过死亡倒不是特别的让她恐惧,虽然市面上针对她的谣言不少,什么毒死慈安呀,什么养面首呀,什么什么的一大段一大段的。还有指责她贪恋权力,诛戮大臣,侵犯皇权什么的。但慈禧都并不在乎,只是将它们像蛛网一样的抹去。因为她觉得,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清的基业,而且她做出的也都是最符合大清利益的决断。虽然她并没能中兴大清,但是如果没有她的努力,如果她真的把权力交给光绪,任由他胡闹,只怕大清早就完蛋了。所以,她觉得自己就算死了,到了地下,也是有脸去见爱新觉罗家的列祖列宗的。

但是一想想自己死后,大清朝的情况,慈禧却真的有些恐惧了。现在的光绪皇帝,明显的不成器,他只看到了权力,却没看到大清的权力的基础是什么,大清朝的皇权是从哪来来的。他以为但凭着他是皇帝这样一个身份,就能让天下臣服,却不知道如今满清的皇权的基础已经何等的薄弱,需要非常小心非常谨慎的运用各种技巧才能勉力维持了。

当年洪杨之乱之后,几乎天下督抚半汉臣,东南一带甚至明显的出现了明显的割据趋势了。左宗棠甚至给曾国藩写信,借着给神鼎山写对联的机会,写下了“神所依凭,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这样的明显充满了不臣之心的文字。东南地区已经是半割据的局面了,庚子年的东南互保就表现得很明显了,而满洲人实际上也没有将他们镇压下去的力量了,只能是借着一个名分,利用他们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及洋人和他们的利益不同靠着手段玩平衡罢了。所以,即使出现了抗命的东南互保,最后慈禧也必须下罪己诏承认那些督抚们完全正确。这样的事情在康乾雍的时代是无法想象的,但现在……维持这样的平衡需要极高的技巧,而光绪皇帝显然没有这样的本事。

不仅仅是光绪没有这样的本事,整个满族之中,一旦慈禧死了,也没有任何人还有这个能力了。这些年来,无论是干什么,出色的人物都不是满洲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慈禧是后继无人的,而这就更让慈禧恐惧了。

刚才她带着光绪皇帝走到瀛台边上的时候,慈禧突然因为一点小风,咳嗽了起来,几乎咳得喘不过气来。光绪皇帝虽然做出了对“亲爸爸”格外孝顺得样子,但是慈禧还是在他得眼中看到了一丝喜悦。

光绪皇帝痛恨她,这一点慈禧是知道的。因为在他看来,她夺走了本该属于他的权力。这很自然。但是令她失望的是,即使经历了呢么多的事情,光绪皇帝还是一点长进都没有,甚至连掩饰自己的情绪这样最基本的本事都没有。这点隐忍功夫都没有,那么如果有朝一日真的让他重新掌握了权柄,只怕立刻就能把慈禧花了无数心血维系起来的平衡打个稀烂。

“我总不能让自己死了都没办法安稳的埋进坟墓里去吧。”慈禧忍不住这样的想。

进了丰泽园,李莲英扶着慈禧坐了下来。歇息了一会儿,喝了一盏参汤,慈禧的精神又好了起来。就向李莲英问道:“今天还有些什么折子没有。”

“圣母皇太后今天也忙了一天了,也不歇歇。”李莲英轻声的说。

“歇歇,哀家倒是想呀,可是他们谁能让哀家放心的歇歇呢?”慈禧叹了口气,又摇了摇头说:“歇不了呀,除非……歇不了呀!……去把那些折子拿过来吧。”

大清帝国这么大,每天的乱七八糟的事情自然也不少。而其中有一类事情,慈禧是最为关心的,那就是那帮子革命党的事情。老实说,这些革命党的本事都非常有限,比起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不知道差了多少,他们每次都不过是在边远的地方集合起几十百来个人,闹上一闹,然后就跑到外国去了。要是这样的事情是在洪杨之乱前,这事情都不值一提。甚至都可以归类到刑事案件里面去了。只是如今的大清比起那个时候的大清,虽然多了不少的洋枪洋炮,但却要弱了很多很多,甚至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平衡的颠覆了,所以,这些乱党虽然没什么本事,却也不得不防。

“那帮子乱党造谣说哀家要杀皇帝?”翻到某份奏折,慈禧吃了一惊。这个吃惊倒不是因为那些乱党造的谣太卑劣,而是这话似乎到是一下子触动了她此前不太愿意想的事情。于是她认真的读了下去……

过了一会儿,慈禧抬起头来,问李莲英说:“这份奏折里面提到的那份报纸呢?”

“回圣母皇太后的话,那份报纸是乱党的报纸,里面都是些狂悖之言,不堪入目……”李莲英跪下来回答道。

“乱党的报纸,自然不会说哀家的好话。”慈禧笑了,“老实说,这些年来变着花样骂哀家的人还少了吗?有个什么大不了的?好了,去给哀家拿过来看看吧。”

“嗻。”李莲英应了一声就下去了。虽然这文章看了,对于圣母皇太后未必好,但是,既然圣母皇太后已经决定要看了,他也绝不敢当着。虽然李莲英是所谓的大太监,但是清朝的大太监的权力和地位也还是非常有限的,和明朝一比,简直就是渣渣,和我大汉,我大唐更是没法比的。就此可见,满清确实是蛮夷,歧视残障人士。自从祖龙以来,正统的大一统王朝,从来没有让太监的地位这么低的。

不一会儿,那份报纸就被递到了慈禧的手里。慈禧接过李莲英递上来的老花镜戴上,问道:“那篇文章在那里?”

“圣母皇太后,就在这里。”李莲英赶忙帮着慈禧将报纸翻到第二版,指着头条上的那篇文章说。在这个时代的亚洲,报纸的第一版往往倒不是正式内容,而是各种广告,一直缺钱的民报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它的第二版才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头版。慈禧首先看了看文章的作者,然后带着微笑说:“章绛的文章哀家也看过一些,也算是个颇有学问的人了,当初他骂皇帝倒是骂的痛快淋漓,可惜是个乱党……”

但是随着她接着往下看,她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她的眼睛也睁得大大的,拿着报纸的手也抖了起来。

“圣母皇太后,您可别生气,为了这么个不懂事的乱臣贼子,气坏了身体不值得……”李莲英赶紧说。

“哀家没生气,只是有点累了。”这时候,慈禧已经看完了这篇文章。她把报纸随意的扔在旁边的几案上,然后身子向后靠在太师椅的靠背上,闭上眼睛,顺手摘下了老花镜,递给李莲英,另一只手则扶住了自己的额头。

李莲英借过老花镜,又轻轻拿起报纸,想要拿出去。

“就放到那里。”他的耳边突然响起了慈禧疲惫的声音,“先就放在那里。一会儿哀家还要再看看。”

第五百七十一章 决心(二)

慈禧太后后来真的又把那篇文章看了好几遍,虽然每看一遍,都会让她非常的疲惫,也非常的恐惧,但是她还是把那篇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同时她对于那个叫做章绛的乱党的认识又发生了变化。

“我原本只以为这个章绛是个读了不少书,但书生气太多的人,如今看看这篇文章,竟然是个英雄人物。不对,这文章的应该不是章绛写的,至少这里面的意思不是他自己的。一个整天拿着国学讲革命的人,哪里有这样深的心思。他背后一定还有其他的人,还藏着一个可怕的英雄人物。”慈禧忍不住这样想着。

慈禧给写着文章的人定下“英雄人物”这四个字,是因为在这边文章中,那个人表现出的对于时局,对于那些纷乱背后的东西的深刻的认识。有些认识甚至都超过了慈禧不少,很多地方读了甚至让慈禧都感到深受启发。

这篇文章中并没有对慈禧破口大骂,要真是这样做,慈禧最多笑笑罢了,反正骂她的人多了去了。什么阴险狠毒呀,什么牝鸡司晨呀,什么秽乱后宫呀,什么卖国求荣呀,什么祸国殃民呀。种类繁多,了无新意。

然而这篇文章不一样,它只是冷冰冰的追述了慈禧和她身边的那些人:她的盟友,她的对手们的种种政治举动。并且将这些政治举动后里的利益纠葛做了冷冰冰的分析,将慈禧为什么要做这些举动,这些举动的目的,结果,甚至是如果不这样做而采取其他的做法,可能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分析得一清二楚。

然而正是这样的分析让慈禧感到万分的恐惧,因为她发现她的一切的作为,在这篇文章中全然无法遁形,而她这样做的缘由考虑,对方也一清二楚,而她却对对方一无所知。这种不对称自然让人恐惧。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对手还认真的分析了她的努力,并认真的加以推演之后,得出的那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慈禧和光绪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如果慈禧想要继续她毕生的事业——尽可能的保住满洲人的大清,那她就必须在自己死掉之前,将对此威胁最大的内部因素——光绪皇帝干掉。否则,只怕慈禧的尸体还没来得及被埋到坟里去,她一心维护的大清皇朝就先被埋葬了。

然而,如果慈禧选择干掉光绪皇帝,另立一个小皇帝的话,也绝对不是什么好的选择。尤其是在有了这篇文章之后。如今的满清还能维持,很大程度上不过是靠着披着个朝廷忠孝大义的皮而已。一旦光绪皇帝就如这篇文章所预言的死在了慈禧之前,那么皇族内部的各种不忠不孝就直接暴露在天下人面前,所谓的“忠孝大义”的皮就没法再披下去了。

当然,如果满清朝廷手中还有足够的力量,这倒不是个什么大问题。远一点的比如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兄弟,囚禁了自己的老爹,干的这事和隋炀帝也没太大区别,但是他手里有力量,所以最终却成了旷代明君。近一点的比如满清前几代的那些皇帝们,这样的也不少,比如努尔哈赤一翘辫子,他几个儿子就一起逼死了他的大老婆,然后老八皇太极又弄死了好几个兄弟;然后等皇太极死了,他的兄弟多尔衮又去欺负皇太极的寡妇,玩出了什么“太后下嫁”的故事。再往后,就是我们兄友弟恭的“四爷”,六下江南,游遍天下,专门喜欢在文物上面放弹幕的“十全老人”。总之,没一个没问题的。然而因为有力量,所以都成了明君。

然而如今的满清朝廷却没有这样的条件了,它除了那张皮,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力量了,一旦丢了那张皮,那自然就变成了独夫民贼,人人得而推翻之了。这篇文章也毫不隐晦的将这样的一个结果摆了出来。并且告诉大家,慈禧能做的选择只有这两个,而无论她做哪一个选择,都等于在宣判满清的死刑。甚至于慈禧会选择哪一个,这篇文章中都做了细致的分析和预言。这边文章最后指出,毫无疑问的,慈禧会选择杀死光绪另立新君,即使这篇文章已经揭露了她的这种用心。因为两害相较取其轻,失掉了大义的那张皮,满清或许还能苟延残喘一阵子,至少,就算地方的督抚们更加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就算南方的革命党又闹了起来,至少,在北方,在京城附近,满清还有一点点的力量,还能勉强维持,虽然多半也维持不了多久。但是如果放任光绪胡闹,内部斗争一起,几乎可以肯定,满清立刻就会完蛋。

这篇文章并没有什么阴谋,没有陷阱,没有骗局,所以有的一切意图都清清楚楚的摆在明处。革命党人承认,他们就等着满清失德或是内乱,然后好趁机造反,实现他们驱逐鞑奴,恢复中华的目标。

这不是阴谋,这是阳谋。但却是最无可阻挡的。因为推动阳谋的力量并不是区区一个光复会,甚至是同盟会的力量,甚至也不是常在他们后面的那些势力的力量,而是整个世界的大势。在这样的力量面前,慈禧第一次感到自己是这样的虚弱无力。

……

正在认真研读这篇文章的人绝对不止慈禧一个,军机大臣大多也都看到了这篇文章。比如说,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就带着自己的儿子同样在认真的研读这篇文章。

爱新觉罗·奕劻在后世一方面因为在戊戌政变中坚定地支持慈禧太后,在己亥建储中,他又坚决的支持慈禧太后废掉光绪,另立新君,在此后的八国联军侵华中,他代表清政府,在卖国的《辛丑条约》上签字,建议清政府和洋人联手镇压义和团运动,以及从1903年开始担任军机大臣,1904年开始担任首席军机大臣之后,碌碌无为,除了会跪领慈禧的懿旨之外,就只会公然的卖官鬻爵,所以饱受批评。比如袁世凯的步步高升,其中就有奕劻的助力,而奕劻之所以处处帮袁世凯说话,后世大多认为,是因为袁世凯的银子在起作用。所以写过《清史演义》的蔡东藩就这样评价奕劻,说“庆亲王奕劻,为清室罪臣,即为袁氏功人”。而末代皇帝溥仪也多次说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甚至等奕劻死后,准备给谥号的时候,溥仪还亲自给他准备下了“谬、丑、幽、厉”这四个字让内务府自行选择。

“载振啊,你怎么看这篇文章?”奕劻问道。

“阿玛,写这文章的人真是歹毒!”爱新觉罗·载振回答说。

“不是说这个。”奕劻摇摇头,略有点不满的说,“这里只有你我父子,你就老老实实说,这上面说的对不对?”

“阿玛……我觉得……太后恐怕也没别的路好走了。”载振的声音有些发抖,“要是真的太后……皇上还在……只怕……”

“只怕皇上第一个要杀的人就是我,第二个才轮得到袁世凯和荣禄!”奕劻厉声说道,他两眼精光闪耀,哪里有半点唯唯诺诺的寻常样子。

“阿玛……”

“太后不会让皇上有任何机会的。她很清楚,如果皇上早晨出来,只怕不用到下午,这大清朝里面就有一大堆的督抚要造反了,别人不说,袁世凯和他的北洋军可绝对不会眼睁睁的看着皇上的刀杀到自己的头上!那些外国人也不会允许。真要让皇上出来了,他今天出来,明天大清国就亡了!”

“阿玛……”载振被自己老爹的话吓得面无人色,说不出话来。

“太后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你放心,真有那么一天,皇上绝对会……”奕劻阴森森的说。

“可是……阿玛……有了这篇文章,再出了这样的事情,那……”载振磕磕巴巴的说。

“那大清国迟早也就要完了是不是?”奕劻斜着眼睛望着自己的儿子,“你能看到这个,很好。这大清国呀,迟早是要完了,我当了这么多年的差,哪有不知道的?无非就是怎么完的事情了。是亡于乱党,还是亡于诸侯,还是亡于列强而已。太后在庚子年之后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就是对列强证明,大清对他们还有用。所以大清才没有亡于列强。如今就是亡于乱党还是亡于诸侯了。亡于乱党的话,我们这些人有几个能活?亡于诸侯,出于名声考虑,我们说不定还能有个好结果。另外,载振呀,你最近反正差事也歇下了,不如去趟天津,在那边的租界里找个地方,然后秘密的把我们的那些东西转到那边去。呵呵,有人说,我一直收着袁世凯的钱,活活的给朝廷养出了一个曹操。呵呵,我不养出袁世凯这个曹操来,自然有别的曹操冒出来。好歹这个曹操是我养过的,到了那天,总得给我们一条生路吧。你明白吗?”

第五百七十二章 决心(三)

光复会的这篇文章,虽然引起了不少的关注,但是至少在表面上,大清国依旧一切太平。皇帝继续呆在瀛台里做他的皇帝,太后继续把持着朝政当着太后,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继续收受贿赂赚钱。各地的督抚也继续玩着各种维新的花样,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

不过北京的街头巷尾却突然又出现了传言,说是太后老佛爷又打算再来一次己亥建储,从皇族中给无后的光绪皇帝找一个继承人。这个传言是怎么来的没人知道,但是很快就传遍了九城。甚至于很快就连东交民巷里面的外国人都知道这事情了。

乙亥年的时候,慈禧太后就打算一劳永逸的解决掉光绪这个大麻烦。当时她让荣禄以光绪帝名义颁诏,称其不能诞育子嗣,立端王载漪子溥俊为大阿哥。然而没想到,各地督抚们居然纷纷表示反对,就连洋人也跳出来反对了一把。慈禧明白,督抚们之所以反对,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朝廷处于名不正言不顺的境地,这样他们在和朝廷打交道的时候就更容易占到便宜;至于洋人,他们也希望留下一个能牵制慈禧的隐患。当时,面对地方督抚和洋人,慈禧太后难得的硬了一把,靠着义和团,和那些干涉中国内政的洋人宣了战。

结果呢?洋人打来了,地方督抚们立刻就玩了个“东南互保”,宣布慈禧的命令是“乱命”,是无效的,拒绝发兵勤王,玩起了中立。就连一向被视为忠臣的张之洞,居然也对人说:“这老寡妇(指慈禧太后)要骇她一下!”于是上书说:“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地方督抚既然不来勤王,那太后就只能依靠义和团和还愿意忠于朝廷的一些军队,比如聂士成的武卫军和洋人打了。然后,在战争中,最后的忠于朝廷的,还有一些战斗力的军队被消灭了个精光。慈禧太后只得向洋人妥协,于是签了个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并且把端王载漪父子丢到新疆去了事。

有了这事之后,按道理,慈禧太后应该是不会再玩什么建储的花样了。所以这个谣言绝对是没有根据的谣言了。然而,谣言一旦出现了,就自然会让人怀疑,这个谣言是不是慈禧太后放出来试探一下大家的反应的。于是,英国公使就去了一趟总理衙门,然后据说就有一批官员被太后痛骂了一顿。

……

吴祥子和宋恩子压低了帽檐,慢悠悠的晃进了裕泰茶楼,刚一进门,茶楼的掌柜王利发就一眼看到了他们,他赶紧朝着帮工李三使了个眼色,同时忙不迭迎上来向他们打了个千:“什么风把您二位爷吹到这里来了?快里面请里面请……李三,快给二位爷上一壶好茶!”

这时候李三刚刚提着水壶走到了两个茶客中间,一边俯下身子给那两个人续杯,一边小声的说:“二位爷,你们说话谨慎点,喏,那两位进来了。”接着他直起身子,应了一声:“诶,马上就来!”

吴祥子和宋恩子在一处靠窗的桌子旁边坐了下来,王利发麻利的摆上杯子,加上茶叶,李三就过来倒上了水。王利发笑着说:“二位尝尝,这可是正宗的今年的明前龙井。知道二位好这一口,我特意为您们二位准备着的。”

宋恩子端起茶杯,轻轻地向里面吹了口气,说:“王掌柜,你的生意不错呀。”

“托您的福。”王利发笑嘻嘻的一边说,一边给他们摆上茶点。

“王掌柜……”吴祥子拖长了声音说,“你的买卖这么好,真让人羡慕呀。”

“哪里哪里,不过糊口罢了。”王利发赶紧说。

“糊口呀。”宋恩子突然笑了起来,转过脸朝着吴祥子问道,“吴祥子,王老板说他不过只能糊口而已,你信不信?”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25页  当前第20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00/22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1855美国大亨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