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443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4-03-18 08:08:08

  高拱实在有些头疼,隆庆帝刚登基的时候,确实展现了一些新朝气象,他大幅度缩减了宫内的开支,改变了嘉靖朝宫内开销巨大,嘉靖经常从户部挪用银子自己用的问题。

  但是从今年元宵的鳌山灯会之后,隆庆帝也逐渐大手大脚起来。

  先是招募了一大批宫女进宫,紧接着宫内的各项开支也开始暴涨。

  这样涨下去,马上也要和嘉靖在位时候差不多了。

  但是宫内的开支高拱没办法直接驳回,他只能给户部批示,让户部从各种费用中挪用一些补上。

  接着高拱又摊开一本空白奏章,开始给皇帝写奏章,劝说皇帝要节约,不要胡乱给亲戚赏赐。

  等到忙完了这些事情,高拱房间里的摆钟发出铜罄声,高拱抬起头一看,现在已经晚上十点了。

  摆钟也是最近在京师流行的东西。

  这种摆钟比起水漏钟,计时更加的准确。

  黄铜的钟表外壳显得高档贵气,京师的达官显贵都会买上一座,彰显自己的身份。

  至于这座钟到底是哪里生产的,京师的达官贵人都众口一致的说是西洋商人卖到大明的。

  不过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座钟肯定是东南生产的,有人拆开座钟,发现内部零件上有东南工匠刻的名字。

  之所以说是西洋商人卖过来的,还是因为朝廷发布的禁止销售南货的禁令。

  可是市场上的南货依然屡禁不止,就连宫里每个月都要采购大量的火柴。

  一座精美的座钟需要上百两银子,高拱自然是买不起的。

  这座钟是某一天突然送到高拱家宅前,在座钟中还有一封家书,高拱知道这应该是在东南的儿子送来的,于是将座钟放在了书房中,而不是和其他达官贵人一样放在客厅中撑门面。

  高拱发现座钟计时真的很方便,他也曾经让京师工匠研究,但是京师工匠却纷纷表示座钟太复杂,而且需要的零件太精密,明廷根本仿制不出来。

  和东南的技术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高拱心中更是焦虑,他处理完了六部送来的公文,看向如同小山一样的言官奏章,头再次疼了起来。

  这些都是弹劾张居正的奏章。

  丢失武昌的消息传到了京师,明廷自然是再次震动。

  而荆州巡抚徐学谟,弹劾张居正的奏章也送到了京师。

  徐学谟弹劾张居正,延误战机,在优势的时候不立刻进攻武昌城,让景王投降了东南,以至于丢失了武昌这座湖广重镇。

  这份弹劾奏章是上的题本,送到内阁之后还要抄送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言官们也都看到了徐学谟的奏章。

  一时之间,京师哗然,言官纷纷开始上书,弹劾张居正。

  就连高拱都控制不住手下的言官,因为丢失武昌的责任实在是太大了!

  丢了武昌,就今年的夏粮秋粮征收就有了问题,明廷没了湖广这个粮仓,还怎么和东南争夺?

  高拱也很无奈,但是他必须要保张居正。

  高拱现在突然明白了当年严阁老当政时候的感受了。

  张居正是高拱最重要的政治盟友,如果不能保住张居正,对高拱自身的威信是巨大的打击。

  而在湖广的张居正支持,也是高拱能够大力推行新务运动的关键。

  内阁之中,杨博老迈,但是内阁四辅张四维虎视眈眈。

  六部之中,因为高拱推行新务,也得罪了很多官员。

  要不是靠着手里掌握京察,又有张居正在外支持,新务根本推行不下去。

  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政治集团,如果高拱不出手保下张居正,那投靠他的官员就会离心离德。

  你这个带头大哥连自己人都保不住,别人还怎么安心给你卖命?

  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自己人,高拱虽然为官清廉,但是也明白这个道理。

  高拱又拿起来笔墨,再次给皇帝写了一份密揭,内容自然是劝说隆庆皇帝不要治罪张居正,让他继续在湖广夺回武昌戴罪立功。

  处理完了这些事情,座钟再次响起,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

  高拱看着处理完毕的奏章,却感觉自己好像一晚上根本没干什么事情。

  再次揉了揉眼睛,高拱再次翻开一本奏章,他的眼皮一跳。

  《请开矿税疏》。

  这是山东巡抚韩楫的上书,韩楫是高拱的门生,也就是高拱的“自己人”。

  韩楫的奏章内容也是关于解决朝廷财政问题的,他的办法也很简单,开矿。

  韩楫说在山东境内发现银矿,请求朝廷派遣矿监,在山东开矿征税。

  高拱可不是傻子,他在翰林院的时候就经常研究朝廷的典章,当然知道银矿是什么情况。

  中国本来就是贫银国,而且银一直都是贵金属货币,已经开采了千年。

  山东是什么地方?要是有矿还轮到现在给你大明开采?

  容易开采的银矿,秦汉唐宋就开采完毕了,哪里还轮到现在?

  当年嘉靖在全国开矿,浙江一地花了六千两银子开矿,最后挖出的银子总共才五千两。

  但是高拱对于这份奏章犹豫起来,万一真的有矿呢?

  如果真的和韩楫说的一样,山东发现了大银矿,不就能解决大明的财政问题吗?

  高拱也有些病急乱投医了,他没有写批示,而是直接将这份奏章送到宫里,请隆庆皇帝亲自批示。

  接下来的一封奏章,又让高拱有些头疼。

  《请裁驿站疏》。

  这是高拱阵营中,都察院一名监察御史里行所上的奏疏。

  严格的说,这封奏疏并不是要将驿站全部裁撤掉,因为驿站是大明传递公文的血脉,如果没有驿站朝廷的公文就完全无法下达了。

  这份奏章是减少朝廷拨给驿站的经费,将驿站完全变成百姓承担的徭役。

  高拱对这份奏章也犹豫起来,驿站系统一年也要吃掉朝廷大量的经费,这确实能够省下不少开支。

  但是高拱也很清楚,如今驿站系统能够勉强维持,都是靠着朝廷的拨款,让那些在驿站工作的人还能有一口饭吃。

  在陕西这种遭灾的地区,在驿站甚至还是一份不错的工作,还需要花钱找关系才能进去。

  如果完全变成民间承担,驿站又会成为盘剥百姓的负担。

  甚至在地方官吏的层层加码下,成为为害地方的恶法。

  高拱提起笔,还是建议皇帝暂时不要对驿站系统动手。

  处理完这些事情,座钟发出悠扬的铜罄声,已经到了午夜十二点了。

  与此同时,梁山泊中,聚义厅灯火通明,李舜臣高居头把交椅,整个聚义厅已经聚集了几十人。

第404章 李舜臣聚义梁山泊

  李舜臣和木下藤吉郎等十五人来到了梁山泊之后,竟然发现了一个废弃的山寨。

  不过这肯定不是《水浒》中的山寨了,山寨被废弃了很久,还有火烧的痕迹,应该是以前曾经有人上山做贼,后来被官军捣毁了。

  李舜臣一行人就在梁山驻扎了下来。

  很快李舜臣就知道了自己所在的山头,就是大大有名的梁山,他的面色非常复杂。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不仅仅在大明,在整个东亚都是声名赫赫。

  李舜臣在朝鲜就读过《水浒传》,自然知道梁山泊的故事。

  自己好好的东南正规军,怎么就上了梁山呢?

  木下藤吉郎就比较没文化了,他没有听过梁山的故事,但是听了李舜臣的解释,他眼睛一亮说道:

  “我们在明廷就是反贼,反贼上梁山不是正好吗?”

  李舜臣嘴角微微抽搐,木下说的似乎没毛病。

  接着木下藤吉郎说道:“要不我们也打出梁山的旗号?替天行道?如今山东有不少流民,我们就用这个旗号召集百姓上山拓荒?”

  李舜臣愣了一下,木下藤吉郎这个办法似乎不错?

  自从明廷在山东进行坚壁清野之后,整个山东流民遍地。

  山东官府也害怕再出一个宋江,在梁山泊附近派兵把守,驱赶在梁山泊附近开荒的百姓。

  但是现在的梁山泊,已经和宋代不同了。

  在宋代的时候,梁山泊是一片汪洋大泽,水系纵横,有山有水易守难攻,所以才成为著名反贼基地。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梁山泊的水位降低,曾经的汪洋大泽成了一个个小水泊,梁山本身并不高峻,这里的地形也不如宋时险要了。

  虽然不如宋时险要,但是明廷官府对于逃入山中的流民,也是无力清剿的。

  而官府不入山清剿,还有一个原因是梁山在东平州、寿张县、汶上县、东阿县、郓城县之间。

  梁山是五县交界的地方,可以说是五县共管,也可以说是五县都不管。

  木下藤吉郎上山打猎的时候,就经常遇到躲在山中的流民。

  他很自然的向李舜臣建议,在梁山中招募流民。

  李舜臣想了想,最后还是同意了木下的建议,不过他也害怕被明廷清剿,没有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只是默默的招募流民。

  可没想到,李舜臣这么一行人在梁山中开始招募流民,很快就有大量的流民冲入梁山之中。

  刚开始的时候,李舜臣还有点担心,怕自己的名气大了引来明廷官府的清剿。

  可是很快李舜臣就发现自己多虑了,明廷官府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们这伙人。

  这下子李舜臣放下心来,很快梁山中就积累了好几百人。

  众人带领这些流民们种植粮食,维修山寨,搭建房屋,梁山的名气更是在附近从传开,又吸引了不少流民向这里聚集。

  李舜臣将残留的破旧山寨改为“聚义厅”,又从流民中选出三十六名流民头目,在梁山上划分区域各自开荒狩猎,整个梁山更加秩序井然。

  可是接下来的剧情,突然变得魔幻起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62页  当前第44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3/66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