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651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4-03-18 08:08:08

  而且这个职业也是有期限的,完成了军中任职后可以继续留在军中,也可以脱下军装进入地方上任职,还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退伍费。

  一些科举无望的年轻人,也选择通过这种方式来进入东南的体系中。

  最后就是匠官的考试了。

  这是工部设置的考核,不过这种考核并不是和科举一样统一举行的大型综合类选拔考试,而是一种考核性质的技能等级考试。

  工部初次对“铁官”、“木匠”、“医官”、“厨师”等职业举行了资格考试,这种考试每三个月举行一次,实践为主,通过考试就可以获得“职业证书”。

  而从官府到私人的工坊,也开始越来越看重“证书”的含金量,从官办工坊开始,很多职位招募的时候都需要获得这类匠官考核。

  而通过匠官考核可以得到比没有通过考核的人,获得更多的薪水和更好的提拔机会。

  如今这么多进入东南官员体系的机会,只有那些最有志向的读书人才会去卷成功率最低的进士科举。

  不过进士科举依然是南京最热门的话题,进士官的地位依然是官员中含金量最高的。

  汤显祖走在秦淮河边上,不远处的夫子庙是明廷的文庙,不过现在这里都免费开放给普通百姓,临近科举香火鼎盛无比,不少读书人都来这里祭拜先贤,祈求考运昌盛。

  不仅仅是文庙,如今整個南京无论是道观还是佛寺都香火鼎盛,这都让汤显祖想到了他当年参加科举的时候。

  当年参加科举的同年们如今已经天各一方,就算是留在南京的甲等进士们,也都在外各种公干,汤显祖这一次返回南京述职,也不过停留五六天时间,马上就要前往河南,所以他也没有邀请同年聚会。

  在工部递交了大量的述职材料,他马上还要代表铁路司在制宪会议上递交述职报告,汤显祖已经得到了不少消息,据说已经有不少制宪会议代表提出,要将铁路司从工部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铁路部,以部这个级别来统筹全国铁路事务。

  按照东南的政治体制,这样的改革措施是需要在制宪会议上提案通过的,但是汤显祖也很清楚,以如今铁路司在各地的影响力,肯定很容易就能通过这个提案。

  各省都争着要建设铁路,南京和松江的铁路已经连成了一线,苏北到徐州的铁路已经开工,如今吕钢已经野心勃勃的提出了在长江上建设一座跨越长江的铁路桥,通过铁路将徐州连接起来。

  如果真的能够建设完成,那苏州的物资只需要一天就能运到徐州,整个南直隶都会因为这条铁路完全连接在一起。

  这条铁路的重要意义不需要多说,所有人都看到铁路给整个东南带来的巨大影响,铁路公债依然是收益最稳定的债券,没有人怀疑铁路的盈利能力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不过对于各地建设铁路的需求,铁路司的态度颇为保守。

  汤显祖半年前就开始在全国各地跑,他是刚刚从河南回来,经过在全国的论证考察,汤显祖否决了大部分省的铁路建设计划。

  汤显祖明确提出,如今在丘陵和山区建造铁路的技术是不成熟的,强行在这些地方建设完全是得不偿失,建设成本过高,而且山区也未必能够通过铁路获得收益。

  所以汤显祖认为,目前优先级最高的还是平原地区。

  铁路司的内部认为优先级最高的铁路项目,自然就是“两京铁路”了。

  也就是从京师到南京的铁路,这可以将一南一北两大政治中心连接起来,解决日益淤塞的京杭大运河漕运,加强帝国两大中心的联系。

  不过这个计划在明廷彻底溃败之前还是没希望实行的,所以汤显祖退而求其次,提出了修建徐洛铁路的计划。

  通过徐州和洛阳之间的铁路,修建一条从徐州前往河南的铁路。

  这当然只是汤显祖野心勃勃计划的第一步,在他的计划中河南将会整个中原铁路运输的中心枢纽地区,未来东西南北的铁路网都会在河南交汇。

第663章 海参崴

  制宪会议的召开如火如荼,但是整个大都督府灯火通明,参谋部的参谋们日夜加班加点,所有人都知道对明廷的最后一击的时候到了。

  能够参与这场埋葬前王朝的灭国之战,所有参谋部的人员都清楚,这将是他们在新朝代最大的一笔功绩了。

  整个东南的兵力,也在各地急速行军,他们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内抵达指定地点,来参与这场最后的决战。

  不仅仅是陆军部和海军部,户部、工部等部门也开始全力运转起来,各种物资被投放到各地,留给大军使用,而更多的火炮和火枪被运送到了前线。

  苏泽给参谋部的命令是,制定一项为期三到六个月的最终决战,彻底击败明廷的残余势力,完成大一统!

  与此同时,关外。

  李如彘带领残部,好不容易突破了李舜臣在沈阳和建州之间设下的防线,带领上千残部逃到了更北方。

  李舜臣在封锁北方的时候,发动了海西女真捕猎他们这些建州女真,李如彘的几万女真精锐旗兵在突围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被捕杀或者俘虏的大半。

  建州老巢被端了,手上精锐又几乎全灭,李如彘如今头发散乱,已经完全没有了刚起兵时候的意气风发。

  “首领,前方有个野女真村子,我们去暂时歇息一番?”

  李如彘点点头,他带领残部杀进了这個野女真村庄,将村庄中的人屠戮一空后,坐在村庄中最大的屋子里,李如彘一边吃着肉干一边思考了未来。

  “首领,我们真的要去奴儿干都司吗?”

  李如彘叹息一声,奴儿干都司是明廷的称呼,那曾经是大明统治的最北方区域。

  不过后来明廷收缩卫所,天寒地冻的奴儿干都司早就被放弃,就连李如彘这样的女真人也没有去过。

  听说奴儿干都司还有一些明军卫所后代居住,跨过松花江以后已经到了白色的冻土荒原,李如彘却还觉得不够安全,还要往更北方的乌苏里江地区走。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李如彘是真的被打怕了。

  想出来对付明军的战法,在面对装备了新式武器的朝鲜军队的时候,完全失效了。

  李如彘对于火器的认知不可谓不深刻,他总结的明廷火器的劣势,确实在前期的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明廷火器的击发效率不高,在天寒地冻的北方经常会熄火,李如彘尽量在野外和明廷的火枪步兵作战,大大增加了明廷火器击发失败的几率。

  而一开始的时候,李如松对自己麾下战斗力又过分自信,认为装备了火炮和火枪的明军,能够轻易镇压还在使用弓箭长刀的女真骑兵,所以经常让军队在城外和女真人决战。

  结果就是那些无法击发的火枪在雪原上成了活靶子,女真人只要通过木车挡住第一轮射击,冲锋到明军阵地前,明廷的火枪方阵就会陷入混乱,接着就是大溃败。

  一开始的时候,李如彘对付朝鲜军队也是用的这一招。

  但是他很快发现,东南的火枪又换代了。

  不需要点燃的火绳,火枪手藏在树木和雪地中几乎很难发现,而他们只需要站起来扣动扳机,就能够准确的射杀女真士兵。

  而且朝鲜兵使用的火枪在击发之后不会发出硝烟,李如彘根本没办法根据战场上的硝烟多少来判断敌方的军队规模,误以为敌方人数少,贸然发起了几次冲锋而吃了大亏,又败掉了不少筹码。

  最可怕的还是东南新火枪的装填速度远远超过了李如彘的认知,他们的火枪可以连续射击,而不需要和老式火枪那样开枪后清理枪膛。

  所以整个朝鲜军队,已经基本上放弃了排队射击的方式,而是将士兵分散,通过交叉火力进行攻击。

  这样的结果就是,分散的士兵让骑兵失去了冲锋的威慑力,敌方可以轻易的散开,又能够快速集合对骑兵侧翼造成巨大的杀伤力。

  李如彘不小心中了好几次埋伏,等他突破松花江的时候,才发现麾下只剩下千人不到了。

  李如彘仓皇北逃,他却不知道自己准备逃亡的地方,已经被一只东南炮舰占领了。

  奴儿干都司是松花江以北的大片地区,这里大部分都是山岭和冻土,最适合居住的是一座海滨城市,名叫永明城。

  李如彘所指的,有部分大明前期卫所兵后代居住的地方,就是这座城市。

  永明城,是沿用的元代的称呼,这座城市在唐宋叫做率宾城,而在苏泽穿越前,这座城市叫做海参崴。

  因为靠近大海,所以海参崴的温度要比其他地区高一些,这里也比其他地区更适合人类居住一些。

  在唐宋时期,北方温度还没这么高的时候,特别是唐代是历史上气温最高的时代,正是这种高温造成了粮食的丰收,也从另一个方面造就了盛唐。

  在唐代,就连现在苦寒的藏地都能种植生产大量的农作物,支撑了吐蕃帝国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高原帝国。

  那时候北方的渤海国也非常强盛,海参崴在那个时候就是不冻港,海上的商船川流不息,让渤海国一个北方的王国成为贸易中心。

  但是到了明代,气温已经越来越低,海参崴一年中有三到四个月港口都会结冰,北方航线因为冰凌的阻挡已经变得成本高昂,大部分舰队都会选择走南方的航线。

  这支攻占了海参崴的炮舰,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海军部的军舰,而是一艘武装科考船。

  徐锦从船舱中出来,他根据历史典籍和计算大概确定了永明城的位置,提出了这项科学考察计划。

  上一次弹幕徐行作战后,徐锦的算学能力得到了东南军届的认可,他这项计划很快得到了海军部的资助,林默珺亲自批示将一艘新出厂的破冰战舰调拨给了徐锦的考察团,还派遣了一支精锐海军登陆部队保护他北上考察。

  经过两个月的航行,徐锦终于在气温回升后找到了永明城的外港。

第664章 弃辽

  东南海军的这支科考船并没有太费力就控制了永明城,这些海军部的军人们一丝不苟的布置城防,设置据点,而徐锦则建立测绘点,考察当地的气象和地理,以及港口通航的条件。

  正在雪原中行进的李如彘并不知道目的地发生的变化,实际上李如彘这不到千人已经在关外的战争中无足轻重了。

  朝鲜派出了接近三万人的远征军,他们抓紧时间沿着建州到沈阳一线修建防线,收拢海西女真,控制附近村庄军屯,和出山海关而来的李成梁形成对峙的势头。

  李成梁在山海关整顿兵马的时候,就遇到了从辽阳逃回来的儿子李如松。

  李成梁勃然大怒,当场就要以违抗军令为理由斩杀李如松。

  要不是手下老将求情,李如松就已经被李成梁斩杀了。

  等到接到了前线消息之后,李成梁不顾后方的粮草补给还没跟上,火速北上辽阳。

  等到李成梁抵达辽阳,见到了被炸药炸毁的城墙,看到荒凉萧瑟的辽阳城,更是直接提起马鞭狠狠抽了被捆住的李如松,这才下令全军进城。

  进入辽阳城后,李成梁立刻召集手下进行军议。

  将关外的情况说完,众将领纷纷无言,最后又是山蒿先站出来说道:

  “大将军,属下有一句话,也许不当讲。”

  李成梁立刻说道:“先生但说无妨。”

  山蒿先说道:“属下以为,当弃辽。”

  众将士哗然,但是大家又露出情理之中的表情。

  山蒿先说道:“辽东虽然是我大明重镇,但是辽东之地物产并不丰饶,而且有山海关可守,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兵力就可以守住。”

  “就算是拼尽全力来争夺辽东,得到辽东之后也未必能够带来多大的裨益。”

  “属下以为,齐辽才是上上之策。”

  山蒿先说完,很多将领都暗暗点头,李成梁也沉默不语。

  其实李成梁也知道,弃辽才是最好的选择。

  辽东苦寒,又有女真人作乱,还背靠朝鲜,如果以前那样靠着建州女真还能维持均势,辽东也能给明廷提供一些原材料和赋税,自然是不错的地区。

  但是现在辽东这个样子,且不说打败朝鲜军队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辽东如今四处乱起,又有东南的势力介入,短期内都是要长期输血投入,根本不会有任何的产出。

  攻打辽东根本不会对明廷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好处,反而会不停地放血,削弱其他地区的守卫力量。

  弃辽的好处显而易见,通过山海关沿线的控制权,可以阻挡关外的进攻,而且东南要控制偌大的辽东地区,消化也需要时间,那明廷只需要少部分兵力就可以挡住北方威胁,专心集结兵力打决战。

  这些账,李成梁自然是算的清楚,但是很多时候军事上最痛苦的地方,并不是简单的算账,也在于人心。

  正如同苏泽在《战争论》中所说的那样,“在战争中主动一方才有决定结束战争的权力。”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62页  当前第65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51/66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