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皇兄何故造反?_分节阅读_第496节
小说作者:月麒麟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6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7:00

  “六十名钦差御史?都察院哪来这么多的人手?”

  他没有去质疑需不需要这么多,因为以如今军屯的糜烂状况来看,想要彻查,必须要一地一地的细细犁上一遍。

  边境大大小小的关隘城池,有上百个,即便是六十个御史撒出去,每个人要负责的区域还是很大的。

  但是问题就在于,朝廷根本抽调不出这么多的官员。

  六科十三道,常备的给事中,御史大约在一百二十员左右,经过前半年的京察,狠狠的黜落了一批,如今大概只有八九十人。

  但是须知,这些御史都是有差遣的,这八九十人里头,至少有七十员以上,都要奔赴各地巡查,这是都察院的日常执掌。

  如果说要停掉的话,那么整个朝廷会对地方失去掌控,这是朝廷绝对不可能接受的。

  即便是剩下的这一小部分,也都各有执掌,大多都是负责都察院的日常工作,然后备用于各地临时需要抽调。

  所以,一下子要抽调六十名御史,人从哪来?



第592章 第一道坎

  众人看了看都察院的大头目,左都御史陈镒,却见他老人家脸色平静,似乎对此事丝毫都不担心一样。

  反倒是一旁的翰林院学士萧镃,脸色狠狠的抽了一下。

  与此同时,于谦也回答了王文的问题,他说。

  “兵部初步的打算,是从翰林院和明年春闱的中试的士子当中,选取得力之人,遣往地方,由当地衙门协同,清查军屯。”

  应该说,在经历和和胡大宗伯的一番谈话之后,于谦的确变得柔和了不少,因为紧接着,他便开口道。

  “当然,此事尚需吏部鼎力相助,只有吏部先将得力之人挑选出来,兵部才能派差事给他们。”

  言下之意,兵部并没有借机侵蚀吏部权柄的意思,具体的人选还是由吏部啦选授,兵部只要最终的结果。

  王文似乎对于谦这样的态度有些惊讶,但是,想起他最近奔忙的事情,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毕竟,人总是会变的。

  尽管不愿意承认,但是,王老大人还是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于谦,看着顺眼的多。

  不过,他的眉头也还是皱着,沉吟片刻,道。

  “于少保,我知道兵部此次清查军屯的决心之坚,也清楚清查军屯所需的人手之巨,但是,吏部有吏部的规矩。”

  说着话,王文瞥了一眼旁边的萧镃,开口道。

  “先说翰林院,能进翰林院的士子,多为一甲进士,经庶吉士,授正七品翰林编修或从六品翰林修撰,如今翰林院中的庶吉士,差不多也就十几个,若要抽调,基本上翰林院就要为之一空。”

  “何况,年后庶吉士便要散馆,这个时候抽调他们去都察院,只怕不合适。”

  “再有就是,言路向来要求严苛,不可轻授,即便是在各部观政之后的新科进士,也需再次考核过后,方可选授。”

  “但是如今,兵部要的这般急,难道说要跳过观政,直接授科道之职,如此一来,出了乱子怎么办?”

  话到此处,王文停了一停,似乎觉得说的太过直白,有些驳于谦的面子,罕见的,他也话也委婉了几分,道。

  “于少保,整饬军屯乃是大事,若是因为这些新科进士没有经验,搅乱了地方,对于整个军屯的推进,其实也是个麻烦,所以,这件事情,恐怕还需要慎重考虑。”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甲进士,不同的成绩,决定了不同的起点。

  一般来说,一甲三人,可以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观政三年,考核合格后可以留在翰林院,作为天子近臣,之后转迁阁部,走的是清流的路子。

  至于二甲,一般来说人数不定,少的时候四五十人,多的时候一百出头。

  这批人,如果有特别优秀者,有那么一个两个的,也可以特批入翰林院,但是大多数人,则会留在部院当中观政半年,称之为观政进士。

  在半年结束之后,根据日常表现和最终考核,选授六部主事或各寺监的副职。

  其中优秀者,方有资格进入都察院,授予御史或给事中。

  但是,这个人数,基本上每次不超过十人。

  至于三甲的同进士,不用观政,直接便可以选授官职,但是基本不会留在京中,多数都是知县起步,有少数优秀或有关系的,在吏部有空缺的前提下,或许可以捞得到推官之类府一级的佐贰官。

  按于谦的意思,是打算优先从庶吉士里面要人,然后从新科进士当中选授御史。

  就像王文所说的,这么做是有风险的。

  谷</span>  庶吉士向来是清贵之职,他们若成功通过考核,留在翰林院,那么授官要么是七品编修,要么是六品修撰。

  无论从身份还是地位上,都要比御史高一截。

  结果现在,于谦硬生生的要把人从翰林院截过来,这可是个的罪人的事。

  人家熬了一年,两年甚至是三年,苦兮兮的在翰林院做文章,可不是为了最后跟那些只观政了半年,科举成绩还不如自己的二甲进士一条起跑线的。

  除此之外,还有新科进士。

  除了三甲授地方官之外,二甲和一甲的进士原则是都是需要观政的,如果直接选为御史,这帮初入官场的愣头青,万一要是闹出什么乱子来,谁来负责?

  要知道,人是兵部要的,但是这些官却需要吏部来选授,换句话说,不管是得罪人,还是最后出了乱子背锅,都是吏部的。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王文自然是不愿意的。

  和他一样的,还有翰林学士萧镃。

  作为翰林院如今的掌事人,萧学士其实很郁闷,要知道,翰林院是个清水衙门,之所以被看重,是因为可以积攒人脉。

  基本上从翰林院出去的,最后在朝中都能有一席之地,最次也能做到三品大员,这种未来的投资,在讲究关系的官场上,是极为有用的。

  没看到工部的陈循,虽然在六部当中排名最末,但是,只要他想,虽是能找到一批门生故旧吗?

  这就是多年积攒下的人脉。

  萧镃从国子监祭酒转调到翰林学士,时间不长不短,也有小一年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始终没能在翰林院建立起自己真正的势力,朝中更是不要提了。

  他就指着这次春闱,能有几个好苗子,给翰林院多加一点新鲜血液,但是于谦这么一搞,别说是多加几个了,一甲的那仨,萧镃觉得都不一定能保得住。

  还有就是,翰林院现在的这批庶吉士。

  萧镃承认,对于这些人,他是想要打发走的,但是,却不是通过这种方式。

  如果是散馆了之后,这些人考核没有通过,被选授到科道,那是正常的转调。

  但是,现在还没到散馆的时候,于谦要把人调走,实际上就犯了忌讳。

  还是那句话,这些庶吉士苦苦的熬了两三年,不是为了和那些观政半年,而且科举还没有自己考得好的二甲进士一条起跑线的。

  这种选授的方式,实际上是拉低了庶吉士未来的前途。

  现在翰林院当中的庶吉士怎么样萧镃倒是不怎么在意,但是,他担心这种事情开了头,以后就成了常例。

  要是以后但凡朝廷缺人,就跑翰林院来挖,那这谁受得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由庶吉士转为御史,虽然没什么品级上的升降,但是在朝堂众臣的眼中,无疑是自降身价的。

  所以,哪怕是单纯出于翰林学士的职责,萧镃也得出面阻止。

  因此,在王文之后,萧镃也立刻出来附和,道。

  “不错,翰林院转调科道,而且是如此大规模的转调,若是贸然为之,恐怕朝野上下会有议论,而且,所谓术业有专攻,翰林院中也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转迁科道,所以,此事还是要审慎考量。”



第593章 于大人学坏了

  随着王文和萧镃二人开口,其他的大臣也从奏疏上移开了眼睛,各自交换着目光,殿中涌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尽管有些快,但是,这副场景明显还在大家的意料当中。

  整饬军屯的大方向是肯定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还是那句话,如此大的阵仗,牵扯的不是兵部一家,而是整个朝廷的各个衙门。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要说配合兵部推行的章程,各个衙门肯定是愿意的,但是,真的到了做的时候,必然会出现操作上的困难。

  现在,还是兵部和吏部,翰林院这些同为天子近臣之间,便已经出现了矛盾,之后要应付的事情,还多着呢。

  一时之间,不少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于谦。

  他们想知道,在费了这么多工夫准备之后,面对实际操作当中的头一道坎,而且,还是来自于同为天子党的“困难”,一向勇往直前的于少保,究竟会怎么处理……

  然而这一次,于谦的态度,却非常的令人感到玩味。

  他没有像以前一样据理力争,而是轻描淡写的对着王文拱了拱手,道。

  “大冢宰和萧学士说的是,这一点是兵部考虑不周,不过,方才我也说了,这只是兵部初步的打算,毕竟,选授官员并非兵部的执掌,所以,只是一个提议而已,具体如何做,还是要看吏部的意思。”

  “不过……”

  前面的话,于谦都说的十分柔和,柔和到让殿中的群臣,都觉得眼前不是那个坚定了方向之后,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于谦了。

  直到最后的两个字,老大人们才终于嗅到了于少保原本的风格。

  而于谦也没有让他们失望,口气虽然平静,但是坚定的开口道。

  “刚刚大冢宰也说了,能够理解兵部为何要如此提议,所以,虽然困难,但是烦请吏部务必想想法子,这六十员的钦差御史,是万万不能缺的!”

  王文眨了眨眼睛,有些觉得不可思议。

  如果他没看错的话,于谦,于少保,于石灰,现在在跟他耍无赖?!

  什么叫烦请吏部务必想想法子?

  那意思就是,你爱咋办咋办,反正最后我就是要人呗!

  王老大人一时有些无语,踌躇了片刻,他转头向一旁的左都御史陈镒,开口问道。

  “陈总宪,老夫没记错的话,都察院御史满额一百一十人,现有九十三人,六科给事中满额四十人,现有二十九人,不知这些人当中,如今有多少可以抽调出来,派到边境清查军屯?”

  陈镒显然对此有所准备,只略一沉吟,便道。

  “十三道御史巡按诸府,兼有巡盐,巡漕,巡关,巡粮等诸事,不可废弛,人手不算宽裕,最多能够拨出五到八人。”

  “至于六科,朝廷这几年事务繁多,各部都在加班加点,六科稽察六部百司,政务同样繁重,至多能够匀出三到五人,再多的话,只怕会影响朝廷政务的正常运转。”

  如果在朝廷的衙门当中,选一个人数最多的的,那肯定非都察院莫属。

  但是,这是因为都察院的特殊体制决定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84页  当前第49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96/118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皇兄何故造反?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